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43

 昵称30640555 2018-07-28

侠医世家导读:我们学《伤寒论》不能死记硬背里面的药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张仲景的辩证思维,以及他对症组方的思维逻辑,只有领悟到他的思维逻辑,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张仲景一样的中医。

原文:

121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注解:

这里还是讲误用吐法的情况。太阳病误用了吐法,势必使得脾胃更虚。脾胃虚则正气退,邪气就深入。邪气若深入到胃里面,胃就要亢盛起来抵抗邪气,亢盛加上津液已虚,于是发生内烦,也就是有里热证了。里热证的确证之一就是“不恶寒,不欲近衣”


原文:

122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注解:

脉数是有热,有热当消化力强,食欲亢盛,可为什么吃了东西反而呕吐呢?这是因为发汗消耗了阳气,膈气也就虚了(膈气可以理解为中上焦的气化之力)。人体出于自保,就要亢奋起来增加气化之力,所以脉数。这个脉数不是真的有热,而是一种临时应激机制的热,所谓“客热”,客者过客也,不是主人。这种热是标热,胃里面其实是虚冷的,不能消化食物,所以会呕吐。


《伤寒论》里专门用脉象来讲辨证的地方极少。就这一条可以来讲一下脉象的问题。诸如脉数,脉躁动,脉促寸盛,脉大之类,很容易让人误解为是有热。这些表面亢盛的脉象很有可能是客热,底子是不是寒,临证很容易弄错。很多医生一见这些脉象就下清热滋阴药,于是温病派滋阴派就出来了。如何在脉上鉴别是真热还是假热呢?其实沉取重取一下就知道。如果脉浮取轻取亢盛,沉取重取就虚了空了,或松手无回弹力,或尺虚不任按,这都是真寒假热的脉象。

原文:

123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调胃承气汤。


注解: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出现以下情况:“心下温温欲吐”;然后是“胸中痛”,胸中痛,虚实都会有,虚一般来讲是津液虚;实是痰热阻滞的情况比较多见;大便溏而腹满,这里是下焦不运;再就是“郁郁微烦”。综合来看:欲呕吐,心烦,胸痛,类少阳病之心烦喜呕,胸胁苦满;还有大便溏,腹满,也是少阳病常出现的兼证。


那这里能不能当少阳病治呢?条文中又另外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如果病人此前“极吐下”,就是用过大量的吐药和下药,就有可能是阳明调胃承气汤证。吐下之后应该是虚证了,为什么会是实证呢?因为吐下伤了胃肠的津液阳气,胃肠便无力传化,就很容易发生阻滞,吃什么都上火,吃什么都容易便秘。前些年流行吃的排毒养颜产品,里面主要成分就是芦荟之类的泻药,吃坏了很多人,吃的时候大便通畅,不吃就更加便秘严重,然后药物依赖,便是这种情况。


这里说一下虚和实的问题,这个概念和寒热阴阳经常混淆,所谓“实”指的是有东西堵住了的证,比如便秘,淤血,痰,饮等都可以称为实证;反之则是虚证。寒和热则是自体反应消沉和亢盛,所以有虚寒,也有实寒;有虚热,也有实热。阴阳指的是本质上的自体气血功能,津血之多少

按调胃承气汤证来分析,这里的“便溏”,“腹满”就应该是大肠里的湿热阻滞,下不干净;肺和大肠相表里,于是连带也有“胸中痛”,“烦”的上热壅滞反应。


调胃承气汤使用大黄和芒硝泻下清里热,兼用炙甘草建中,是补泻兼施的方子,适合轻微脾胃虚且肠胃热阻严重的情况。


从这一条可以看出,我们学方证简单,临证往往局面复杂,即便是仲景也有容易弄混的时候。很多医生看病,摸了脉,看一下舌头,都不怎么问诊就开方,这样的医生如果不是水平在仲景之上,那就一定是有问题的。


原文:

124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抵当汤方


水蛭(熬)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 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 三两(酒洗)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注解:

此方也是治热证的血结下焦,但位置还是有所区别。桃核承气汤是“热结膀胱”,膀胱区域会硬满,也有可能会尿异常,比如膏淋,尿血;抵当汤是“小便自利”,说明膀胱里面没有结住,那就是结在里了,所谓“瘀热在里”,也就是肠道为主的这个区域。


