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私银不出却加饷,何来仁德之说?

 鹏天阁隐龙斋主 2018-07-28

崇祯上台经过了梦想的兴奋期以后,觉得最沮丧的事情不是文官的内斗,而是财政上的匮乏。任何朝代从由盛而衰的过程中,财政问题都是最关键的问题。经济是决定社会进步的前提,无论古今,都是如此。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战争都与钱有关,明朝末年的战争也同样如此。无论是满清还是农民军,攻城陷地,最后的目的都是来掠夺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流民作乱,是袋中少钱,吃不上饭所致;游牧民族作乱则是为了获取更大的财富,争取更好地生存。明君贤臣都明白一个道理:经济是决定政府是否能健康生存的基础。明朝太祖朱元璋建朝伊始,就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视,到成祖时代依然走的是'重农抑商'之路,后虽历经战乱,但农业为本的宗旨未变。明朝在财政上第一次大的危机来自明武宗执政的正德年间,当时因为土地兼并严重,财政上出现了较大的赤字,后经明世宗嘉靖一朝,严嵩任首辅间,只忙于弄权,媚上,党争,视人民疾苦、国家经济于无物,终于令得明朝财政一败涂地。

明朝私银不出却加饷,何来仁德之说?

直至明神宗万历年间,中国历史少见的大政治家张居正上台以后,朝政形势才有所好转。张居正不但精于政务,更是明朝史上少有的经济学家,对于财政问题看得极为清楚。他推行的'一条鞭法'简化税收,用货币来取代实物,不但促进货币的流通,形成商品经济,更限制了官吏巧立名目,巧取豪夺;还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张居正执政以来,明朝的赋税增加,国库粮食充盈,足够全国民众十年的消耗,'太仆金亦积四百余万'。(《明史·张居正传》)可惜的是,贤臣如张居正,却没有能碰上贤君。张居正死后,神宗出于对张居正本人的仇恨,开始毫无理智地破坏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及各项改革,不但张居正被他毫无人性的清算了,连带着张居正建立的种种制度也被全部废弃。

神宗设矿监,意欲将天下财富集于一身。张居正为明朝所做的努力被逐渐消耗殆尽。神宗在位四十多年不死,这是明朝乃至整个中原社会的悲哀。等到他好不容易死了,他儿子朱常洛只做了一个月的皇帝就送了命,再换上比他还不如的天启帝朱由校,张居正苦心孤谙的改革彻底没有了后来人。这里也必须看到,阁臣自张居正之后再也没有了强人。东林党人自称清流,以党争和倒魏为己任,但他们中间,多空谈道德之士,却没有一个真正能把经济放在首位的干才,这些人虽然有清风傲骨,可是和张居正比起来,头脑认识上差的就不是一点半点了。崇祯继任后,财政已经千疮百孔,温、周二位首辅上任后,忙于内斗,对于处理财政问题并无良策。同期的另两个大问题:流民问题与关外问题均与当时财政问题有直接关系。

明朝私银不出却加饷,何来仁德之说?

一条鞭法

流民问题自万历年间就开始出现,到崇祯年间逐渐升级。一条鞭法破坏以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无地可种,但按名册还要交纳各种赋税。于是农民纷纷逃离土地,成为流民,李自成之流也就应运而生。有关这个问题,在后面李自成章节还要提到。这里先不多述。事实上,流民问题存在多年,解决的途径并非没有:如果明朝有一任贤臣有君贵民轻的思想,肯拿出精力财力赈济灾民,或再进一步,改革土地制度,当可顺利解决。

可是,面对流民问题崇祯还不得要领的时候,另一个大问题又进入白热化,那就是关外问题。关外问题同样存在多年,从明朝建朝开始就始终没有解决。出现这个现状与帝国最初的形成有关,明朝天下是从蒙古人手中抢来的,从明朝建关开始,汉家天下与少数民族的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当年徐达为了追杀元顺帝,将战事扩充到燕山以北,并建山海关作为京师最后的屏障,但无法继续深入,元朝残余势力趁机占领了辽东大部分土地。此后多年间,双方为了抢夺土地资源,掠取财富,多次发生战争,这是历史遗留问题。历任明朝君主在面对这个问题时,不得不做军备上考虑。

于是就牵扯到了庞大的军费开支。崇祯上台以后,发现他的钱极不够用,主要的一笔大头,就花在了这个军备开支上。而他哥哥和他爷爷留给他的这个烂摊子,不仅仅是溃烂的人事制度,惨遭破坏的土地所有制,还有军事制度上的问题,那就是历经几朝没有解决的欠饷问题。自万历年间后,满清皇朝的前身--后金国的兴起和掠夺性的进攻对明王朝的财政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为土地制度已经破坏,荒地增加,地方官吏的横征暴掠,人民的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料极度缺乏;同时因为皇室巨大的开销,阁臣间的奢侈用度,地方官吏的对税收的瞒报漏报,张居正年间填得满满的国库很快就空了。与之相对应的是,明王朝还有一支庞大的军队和相当冗积的官僚队伍。此时的明王朝如同一个全身插满吸管的巨人,需要不断的补充给养,才能负重前进,与之相比,努尔哈赤领导下的后金军队则是完全轻装上阵。

