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内经》体系和方法的通俗说明

 龍落子 2018-07-26

上面这篇文字(注:《内经》的体系和方法——作者研究《内经》的最后见解),书卷气比较浓。有的读者理解起来可能有困难。为此,再对我的看法做些尽可能通俗的说明。

一、如何看天人相应

“天人相应”有“天人感应”、“人顺应于天”、“天人对应”、“天人相通”、 “天人同构”和“天人合一”等几层含义。不过,《内经》讲天人相应,常常是人与天地相应。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天人相应思想的最早形态应该是天命论。这种思想认为,天上有一个主宰,控制着地上(特别是人世间)的一切。天命论曾经以宗教和非宗教的形式在全世界盛行,至今还有一定的市场。比如,古今中外都很流行的占星术,就是认为,日月众星决定着人世间的一切。

比较完善的天命论,是“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董仲舒讲天人相应,确实有这种目的论。

不过,《内经》的天人相应,不是天命论,更不是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

《内经》不但坚决反对鬼神之说,也从不提倡通过祷告等祈求超自然的力量解决疾病问题。它的作者,对祝由为什么能治病,未能作出满意的解释,却不提倡祝由。这一倾向甚至和近现代医学一致——过分忽视治疗中的非物质手段。

《内经》中的天人相应主要是:人应于天、天人同象、天人同数或天人同构。

其中如何讲人应于天,天人同象、同数、同构,已经引用过很多经文,不再重复。

总之,尽管天人相应作为自然哲学思想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却完全没有神学或迷信色彩。

按:有人说《内经》所谓天,是有主观意志的。此说非常错误。《内经》说:“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素5》),完全是客观之天,唯物之天。再看其中引用的《太始天元册文》如下:

“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统坤元。九星悬朗,七耀周旋。曰阴约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成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素66》)

这里讲的宇宙演化,也完全没有主观意志。

《灵枢》中有经过改造的太乙人神占,也和占星家的思想不同。既不是神学的,也不是唯心的。

怎样站在现代高度给“天人相应”以恰当的评价,特别是如何联系运气学说和时间生物学看天人相应,我在《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十五讲中论述如下。

  天人相应思想是一个很可贵的思想。古代西方,也有把人体看作小宇宙的天人相应思想,但是,没有像中医这样发展到极致。作为一般天人观,这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创论,是一种颇具天才的发现。笔者总体上肯定这一思想。站在当代高度,应对它作如下表述;

  1.从根本上说,一切生物——包括人的生物属性——来源于自然,又绝对地依赖自然,最后又回归自然。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要靠太阳生存。生物从地上获得物质,却要从太阳获得能量。生命的出现,以太阳出现为前提。所以,阴阳学说强调阳为主。近来发现一些低等生物可从地壳深层获得能量,仍不足以否定生命出现、特别是维持生命要依赖太阳。

  2.从根本上说,人体与其他生物一样,是与自然同构的。这种同构,在原子或元素层次上,生物与非生物的自然界是统一的。或者说,生物必然包括在自然之中。不可想象生物体内有自然界所没有的元素,尽管可能有自然界所没有的化合物。

 3.随着生物进化,高等生物越来越相对独立于自然。但即使到了人,仍然要受自然制约。最明显的,如人体生命活动,要和日月运行(即回归年、四时、太阴月、日夜等)周期保持一定的同步。至今最明显的天人统一或同构现象,是人体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替紧张和昼夜交替有一定程度的统一性。最有说服力的此类统一现象,是妇女的月经周期与太阴月的大体一致。不过,其余的人体生命活动变化和四时变化之间,统一性很少。比如,很多动植物,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某些哺乳动物,可以冬眠。但是,若动物必须冬眠,则不会出现人类。

 4.低等生物和大部分植物,对环境气候的依赖性很大。这些生物的生命现象与其所生活的环境的时相,必须对应。否则它们就要毁灭。一年生植物和很多动物的生命周期不超过一年。稍有差错,它们就完不成一次生命周期。多年生生物,虽然不会在一个四时周期中结束生命,但也要和四时周期的生长化收藏大体上保持一致。否则,不死也要病。这是在进化过程中,自然赋予它们的遗传基因所决定的。