膀胱经络表,所以桃核承气汤是“少腹急结”;抵当汤是“少腹当硬满”。硬满比急结程度更深,说明里面的瘀血结得更顽固,则攻下之力不能缓,所以抵当汤里没有炙甘草,而桃核承气汤里有。结得更顽固,耗费的津液也多。下焦耗费津液越多,上焦就越缺津液,加之瘀热毒素不能下则上冲,于是人就会有“惊狂”的反应。桃核承气汤结得轻视“如狂”,而抵当汤结得重是“发狂”。瘀血结得顽固,就要用到水蛭和虻虫这样的虫类药。

水蛭就是水里吸血的蚂蟥;虻虫是吸牛血的牛虻。它们都是吸血的昆虫,吸血的昆虫有个特点,它们叮在身上,血就不会凝结,只能任由它们吸。他们都能抗血凝,自然能散开已经凝结的瘀血。它们的性味都是腥而微寒的,只清解不滋补,一般在实证热证上运用较多,用于虚证寒证则要合扶阳药。


药店里现在那种大条的养殖的水蛭,是水蛭的另一个品种,是不吸血的,不是那种吸血蚂蟥,所以用了效果差。


这一条还有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表证仍在”。桃核承气汤和抵当汤都兼有表证;为什么抵当汤不用桂枝,而桃核承气汤用呢?其实这两种情况都属于里病紧急,可以忽略先表后里的原则,仲景可能考虑的是“热结膀胱”,膀胱经是络表的。所以六经辨证体系在临证上也可以涵盖和参考经络脏腑辨证。


原文:

125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症谛也,抵当汤主之。


注解:

前面说过,桃核承气汤是热结膀胱,那有没有小便不利呢?不一定,有可能利,有可能不利,也有可能尿血。单一症状不能说明问题,要多条证结合来看。


这一条说有“少腹硬”,那就有可能是瘀血证。


再看前后文,有“身黄”和“小便不利”,这是黄疸,所以这个少腹硬满应该是湿热结在膀胱,不是血症。


如果腹部硬满,没有身黄呢?那就可能是血症了。那还有没有别的可能性?也有可能是宿食,是承气汤证。于是又要找新的证据:承气汤证是谵语,是烦惊;血症是如狂,发狂。


如果有“狂”是血症了,这时候再参看小便,小便不利的有可能是热结膀胱,桃核承气汤证;小便自利的是瘀热在里,抵当汤证。


这里讲的就是综合辨证的过程。


这一条说“如狂”是抵当汤主之。前面说过,桃核承气汤是“如狂”,抵当汤是“发狂”。为什么这里又说抵当汤是“如狂”呢?可见读书不可死在句下,如狂,发狂其实是差不多的,措辞而已,临证之时想截然区分也不太现实。说到底还是要通过证来解读人体,未必要死抠字眼。

原文:

126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抵当丸方


水蛭 二十个(熬)  虻虫 二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 二十五个(去皮尖)  大黄 三两


上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注解:

这里又再次讲通过小便来鉴别瘀血证。如果“少腹满”又“小便不利”,那就是水证;小便利呢,那就可能是“有血”。


这里下血用抵当丸。抵当丸和抵当汤事实上是一个方子,一个为丸药,一个为汤剂。丸药一般来讲药温和些,汤药峻猛些,为什么要用丸药呢。从条文来死抠字眼可以这么理解:抵当汤是少腹“硬满”,这里是少腹“满”,可见结的程度轻一点,毕竟抵当汤是峻下药,要慎重的,于是改作丸药来用。


原文:

127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注解:

小便利有可能是水液不能气化出表,只能靠小便走。如果再饮水多,就会停饮与中焦,于是心下悸。如果小便还少的话,那就更糟了,水结在下焦,就会少腹里急。


《伤寒论》部分药物剂量换算备注:

1斤=16两=248克=液体250毫升

1两=24铢=15.625克

1斗=10升=2000毫升

1升=10合=200毫升

半夏一升=130克

吴茱萸,五味子一升=50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附子中者1枚=15克

强乌头1枚小者=3克

强乌头1枚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约15克

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实1枚约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如果中医爱好者学习《伤寒论》,建议参考胡希恕,刘希彦版本《伤寒论》,必会受益匪浅!


人人都可以成中医,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