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且看古代皇帝是如何治理雾霾的,手段超级奇葩!

 思明居士 2018-07-25

“雾霾”可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早在千年之前其实就已经进入了古人的生活中。作为文字的出现,其实最早可追溯到甲骨文卜辞中,但古代关于雾霾天气的正式记载,最早则出现在元朝,曾出现过两次。

据《元史》的记载:元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三月,出现一次“雨土,霾”,“天昏而难见日,路人皆掩面而行。”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腊月,“雾锁大都,多日不见日光,都(城)门隐于风霾间”。此后,在明清两朝也都出现过关于“雾霾”的情况,且比较严重,持续时间也比较长,影响也比较大。

那么问题来了,在当时科技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面对这种情况,古人又是如何治理的呢?

且看古代皇帝是如何治理雾霾的,手段超级奇葩!

一、皇帝下诏罪己,深切反省

古代中国历来有“灾异谴告”这个说法,认为灾异的发生,是皇帝治理国家失职所造成的后果,一旦发生灾异,皇帝就有可能下罪己诏,对施政方针进行深切反省。西汉成帝在位期间,就曾因黄霾天气情况严重,朝廷治理不善颁发“罪己诏”。

《汉书》对此是这样记载的,“成帝建始元年四月辛丑夜,西北有如火光。壬寅晨,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

从文字上来看,这是由于大风卷起尘土所形成的黄霾天气,情况相当严重,范围很广,朝野震动且惊恐,以为是上天在“谴告”当政者。汉成帝一看这阵势也慌了,赶忙下罪己诏说:“朕承先帝圣绪,涉道未深,不明事情,是以阴阳错谬,日月无光,赤黄之气,充塞天下。咎在朕躬。”

很显然,黄霾天气并非皇帝罪己的原因,但此时皇帝下罪己诏,天下百姓都会认为皇帝清明有方,善于反省自己。说到底,这无疑是古代皇帝治理天下最无奈的办法。

且看古代皇帝是如何治理雾霾的,手段超级奇葩!

二、选贤惩恶,希望能获得上天的原谅

这其实是皇帝落实“罪己诏”的必要行动。皇帝检讨自己因为治理雾霾不善的种种失职行为,自然包括任用奸佞小人之误,要想认真纠错,就势必会启用贤良方正之人,罢免惩罚不称职的官员,希望以此能获得上天的原谅。

据《后汉书·郎顗传》记载:汉顺帝阳嘉二年(公元133年)正月,“自从入岁,常有蒙气,月不舒光,日不宣曜。”就是说自进入新的一年以来,经常有雾霾,一派天昏地暗,日月不明,世人忧忡,视为异象。名士郎顗就向皇帝举荐了黄琼和李固两位,理由是“孔子作《春秋》,书‘正月’者,敬岁之始也。王者则天之象,因时之序,宜开发德号,爵贤命士,流宽大之泽,垂仁厚之德,顺助元气,含养庶类。如此,则天文昭烂,星辰显列,五纬循轨,四时和睦。不则太阳不光,天地混浊,时气错逆,霾雾蔽日。”

意思就是说,“霾雾蔽日”、“ 天地混浊”是因为皇帝没有选贤任能,上天为此生气了,如果能“爵贤命士”,彰显帝王仁德,天气自然就会转好,阳光明媚,月朗星列,一派安定详和之象。

此种方法虽说对于治霾无益,但却间接有利于国家的治理,有利于民众的福祉,也算是因祸得福了。

且看古代皇帝是如何治理雾霾的,手段超级奇葩!

三、亲率群臣焚香祭天,祈求神灵尽快布雨以驱除

由于古代科技生产力不发达,有时会将雾霾视为妖孽在作恶,所以只能是“求神打鬼”。元朝时就曾出现这么一起案例。

据《元史》的记载: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腊月,大都发生了一起大风霾,“雾锁大都,多日不见日光,都城门隐于风霾间”,“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散。”

这次风霾来势凶猛,强度超大,持续时间较长,皇帝分明感觉这是国家朝政有不妥之处,让上天生气了,所以赶紧下令各级官员,尤其是礼部官员斋戒沐浴,点上高香,对天祭拜,以恳求上天息怒。

当然了,也有皇帝亲自焚香祭天的。

且看古代皇帝是如何治理雾霾的,手段超级奇葩!

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正月,北京曾发生一次大雾霾,数日不散,能见度极低,为安全起见,通惠河上的漕运不得不停止,如此一来,粮食就运不进来京城了。乾隆皇帝见状,急得不行,亲自率群臣在太和殿前焚香祷告,以期感动神灵,战胜雾霾。而民间则依葫芦画瓢,遇到“雾霾”时,就跑到龙王庙去焚香祭拜,祈求龙王能够“驱霾祈雨” 。

虽说古人的这些“治霾”方法,在现在的我们看来都很奇葩,且又都没效果,但他们敬畏天地、敬畏大自然、自我反省的精神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