5.寻找自然界的同构性,不能直接从人和非生命现象的天地之间寻找。换言之,在人和天地之间,同构性很少。古人企图直接用那时了解天地构造、现象和规律解释人,是《内经》中出现许多附会的根源。事物的同构性,应该在最接近的类别中去找。人和单细胞生物的同构性只在细胞水平上,但是,人的细胞还是和单细胞生物有极大不同。越是高等动物,和人的同构性越大。所以,达尔文说猴子或类人猿,才是人类的祖先。

    6.除人类以外,其他生物都是被动地依赖自然。日月运行造成的气候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它们的生命活动。

  7.所谓生物全息论、宇宙全息论的基本含义,应该遵循上述要点理解。

8.万物之灵的人,一方面是自然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自然的对立物。虽然至今人类能够“自由”活动的范围,比其他生物活动的范围都大,在茫茫宇宙中,人类“自由”活动的范围还是很小很小。

    9.人类企图改造世界,而且要改造属于自然的人体。这种与自然对立的努力,最终结果如何,尚有待探讨。但是在理论上,人类自造一个适于生活的环境,再进一步改造自身,几乎无限扩大可生存环境的可能性是有的。就是说,人类不但可能不受日月运行所产生的时相束缚,而且可能大大摆脱地球或太阳系这个空间的束缚。比如人类不再直接或间接从太阳获得能量,甚至改变现有能量获取方式,已不完全是科学幻想了。

    10.到目前为止,人类还基本上要顺应自然。医学方面的时间生物学,就是研究人类生命现象和年、月、日、时以及更长的自然周期性变化之间有哪些相关规律。

    站在当代时间生物学高度,解读与运气学说相关的“天人相应”思想,拙见如上。

二、医学需要提出和认识那些问题

看看医学需要提出和认识那些问题,以及《内经》和当代医学如何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理解《内经》的体系和方法。

从纯实用角度看,医学就是为了解除疾病给人类造成的痛苦。

假如没有理论就能解除疾病给人类造成的痛苦,医学就只需要一套经验。

比如,可以设想人类发现并积累了一整套验方,对各种痛苦或疾病都有效。

事实却不是这样,尽管古往今来和古今中外确实有很多很多验方。

于是,必须有理论。

所谓理论,就是弄清对象是什么的同时回答为什么。

于是,全部医学的核心问题就是:人的构造和功能是什么?为什么?

如果再稍微具体一些,医学必须提出和认识的主要是下面这几个问题。

1.人是怎样来的?

2.人和自然之间是什么关系?

3.人体的构造如何?

4.人体如何实现其功能?

5.社会条件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

6.人类经常罹患那些疾病?为什么?

7.有那些手段能够治疗这些疾病?

8.这些手段的原理是什么?

实际上,直到今天,医学还是主要面临这些问题。

《内经》时代,自然也是这样。

《内经》中有很多大大小的理论。

这些理论还形成了一个体系。

人们之所以给她很高的评价,就是着眼于这一体系。

那么,《内经》和当代医学分别如何认识或回答上述问题呢?

全面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介绍全部古今医学知识。为了简化起见,下面分别看看《内经》和现代医学如何简单回答问题13

人是怎样来的呢?

《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保命全形论》)

意思是说:人源于自然,人体由自然界的物质构成。

这一解释——即理论,是否正确呢?

显然是正确的,否则只有承认人是神造的了。

不过,若问:人到底如何从天地之气中出现的呢?古人不可能作出满意的回答。

《内经》本身没有这样问。

宋代大儒朱熹的回答如下:

“问:生第一个人时如何?曰:以气化二五(洪钧按:即阴阳五行)之精合而成形,释家谓之化生。如今物之化生甚多,如虱然。”(《朱子语类·卷一》 岳麓书社1996年第1版 67页)

这样回答显然不能让当代人满意,却可看出朱熹的看法来自《内经》理论,或者说和《内经》理论完全一致。

当代医学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

读者都知道进化论。早在达尔文时代已经确认,人是类人猿进化来的。

若再问:类人猿是怎样来的呢?

