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昆明·Life】滇腔滇韵,时光流转百年馨香

 颐源书屋 2018-07-27

咿咿呀呀的唱腔开场,黄莺般圆润高昂的腔调,抑扬顿挫。


一段花枪舞出千般威武,一个转身便是万般柔情,这是滇剧,是在时光中缓缓流转的百年馨香。

腔调声远



风起滇中

滇剧,顾名思义是云南地方剧种,从它诞生至今约有200多年的历史。


它以昆明官话为舞台标准语言,它的声腔分别渊源于秦腔、徽调和汉调,有着丰富的板式调式和杂腔小调。

它恢弘时黄钟大吕,高亢激越;委婉处小桥流水,优美抒情。


它的表演既承袭中国戏曲大统,又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若说中国的传统戏剧是中国文化几千年凝成的精粹华宝,那么滇剧便是这些华宝中带着昆明韵味的一颗。


滇韵滇腔



明珠现

宜良,昆明八县之一。除却它闻名遐迩的烤鸭与那苍蓝明净的阳宗海外,这里还是滇剧较早进行演出的地方。

据《曲靖地区戏曲志》记载,清末民初,宜良县就有本土组建的滇剧班子,主要演折子戏,也演出根据地方民间故事改编的条纲戏。

光阴荏苒,岁月蹉跎,宜良滇剧团在历史的洪流中也经历了跌宕起伏。


1979年,以宜良县文艺宣传队为基础恢复了滇剧团,演出了滇剧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七侠五义》等,观众踊跃,滇剧演出日益兴盛。

2008年6月7日, “滇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斯变幻



唱腔琴韵

丝弦、襄阳和胡琴,是滇剧中的经典声腔。丝弦腔源于秦腔,它的唱法有“甜品”、“苦品”之分,“甜品”可用于喜剧,“苦品”可用于悲剧。

胡琴源于徽调的石牌腔近似京剧二黄,在歌唱中夹带诉说,可以唱到数十句不觉其繁复,真是如泣如诉、如怨如慕。


而襄阳腔则是来自湖北汉剧襄河派,曲调流畅,旋律轻快、幽默,用于表达轻松欢畅的情绪。


洪流年代的



高岭之花

在云南除了传统的戏剧除却滇剧之外,能与之平分秋色的便要数花灯戏了。

滇剧和花灯同为传统戏剧,但由于滇剧唱词过于文学化,相较于花灯的平易近人它却始终曲高和寡,颇有些高岭之花的无奈。

如今老一辈的艺人相继退场,年轻人的目光被层出不穷的娱乐方式牢牢锁定。随着时代的脚步,这些本就阳春白雪的戏曲艺术,似乎也越来越不被年轻人所熟知。


丝弦音长



万世流芳

但,艺术的可贵就在于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滇剧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人们最本真的情感体现,是几百年来的精神文化寄托。


它是这里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美学意蕴的呈现,也是真正流淌着红土高原血液的滇文化。

滇剧的舞台空旷且鲜有道具,靠着单纯的唱腔和人的表现能力,不及其他艺术的美艳或者隆重大气,显得简陋。


但正是因为这极致的“简陋”,给了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和艺术家们的无限创作力,这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凝重感,也是百年来艺术家们砥砺前行的意义。

时代更迭物换星移,滇剧的命运随着岁月的洪流一波三折后,仿佛渐渐消失在大众的眼中,但至今仍然有不少艺术家坚守在舞台上,用每一句唱腔、每一个亮相,见证滇剧的传承和延续。

他们各异的脸庞上有着浓重的油彩,一笔一画,勾勒出的不只是脸谱,更是绚烂的文化精髓。穿上厚重的戏服,一个马步一个转身,一场戏也是一生。

滇剧,是诞生在这片土地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汇集的腔调是高原人的淳朴,它嗟蹉的唱词是红土酝酿的文化。



一剧一幕,慷慨几话,座上天下此番辗转天涯;伏笔几话 ,一笔温柔一笔潇洒,隐隐笙箫,剧幕落下。



眼过几个冬夏,岁月的传承只为一句 “不让滇剧没于我辈”,让韵味十足的腔调继续流芳,成为世间佳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