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两部伟大兵法,一部是《孙子兵法》,另一部是什么兵法?

 Wdjljjfj 2018-07-29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时代叫春秋,还有一个时代叫战国。

中国两部伟大兵法,一部是《孙子兵法》,另一部是什么兵法?

春秋五霸图

春秋时代(前771-前476年)。战国时代(前476-前221年)。

中国两部伟大兵法,一部是《孙子兵法》,另一部是什么兵法?

战国七雄图

(注:也有另外的划分年头的说法)

春秋时代兵法最高峰是现在世人熟悉的《孙子兵法》。

战国时代兵法最高峰又是谁呢?

估计许多现代人是不知道的!

这个事情得问一问战国末期和汉朝初期的人了。

战国250年,战争的激烈程度,远远超过春秋;春秋打仗还有礼仪可以遵循,宋襄公虽然被部分人取笑,但他仍然成为了春秋五霸;到了战国,宋襄公几乎被所有人耻笑,成为愚蠢的代名词。可见,战国时期的战争更加的残酷,战争环境更加恶劣。战国之后10来年,天下再次发生大战,先是灭秦之战,后来演变为楚汉之战。战国末期的人和汉朝初年的人,他们经历了200-300年战争,可以说这些人的祖祖辈辈都是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所以,汉朝初年的人,他们最有资格和眼光来评论当时的兵家留下来的兵法。

春秋战国以来,产生的兵法不少,战国末期和汉朝初期的人,他们挑选了哪一部兵法呢?

他们挑选了两部:

1、春秋时期的《孙子兵法》。

中国两部伟大兵法,一部是《孙子兵法》,另一部是什么兵法?

孙子兵法

2、战国时期的《吴子兵法》。

中国两部伟大兵法,一部是《孙子兵法》,另一部是什么兵法?

吴子兵法

《吴子兵法》与《孙子兵法》,是那个时代的人特推崇的两部兵法,是他们的最爱。

当然,《吴子兵法》与《孙子兵法》并驾齐驱,成为最被推崇的两部兵法,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从汉初才开始的,而是从战国中后期就开始了。《韩非子·五蠹》介绍当时的社会情况(战国后期)时说:“境内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亦说:“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这说明战国中后期至汉初,《吴子兵法》与《孙子兵法》一样,流传也是十分广泛的。两部兵书已经成为——中国兵法双子座。

《孙子兵法》有十三篇,吴子兵法呢,有多少篇?

《汉书·艺文志》介绍说:“《吴起》四十八篇”。可见《吴子兵法》内容很丰富。

历史往后发展,经历西汉和东汉、两晋南北朝,发生“五胡乱华”、“永嘉之乱”,汉朝王室的古籍被烧得干干净净,使得“中原陆沉”、“中原沦陷”,中国历史遭受“汉民族劫难”,于是,再次发生约300年的动乱和分治。这不仅是中国政治和经济的浩劫,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场浩劫,中国古籍又一次被焚烧。如果说秦末被焚烧的古籍使得中华古籍所剩甚少,西晋末年的大乱让许多孤本的古籍几乎绝迹,造成巨大损失且后世无法弥补。

因而到了隋唐时代,在《隋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之中,《吴子兵法》仅剩可怜的一卷,原来48篇的内容,几乎遗失殆尽。又通过各方收集和整理,几百年之后,在《宋史·艺文志》中的记载,最后确定:《吴子》仅存三卷,即今本《吴子兵法》的三卷六篇。这个差不多算是定格了。

中国两部伟大兵法,一部是《孙子兵法》,另一部是什么兵法?

吴子内容

到了清代,一股反伪学风兴起,桐城派古文家姚鼐以《吴子兵法》中有“笳笛”二字,认为这是魏晋以后才有的,从而断定残卷《吴子兵法》是伪作。其后,章炳麟、梁启超等学者都附和其论。郭沫若在《青铜时代·述吴起》一文中亦说:《吴子兵法》“辞义浅屑”,有多处袭用《孙子兵法》,还有的袭用《曲礼》和《淮南子·兵略训》。并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兽为例,说四兽出现在战国末年,非吴起所宜用,因而下结论说“故今存《吴子》实可断言为伪”。

但是,这些怀疑的说法,像当年有人判断《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部皆为兵书)为伪书一样,其实只是推论,并没有确实的根据。到了改革开放之后,王式金、李硕之著《吴子浅说》,以及孙开泰所著《吴起传》,分别从史料著录《吴子》的沿革考察,考证《吴子》一书中所提到的器物今本《吴子》中有些内容与吴起有关的史料记载相吻合,今本《吴子》中的有些内容,在汉以前的其它兵书中又有反映,今本《吴子》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战争特点与吴起的军事思想等五个方面,以及其它方面论说今本《吴子兵法》不伪,应该是战国前期吴起所著,只不过在流传过程中有后人的润色加工而已。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国史学界更为客观和公允,更加符合历史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李学勤认为:“孙开泰同志论定《吴子》为真,对吴起在兵家统绪中的地位也给予了适当的评价,这对古代学术思想的探讨是很重要的。”

《吴子兵法》虽然仅保存六篇,但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军事思想。

中国两部伟大兵法,一部是《孙子兵法》,另一部是什么兵法?