就要根据全部生物学、地质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来回答。

当代生命科学已经基本上弄清,人类和不少生物的基因谱。生物进化学说有了更坚实的、分子生物学的基础。我想,在知识阶层中,怀疑进化论的人很少了。

至此读者应该悟到,现代医学不是空中楼阁。

她是生命科学在人体上的应用。

生命科学又要以非生命科学为基础。

这就是为什么,学医的人必须受过中等教育,进入医学院之后还要学习很多基础学科。

人的构造如何呢?

这是中西医理论矛盾最大的地方。

人体外部的宏观构造很直观。按说,古今人之间、中外人之间,对人体的宏观观察所得不会有什大区别。

比如,人是直立动物。人有头颅、躯干、四肢、五指、二目等。

然而,中西医之间,对这种构造的观察结果不完全相同,理论说明更不同。

比如,如果问当代生物学家:为什么人有四肢、五指、二目?为什么人直立行走?为什么人的头大体上是圆(即球形)的?

当代生物学家必然从生物进化说起。如脊椎出现的意义;四肢和眼的进化过程;脊髓和脑的出现;类人猿为什么要直立;直立对人类进化的意义等。

现代医学不强调头颅是球形的,但是,通过颅骨的进化过程也可以说明,为什么人的头颅比牛马等动物的头颅更接近球形。

然而,《内经》和内经时代的说法是:这些都是天人相应的表现。

于是,尽管人的头颅不是规则的圆(球)形,人的足底更不是规则的方形,古人却说头圆、足方——因为天圆地方;人有二目是因为天有日月;人有十指是为了上应天干;人能直立是因为人最能应于天。等等。

至于把四肢说成各有三节——为了凑够十二节以便与十二月相应,更可以说明,很直观的观察,也会受观察者预先有的观念影响而观察结果不同。

总之,《内经》的作者完全用天人相应解释人体外部的宏观构造。

体表的宏观构造还这样认识,体内的构造就更受这种思想影响。

体内器官最直观的是消化道。古人相当清楚它的大体形态——《灵枢·肠胃》记录的解剖相当详细。消化道必须通,也很清楚。其他器官的构造——特别是它们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就不可能单靠直观认识清楚。

于是,《内经》时代的医学家又必然借用那时的自然哲学来解释,甚至增加或略去人体内脏器官,以满足理论需要。

这就是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个穴位的由来。不再引用“略谈《内经》的体系和方法”一文中已经引用的经文。

为什么最后定型的脏腑够了六脏(否则就不能有十二条经脉),《内经》总提脏腑时还是一致说五脏,也是这样——天人相应和五行学说妥协的结果。

三、如何看观察和推理

研究一切自然科学的方法,都不外乎观察和推理。医学自然不能例外。

不过,提出这个问题是为了说明,结论常常不是观察之后作出的推理。在科学精神和观察手段粗疏的古代,更是这样。那时的自然哲学和各种流行观念,常常导致观察结论首先满足它们的需要。

总之,观察和推理不是完全互不相干的两种方法。

换言之,没有完全“客观”的观察。

比如,宏观的人体解剖(又称大体解剖或系统解剖),似乎应该是最客观的观察。

实则不然。

比如,《圣经》说:女人是男人的一根肋骨做成的。于是,西方人长时期认为,男人比女人少一条肋骨。受宗教影响很深的人,自己不会去通过解剖证实男人和女人的肋骨数目相同。别人提供了充分的解剖依据,还会反对。近代人体解剖学的奠基人维萨里,就因此受到教会的严厉惩处。

