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这一地名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所指的地域大小是不同的。“浦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浦东是指整个黄浦江以东的地区,足有上千平方公里;狭义的浦东则指黄浦江以东沿江一带地区。无论其范围之大小,这一地区自清代以来一直隶属于几个不同的行政建置管辖。今天的大浦东地区也分属于浦东新区、南汇区和闵行区管辖。在近现代,浦东地区是行政建置沿革变化最多的一个区域。下面就清朝后期,现浦东新区所属569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行政建置状况作一略述。
早在唐代,浦东地区除北部的高桥地区属昆山县临江乡外,其余均属建于天宝十年(751年)的华亭县。当时华亭县属江南道苏州。吴越宝大元年(924年)置开元府,华亭县遂属开元府,旋罢开元府。后晋天福五年(940年)置秀州,华亭县属秀州。
宋代,华亭县属浙西嘉兴府。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划昆山县东境置嘉定县,浦东北部的高桥地区属嘉定县临江乡八部,嘉定县属平江府(后改苏州府)。
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华亭县升为华亭府,第二年改称松江府。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划出华亭县东北五乡设立上海县,属松江府。浦东除高桥地区外由上海县管辖。
明代,浦东北部高桥地区属嘉定县临江乡(后改依仁乡),上属苏州府,浦东中、南部地区属上海县长人乡和高昌乡,上属松江府。同时在浦东建立了南汇堡、川沙堡和宝山寨三座城堡。
清代,浦东的行政建置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雍正二年(1724年),划出上海县长人乡大丰设立南汇县;划出嘉定县的守信、依仁、循义、乐智四乡设立宝山县。嘉庆十年(1805年),划出上海县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昌乡和南汇县长人乡之一部分设立川沙抚民厅。此时,浦东北部属宝山县,南部属南汇县,西部沿黄江地区属上海县,东部属川沙厅。
清代后期,浦东的行政建置格局为一个整建制的川沙厅,三个部分管辖地的上海县、南汇县和宝山县,这一格局一直维持至民国初期。
浦东从自然地理来讲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区域,但从行政区划来讲又分属两府三县一厅的管理。其中川沙厅是一个完整的建置,但其区域面积很小,周长不足100华里。当时的界限情况大致如下:川沙厅南与南汇县交界,从川沙城南门外东以畅塘为界,西以新娘子港为界,以南即为南汇县;川沙厅北与宝山县交界,从黄家湾合护塘往西以界浜为界,以北即为宝山县;川沙厅东以海岸线为界;川沙厅西部与上海县、南汇县交界,横沔港、北新沟以西为南汇县,高行镇咸塘浜以西为上海县。南汇县与上海县的分界线大致为陈家沟、海塘浜、陈村港、三林塘等一线。从当时的一些集镇来讲,六团湾镇、邓镇、江家路镇、黄家楼下镇、北蔡镇、御界桥镇、严桥镇、花木镇、龙王庙镇、张江栅镇均属于南汇县。而张桥镇、陆行镇、洋泾镇、东沟镇、高行镇、张家楼镇、杨思镇、三林塘镇、塘桥镇、金家巷镇、六里桥镇等均属上海县。
川沙厅区域内的一些集镇主要分布在筑于宋代的捍海塘(俗称老护塘、霍公塘、大护塘)上,从北往南依次为徐家路镇、蔡家路镇、顾家路镇、曹家路镇、龚家路镇、大湾镇、湾镇、车门镇等。在外捍海塘(俗称钦公塘)上有蔡家路镇、青墩镇、合庆镇等集镇。在川沙厅西部与南汇县和上海县的交界处则有唐墓桥镇、高行南镇、三王庙镇、虹桥镇等集镇。这些集镇既是浦东地区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推动了浦东地区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为后来乡镇建置的确立打下了基础。
一个区域行政建置的变化反映出了这一地区经济、政治、社会的繁荣和发展。明代,在浦东地区没有一个县级行政管理机构,上海县城又在黄浦江西岸,在户籍和税赋的管理上十分不便;加上沿海海防军事的需要,设置新县成为加强管理和促进区域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浦东地区是一个在不断壮大的区域,其海岸线的不断延伸,大量的滩涂成为良田,人口增多,物产丰富,赋繁税重,体现出了这一区域的开发进程。从一县变为数县,从一乡扩为一县,是经济繁荣发展的结果。
川沙抚民厅从清嘉庆十年(1805年)清皇朝批准设立,到嘉庆十五年(1810年)官员正式到任理事,期间相隔了5年。最初由松江府知府唐仲冕兼署川沙抚民同知,后由周垣任川沙抚民厅同知。川沙抚民厅同知相当于副知府。早在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松江府海防清军同知就移驻至川沙城,专管上海县、南汇县的海塘,上海和南汇两县管理海塘的县丞要听从同知的督率调度。川沙抚民厅正式建立后,其长官除管理全厅事务外还兼管海塘和水利之事。其执掌的官印印文为“松江府川沙抚民厅同知总理海塘兼管水利之关防”,而南汇县县令所执掌的官印印文为“南汇县印”。厅的长官在官级上要比县的长官高,厅同知的官级为正五品。厅,原非固定的行政单位,而是清朝知府派去佐贰官同知、通判到地方上分防或专管某事的办公之所,称之为“厅”,以后就慢慢形成为固定的行政单位了。早在清顺治二年(1645年),松江府就设立了海防同知,品级为正五品,同知专管海防的办公之所称为“海防厅”。这个海防厅最初设在府城,后移驻在川沙城内。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驻川沙城内的松江府海防同知改为川沙抚民同知,从而有了川沙厅的建置。由松江府的海防同知来担任川沙厅的行政长官,说明川沙—地在海防上的重要。尽管川沙厅的区域面积不大,其厅治川沙城也较小;但其驻官员除正五品的府同知外,还设有武官参将、守备千总和把总,他们带领着川沙营1000多名官兵驻守在海防线上。参将为武职正三品官,守备为武职正五品官,营千总为正六品官,把总为正七品官,此外还有管理盐场的下沙二、三场盐课大使的场署也设置在川沙城内,盐课大使属两浙都转运盐使司松江分司管辖,盐课大使为正八品官。小小一个川沙城内,驻守有正七品以上的文武官员10余位,可见海防之地的重要。
(摘自《近代浦东散记》,作者:余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