在这样的紧急关头,偏偏崇祯的运气又不好,他在位的几年间不断出现天灾,这直接造成了生产资源的严重破坏,人祸加上天灾,使财政上的困难达到建朝以来最严重的地步,而崇祯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如何在政府财政极度困难的情况下确保必要的军事开支。对于崇祯来说,这又是个历史遗留问题,这是他的爷爷、父亲、兄长留给他的又一个不得不背负的债务。明朝从万历后期开始,军饷问题始终没有妥善解决,各级军队战斗力低下的一个主要内因,就是军饷拖扣。在中国封建王朝中,很少有像明朝这样既绝对倚赖军队,又恶意拖欠军饷的政府,拖欠期最长的竟然有十几年之久。这种情形到崇祯年间则愈演愈烈,因为如此,军队首脑为保持自给,只能暗中默许士兵在百姓身上明抢豪夺,明军所至之处,烧杀抢掠之恶行,比流寇更甚。于是政府遗留给军队的问题又被转嫁给了民众。

崇祯年间的三大社会问题彼此在一起,纠缠不清,产生了恶性的连锁反应,那就是:关外问题没有解决,导致战事不断,军备开支增加;土地流失,农民无地可种,税收无以为济,使流民人数增多;天灾不断,人心流离失所,资源破坏严重。这些也是明朝自万历以来横征暴敛,残民以逞,忽视经济的恶果。其实任何有识之士都会明白,在这个时候,发展生产,降低捐税,抑制土地流失,让农业生产恢复正常才是正路。大明一朝,是农耕社会的代表,农耕社会里以农业为重,这个道理,朱元璋明白,张居正也明白,可是,万历不明白,崇祯比他们更好不了哪去。残杀阁臣,刻薄寡恩,这是史书上对于崇祯的评价,但史书往往忽略了一点:他其实是一点建设能力也没有的庸人!对于在他一朝出现的这三个问题,特别是如何把经济搞入正轨的问题,他表现出来的弱智还真差不多可以赶上他哥哥天启了。当农耕社会的农业被破坏殆尽时,当庞大的军费开支无以为济时,在这个节骨眼上,崇祯做了一个极其低能的决定。

明朝私银不出却加饷,何来仁德之说?

他使出了他爷爷的招数,动用强蛮手段:推行毫无理性的'三饷加派'的制度。而提出这一制度并大力鼓吹的人,正是崇祯后期继温体仁、周延儒以后最信任的兵部尚书杨嗣昌。'三饷'即辽饷、剿饷和练饷。三饷是各有名目的,辽饷是针对辽东后金军的,剿饷是针对流民起事的,而练饷,名义是练兵之用,其实就是为了解决军费。这三饷从里到外,体现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眼前的经费难题,可惜的是,这种解决方法却是'加派',加派就是在其他赋税之外强行再征收这一部分。这样把政府遗留问题直接转加给老百姓,所以一经推出即引起轩然大波,不但老百姓反对,各级官吏因为有摊派任务,也叫苦连连。对这些意见,崇祯的态度就是:不听话者撤,再严重者斩!三饷加派对基层官吏和普通民众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它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军队的腐败与战斗力低下并未能解决,过度的强征暴敛还把普通民众与基层官吏推上绝路,官吏不得不贪,人民不得不反,崇祯在政府财政问题上除了强蛮手段外,似乎一筹莫展。明朝的财政如此紧张,但崇祯是真的没钱吗?错!其实他有钱。

明朝私银不出却加饷,何来仁德之说?

他的私银并不比万历少。一个月后,李自成进入北京时,在他的国库里搜出了白银三十七百万两,把李闯王都吓了一跳。这个情况,当时阁臣多数也都心知肚明。所以针对欠饷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袁崇焕到杨嗣昌、孙承宗、洪承畴,历届军事首脑们都曾无数次请示过崇祯,他们中间也有很多人暗示崇祯动私银救急,但是崇祯对此并无反应,不是装聋作哑,就是断然否认。崇祯十七年(一六四四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大军攻下太原等地,直奔京师。这天早上,内阁群臣早早的来到了殿内,以首辅陈演、魏藻德为首的大臣请求崇祯拿出'内帑'(就是皇上的私有财产)扩充军费。新年伊始,文官集团就撕下了脸,把目标瞄准了自己的小金库,以最敏感的问题刺激皇上,令崇祯极为反感,肚里不知骂了多少句'丢他娘',但迫于形势,他只摆出一副苦瓜脸,大吐苦水,说:'今日内帑难以告先生'。(《小腆记年附考》)即使在最后关头,皇帝也不舍得哪出这笔钱,。除了用于自己观赏,崇祯从来没有拿出来做一次赏赐或是救急之用,群臣心中的滋味,自然可知。

两个月后,李自成军队继续挺进,崇祯想调吴三桂进京勤王,就此事问于吴三桂之父吴襄,吴襄言称,三桂手下有兵三万,崇祯问需军饷多少,吴襄答:一百万两。崇祯竟然不应。因为舍不得这一百万两银子,勤王之事作罢,也错过了一次保护京城的大好时机一方面是不断加饷,一方面是死抠着搜刮来的私房钱不放,这时的崇祯已经没有了一点中兴帝王的风范,其人品和天启、万历没什么两样了。即使到了国破家亡的最后关头,此人还如此吝啬自家的钱财。这种德行,用'朕非亡国之君'来遮掩,实在苍白无力。后人对些颇多感慨,晚明大文人杨士聪如此评价:'呜呼,三千七百万,捐其畸零碎即可代二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掠,使海内骚然。而扃钥如故,策安在于?先帝(朱由检)圣明,岂不真见及此,徒以来年之征解艰难,将留为罗雀掘鼠之备,而孰知其事势不相及也。吁,其亦可悲矣。'(杨士聪《甲申核真录》)财政问题不能合理的解决,必然导致社会动荡,在这样的大动荡面前,更考验着统治者个人的承受能力、应变能力与综合素质。才智不及中人的崇祯,在一连串的失误与挫败感面前,终于导致了他人格上发生裂变,于是,接下来的事情,就变成了性格决定命运的佐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