从男人的一根肋骨做成女人,并不能必然推出女人比男人多一根肋骨。但是,这一观念却是在解剖观察之前“推理”来的。按说,观察一下男人和女人到底各有多少根肋骨,不是难事。然而,在古代条件下,一般人不大想去做这种观察。

中国古人长时期认为,人体的骨头是365块,就是受《内经》影响。

其实,《内经》中没有明文说人体的骨头是365块。

不过,由于其中多次出现人有“三百六十五节”之说,后人就对人体的骨头应该是三百六十五块坚信无疑。

人体到底有多少块骨头,在古代条件下也不难证实。

但是,西方解剖学传入之前,从来没有人认真证实过。

因而,人体有三百六十五块骨头的观念,一直没有打破。

这种观念,显然是天人相应的。

所以,要想做到观察尽量客观,首先是对此前的观念、成说等——假如有的话——持怀疑态度。即首先看旧说是不是错误的,而不是一心想维护它。

由上述举例可知,完全错误的旧观念常常非常顽固。完全没有观察经验的人,99%以上想维护旧观念。更有的人,即便旧观念完全被证伪,他还是会死抱住不放。这些人的立场完全不是从科学出发的。

所以,一切科学研究,首先需要清醒的或理性的怀疑精神。只有随时保持这种怀疑,才能做到尽可能客观的观察。

当人们以理性的怀疑精神认真进行宏观观察时,实验科学就来到眼前。换言之,实验科学不是有了微观认识手段才出现的。近代生命科学奠基的第一步,就是通过宏观地解剖机体向自然要真理。

维萨里的解剖学——《人体之构造》,是近代实验医学奠基的第一步。

近代医学对血液循环的认识过程,也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

哈维之前的西方,没有血液循环概念——连类似《内经》的血气循环思想也没有。

那时最流行的是潮汐说。此说认为,血液在肝脏内制造,而后像潮水一样漫向全身,最后在末端被消耗。

哈维通过实验观察,发现此说不确。

他的实验之一是切断狗大腿的大动脉,看血液流出速度。

大动脉出血的速度显然是惊人的。短时间内流出那么多血,不能用每次潮汐的血液都在肝脏制造来解释。

于是,他假设血液在血管内是循环的。

这一假说,被他的弟子马尔丕基证实。

马尔丕基通过观察青蛙趾蹼上的小血管等,证实动静脉之间是相通的。换言之,动物的血管基本上是一套封闭的管道系统。至此,近代血液循环学说才最后确立。

以上所举,都是很简单的例子,大多也是常识。我想,这对于理解为什么《内经》时代的中国医学只能形成《内经》体系,实验医学与自然哲学医学有何不同,已经足够了。

四、关于阴阳学说的价值

旧版《内经时代》中,有这样一段话:

“就中医论中医——本质上是就《内经》论中医,只能说阴阳五行是中医的理论核心。稍微修正一下,也只能说阴阳五行统帅下的以五脏为主的脏腑学说是核心。阴阳五行说是《内经》体系的骨架或框架,抽出这个架子,《内经》就委然脱地成为一堆零砖碎瓦。带着阴阳五行的头脑去读《内经》大致上无往而不通。否则便基本上读不懂。”(30页)

这是我那时的看法。即认为阴阳、五行学说是《内经》体系的逻辑起点。

现在看来,《内经》逻辑起点要再加上天人相应以及气和气化学说,而且,天人相应更重要。

那么,综看《内经》之后的中医发展,哪个逻辑起点更重要呢?