吴起画像

首先,它提出了一套政治、军事并重,而以政治为先的战争观念。《吴子兵法·图国》说,要富国强兵,必须“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文德,指政治教化而言。武备,指军事战争而言。它强调两者必须并重,不可偏废。并说历史的经验证明,承桑氏(古代部落)只修文德,不重武备,结果灭亡了。相反,有扈氏(夏代部落)恃众好战,不修文德,也灭亡了。这种战争观是正确的。

在政治、军事并重的前提下,《吴子》更重视政治教化,这反映吴起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其曰:“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教化的结果要做到四和:国家和睦,军队团结,上阵统一,战斗协调,这样君才算有道之主,民众才“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国家才能够出兵出战。教化百姓的内容,主要是“道、义、礼、仁”四德。这四德关系国家兴衰,“修之则兴,废之则衰”。

其次,《吴子兵法》试图通过对战争起因的分析,来探索战争的实质。其曰:“凡兵之所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以今日的观点来看,这种对于战争起因的认识是肤浅的。但在战国初期,《吴子》能注意到战争因“争利”等经济原因而引起,也是难能可贵的——这说明吴起的思想受到当时法家思想的影响。从战争的五种起因出发,《吴子》又探索了战争的性质,把它区分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五类,并指出“义兵”是“禁暴救乱”的,“暴兵”是“弃礼贪利”的。这表明《吴子兵法》试图对战争的性质进行分类,以探求正义性的战争。虽然它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但这无疑较《孙子》的认识前进了一步。

其三,《吴子兵法》在战争观上的另一贡献,是它提出了“战胜易,守胜难”的命题。因为战争是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所以要取得胜利相对来说是容易的。而保护胜利成果,则不仅需要军事手段,还需要政治、经济、思想等各种手段,相对来说会更加困难。何况,胜利以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为代价。所以他认为,战争胜利的次数越多,消耗人力、物力越大,而保守胜利的希望也就越小。由此出发,提出国家应该慎战。这种观点无疑也是进步的。

其四,吴起还提出了先要加强战备,然后依据敌情,“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施行“审敌虚实而趋其危”的一套战略战术原则;以及依据不同的地理条件、政治状况、人民习俗、经济实力、军队素质和军阵阵法等特点,来制定对付列国的不同军事策略。

其五,在作战中,吴起指出敌我形势瞬息万变,因而提出要善于根据变化的情况而改变作战方针的思想等。

中国两部伟大兵法,一部是《孙子兵法》,另一部是什么兵法?

吴起雕塑

有人认为:“吴起的军事思想深度不如孙子,但吴子的功业(战争实践)比孙子辉煌”;还有人认为:“吴子兵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比较具有实战性”,理论上要欠缺一些(这只是从残卷得出的结论);再有人认为“《吴子》一书虽仅五千字左右,但内容十分丰富,是继《孙子》以后又一部体系完备、思想精深、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兵学论著,在中国古代兵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隋唐之后的宋代,认识到了吴子兵法的价值,除了在口碑上将孙吴并称,而且,在宋代将《吴子》列入了《武经七书》。这个做法无疑是值得称道的,不然《吴子兵法》残卷就不可能流传下来了。

吴起作为中国战国历史最高水准的军事理论家和最成功的实践者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即便是司马迁,也不得不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最后评论中写道:“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司马迁说的意思是:社会上称道军旅战法的人,无不称道《孙子》十三篇和吴起的《兵法》,这两部书,社会上流传很广,所以我不加论述,只评论他们生平行事所涉及到的情况。

《吴子兵法》与《孙子兵法》一样,成为中国兵法的第一高峰。

这个双子座的高峰,在中国历史上是无人能够超越的!

注:据史书记载,除《吴子兵法》外,吴起还撰有《吴起玉帐阴符》三卷、《吴起教战法》等兵书,但均已失传。《吴子》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宋代的《武经七书》本。后世版本,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