分享

千古之谜——和氏璧与传国玉玺(二)

 来来永胜 2018-08-28

和氏璧是我国古代“镇国之宝”,《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愁,楚有和璞”,而传国玉玺则是“受命于天”的国之重器,传说中传国玉玺系秦始皇命玉工由和氏璧改制而来,二者是否真的同源?探讨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看啥是玉璧啥是玉玺?古代的玉璧长啥样?传国玉玺又长啥样?

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玉器,为我国古代礼天敬祖的重器,也是'六瑞'之一。《尔雅·释器》载:'肉(周围的边)倍好(中间的孔)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根据中央孔径的大小把这种片状圆形玉器分为玉璧、玉瑗、玉环3种。

古代璧、环与瑗的形制

春秋战国时代,玉璧开始被大量用来作佩饰和殓葬用玉,还有作为礼仪场合手执的信物,多采用和田玉琢制。佩带的璧直径一般在10厘米以内。殓葬用或作为礼器用的璧直径则在15~25厘米之间。春秋时璧体均较薄,厚度在1厘米左右。战国壁表面分成一、二或三区同心圆纹带,内外区琢成一首双身龙纹,中区保留传统谷纹。内外边沿用阴线刻出,剖面呈三角立棱状。这时期出现了出廓玉璧等创新制作,即在内孔或外缘上镂雕出生动的动物形象。由于地域文化差异,各诸侯国玉璧双有所不同,但整体上都有着一致的形制。

春秋战国时期玉璧

春秋战国时期玉璧

出廓玉璧

战汉时期玉璧

春秋战国时玉璧的龙凤纹及云纹

春秋战国时期双凤纹玉璧

春秋战国时期常见纹饰

再来看和氏璧。既称璧,必是与当时形制一致,即圆形中央一孔,上琢磨有当时流行的纹样。因和氏璧为国器,所以玉工定是严格按照璧的形制来琢磨,为体现其重要性,璧的直径或大于普通玉璧,厚度或较普通玉璧厚些,完璧归赵中蔺相如持璧倚柱立,威胁秦王要头与璧俱碎于柱,古时宫殿均为土木结构,宫殿柱子为木柱,由此可见玉璧不可能太厚否则不会这么容易在柱上击碎。在电视剧《芈月传》中出现了和氏璧的身影,圆形中央有孔,但很厚,网友戏称卫生纸卷,这明显是不符合实际的。

春秋时期楚国玉璧

电视剧《芈月传》中的和氏璧

再看传国玉玺。玉玺玉琢磨成的玺印。秦以前玺与印通用,但自秦始皇开始,玉玺专指皇帝的印,以金或玉为之,而臣民所用只能称为印。据汉·蔡邕《独断》载:'天子玺以玉螭虎纽。古者尊卑共之……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秦始皇帝命李斯用虫鸟篆(篆书的一种)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即“传国玉玺”。根据史籍所载及现存历代玉玺推知,传国玉玺上部应有螭虎纽,下部方形边长应在10厘米至30厘米,整体厚度至少应在10厘米以上。《芈月传》看出现卫生纸卷玉璧显然受传国玉玺由和氏璧改制而成之说的影响。

汉吕后之印

吕后之印印文

汉代玉玺(汉初玉器形制多承自秦)

汉代玉玺

宋代玉玺

清乾隆玉玺


从上面和氏璧与传国玉玺各自的形制可见,二者应非同源,也就是说传国玉玺不可能是由和氏璧改制而成,而是另取他玉,有观点称传国玉玺是用与琢制和氏璧余下的同一块玉料所制,这一理论也站不住脚。和氏璧自琢制出到被秦始皇收入囊中再到传国玉玺制成历经数百年时间,这期间无数次易主,玉璧与所余玉料还在一起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再说,就算有余下的玉料,如此珍稀的东西王室不会闲置一旁不再雕琢成其他器物。也有观点称和氏璧是粗加工的玉,并非按玉璧的形制雕琢,所以称和璞,有足够的厚度可以改制成玉玺,这一观点同样不合理,因为既然是未雕琢,蔺相如如果持璧击柱的后果肯定不会是玉碎而是柱毁了。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