我的看法是:阴阳学说更重要。

我想,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

比如,自明代就基本确立了八纲辨证。八纲是四对概念,只能是受阴阳学说统帅。其中完全没有五行学说的影子。天人相应对她也几乎没有影响。

在阴阳思想的指导下,后世中医还形成了很实用的气血辨证理论。这一理论和五行、天人相应学说关系也很小。当然,它和气化学说关系比较密切。

五行学说不能指导临床实践,古人就做过相当透彻的说明。有关论述,请参看《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的第三讲。

实际上,早在《伤寒杂病论》中,五行学说和勉强的天人相应,已经基本上被清除。

请天天按中医理论治病的朋友,认真想一想,您是否主要遵循八纲、气血理论辨证论治。五行学说和天人相应思想是否实际上对您没有多少指导意义。

当然,这不是说天人相应和五行学说完全是糟粕。

顺应自然,永远是正确的。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原则也永远是正确的。

五行学说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为了说明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和内脏器官之间的关系,《内经》时代的古人,只能再借助五行学说构建五行化的体系。它给古人一种理论上的满足感,因而对中医体系满怀信心——尽管后来渐渐淡化了五行学说。

或问:那么,《内经》之后的古代医家,是怎样认识人体生理的呢?

答案是:《内经》之后的有关认识,越来越接近近现代西医的解剖生理——尽管自当代看来,有关知识大多属于常识而且也有明显错误。对此有疑问的朋友,请参看张介宾《内经图翼》中的“内景赋”。

五、再谈比类取象

有的作者写作“取象比类”。不过需知,《内经》中没有“比类取象”连写,也没有“取象比类”连写。这样连写,容易给人一种错觉——这四个字是一个词。于是,人们或者认为取象是为了比类,或者认为比类是为了取象。实际上不应该这样理解。故最好把比类和取象看作两个词,不再连写。

为了照顾中文习惯,比类最好改作“援物比类”这个《内经》中有的词语。

在我看来,《内经》中确实有类比推理。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是《内经》中最典型的类比推理体系。

该篇拿人体类比当时的封建国家(官吏设置和职能),得出心为君主之官,肺为相傅之官,肝为将军之官,胆为中正之官等。于是心主神明,肺主治节,肝主谋虑,胆主决断等。

这样的类比在逻辑上不能说完全不允许,这对认识人体的整体性也有意义。但是,人体这一最复杂的生物体系统和封建国家这种社会组织系统之间,可类比性确实太少。然而,那时的封建国家组织无疑是人们最熟悉的系统,也是当时知道的最复杂的系统。古人便通过这样的类比认识人体。

问题是,这样类比来的脏腑功能被认为完全真实。心主神明虽然不对,却有很深远的历史认识根源,且不说,况且复杂的自组织系统一般总有一个中枢。肺(相傅)主治节、肝(将军)主谋虑按封建国家的官吏职能也不是完全说得过去。可是,这样类比来的功能至今还见于教科书。至于胆主决断之说,更是深入传统文化。如胆大包天、胆大妄为、侠肝义胆、肝胆相照、披肝沥胆都是很常用的成语,足见中医对国人的传统观念影响之大。

比较成熟的取象,确实有为了比类的意思。但是,主要是为了归类。《内经》中的五行归类占了很大篇幅,就是从五行取象来的——尽管现代人大都觉得很难接受那样的归类。

应该指出,人类永远离不开取象思维,她至今还很重要,。

这不仅是因为认识事物的第一步是形成表象,更因为认识事物时首先是靠头脑中已有的众多表象模式(或框框、图案,英文为pattern )去认识。假如,我们的头脑中完全没有某种事物的pattern,该事物就完全是陌生的。电脑搜索和高级中文输入软件,之所以很有用,就是利用了这一点。北京奥运会会徽更能说明这一点。

不过,只认识表象毕竟很不够,所以,我不赞成把脏腑学说称为脏象学说。《内经》中,“脏象”一词共出现2次,仅见于《素问·六节脏象论》,而且一次在篇目中。相比之下,“藏府”一词共出现约21次,故最好统一使用“藏府”。否则,“五藏六府”之说(《内经》中约51见)至少字面上有些说不通,即为什么更基本的概念“藏象”一语中没有“府”字。

最后,我想提一下,有的人把取象思维所得说成是唯象理论。他们认为,一切中医理论都是唯象的,而且认为这是西方科学(其实就是近现代科学)不可能理解的。这样的说法很可笑,因为唯象理论不但和取象思维根本不相干,而且正是对理论物理学发展过程的一种看法。大概因为唯象理论之说受到杨振宁的重视, 一些人立即拿来和中医附会。

什么是唯象理论呢?

就是从严密的实验观察,到说清为什么、特别是可以完全用数学公式表达的中间理论形态。

杨振宁举的唯象理论之一,是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即:

每颗行星都以椭圆轨道绕太阳运动,且太阳位于这个椭圆的焦点上。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相同时间扫过的面积相等(角动量守恒的体现)。

行星公转周期P和轨道半长径a符合如下的关系:

     P2 4πa3 [G (M m)]  

 其中Mm分别为太阳质量和行星的质量。

然而,开普勒说不清为什么。

这三大定律完全可以从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导出。当然也可以反过来导出——万有引力定律就是牛顿从开普勒第三定律导出的。于是不但说清了为什么,而且都可以用数学公式表达。即:

第一律:mv 第二律: F=ma 第三律:Ft F' mv 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略)。

中学物理和数学学得好的人就可以基本上导出。

请看,开普勒三大定律和《内经》的取象有什么关系吗?

总之,不先老老实实地弄清《内经》或中医术语的本义是什么,却总喜欢和西方学问中的名词拉近乎,是很坏的学风。

六、关于《内经》是否科学

有的朋友可能认为,我的看法——亦即本文的结论——是说《内经》不科学。我觉得,没有必要就此详细辩驳。因为,不必做这么多研究,也会作出判断:《内经》时代不可能出现现代意义上的科学著作。换言之,科学有不同的历史形态。二千年之前的科学理论——特别是关于生命现象的——只能表现为自然哲学形态。至于有的人说,现代人理解不了《内经》,或者说《内经》高深莫测,永远不可逾越,那只能是这些人自己没有认真读过或者读不懂《内经》。实际上,认真研究过《内经》的人确实很少。对多数当代青年来说,读不懂《内经》也没有什么奇怪。因为单单语言方面的障碍,就使很多人望而却步。加之,《内经》头绪纷繁,篇幅又相当大,不可能要求当代青年很快就能对她有全面而准确的把握。

和当初写《内经时代》一样,本文的写作,是为了帮助一切和《内经》打交道的人——特别是当代青年——比较容易地把握《内经》。我相信,读过本文和《内经时代》的人,不会再只凭道听途说判断《内经》体系的价值。于是,不会盲目地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更不会跟着一些人堕入玄虚之中。

七、从《内经》体系到当代医学

或问:如此说来,《内经》体系与当代医学完全不相容,二者之间不是根本不可能融会贯通吗?

答:《内经》构建之理论硬核——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不可能通过实验方法得以证实,从而与当代医学兼容。不过,我们完全可以保留这个硬核,因为简化的人体理论模型也很有用,中医的理法方药涉及脏腑经脉时,至今还是用的这一理论模型,不必非采取实验知识替代它。但需知道,这一理论模型是受汉代、特别是董仲舒天人相应思想激发、同化形成的,也不能用它来否认实验医学知识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或再问:可否给天人相应以新的含义从而从根本上融合中西医体系呢?

答:完全可以,而且并非牵强附会。

问:那么,该给以什么含义呢?

答:就是:人与自然遵循着共同的规律。可以简称为:天人同律。换言之,自然界的一切规律,都适用于人体。或者说,人体生理病理无不遵循自然界通用的原理。于是,想真正全面认识人体,必须先真正全面认识自然;想真正想学好医学,必须真正学好各种自然科学。显然,只要承认这一点,中西医的融合,就没有根本障碍。

实际上,“天人相应”的本意也确有“天人同律”(更多称为“天人同道”)之义。只不过因为古人对天道——自然规律,认识很有限,于是在天人之间找共同规律时出现很多附会。

当然,人不但是自然的人,还是社会的人。于是,医家也必须了解社会。换言之,社会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对研究医学也是必要的。在这一点上,中西医并无原则分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