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刀会”四大刀客27年后重聚,艺术的精神从未改变 | 大米艺术

 大米艺术 2021-12-10

[ 本文共计5784字 · 建议阅读11分钟 ]

文 / 施晗  曾翔  蔡大礼  李强  李晖

2018年7月29日,“大江东·北京四家篆刻作品展”在北京朗禾空间开幕,四位参展艺术家曾翔、蔡大礼、李强、李晖以每人十二方全新创作的篆刻作品亮相,期间还将有多场主题沙龙陆续呈现,展览持续到2018年8月19日。

因参展的四位艺术家均为曾经著名的民间篆刻组织“小刀会”成员,大众更愿意把这次展览看成是“小刀会”的重聚,由此,这次展览就变得有了特殊的意义;于是大米艺术由核心人物施先生亲自出马,参与活动,并对四位参展艺术家一一进行采访对话,获得第一手信息,感受他们内心真实的思想存在。

——米小书


“小刀会”四大刀客

施晗:“小刀会”重出江湖,往事并不如烟

自一九九一年成立“小刀会”,二十七年,十二个成员,出了四张报纸,办了一个展览,仅此而已!但它却足足引起了一个时代的关注,超越了他们个体所想,形成了具有鲜明痕迹的“小刀会现象”。那个时代,他们不懂得宣传,也没有社会强加的任何枷锁;甚至组织机构都没有设会长、秘书长等等等等任何职务!只因个体的忠诚和优秀,使得他们更加专业、更加执着、更加向往、更加迷恋。

就是在那样一个热血沸腾的年代,“小刀会”成员以其独有的气质与“以义相合”的精神,拨弄着艺术界的琴弦,成为了印学界的弄潮儿。这一切在石开先生写的《直击小刀会》,和徐正濂先生写的《小刀会英雄榜》里,已经真真实实地凸显了出来;从“以'小刀会’命名篆刻组织,这似乎就意味着该组织非等闲之辈……”

施先生蹲下来,与石开先生合影

直到二十七年后的今天,当他们其中的四位代表——曾翔、蔡大礼、李强、李晖在北京的朗禾空间以“大江东”的名字再次合展出现时,人们依然更愿承认这是“小刀会”的重出江湖。然而,世事总非眼见那么简单明了,在蔡大礼、李强、李晖三人看来的重聚,而在曾翔的心里,他却认为这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刀会”展览,仅仅是参与的四个成员曾经在“小刀会”真实开心的存在过……听到这话,不免让人有几分惆怅落寞,亦如他自己在展览现场,说着说着,眼圈已红。或许,每个人的心里其实早构建下了一个自己的小刀世界,是承继昔日风采,还是顺其自然消散,时间本身可能会给出最好的答案!

事实上,“小刀会”不可能走失在春风秋雨里,它早已如鸟儿飞过天空,在艺术的大千世界里,留下挥之不去的痕迹。

曾翔:时空已经转换,“小刀会”精神犹在

曾翔在现场

二十七年前成立的“小刀会”,它当时的环境和今天截然不同;当时正值改革开放,那个时期,人们思想都还比较活跃,都想为这个时代做点事儿。在那个时期,我们主要就是通过办报纸的形式来展示大家的创作情况。那时候的展览馆也不像现在这么普遍,到处都有一个艺术空间之类的场地。今天,这样的地方非常多,而且现在的自媒体非常发达,这放到二十七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二十七年前,没有自媒体,没有手机,所以只能通过办报纸的方式来传播“小刀会”同仁的创作。

昨天“大江东”的展览严格意义上说,与“小刀会”没有什么关系,只能说参展作者是“小刀会”当初的四个成员,但是还不足以代表“小刀会”。只是通过昨天的展览,大家好像似乎又找到了当年的那样一种感觉。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有“小刀会”当初的情感,以往的友谊和热情存在,我们好像又回到了当年那样一种感觉。通过这样的展览,重温以往的记忆。

曾翔先生在现场刻印

另外关于你提到的重新聚合“小刀会”的全体成员,大家想了想觉得也没有那种必要了。因为当时的处境。和今天的现状是不相同的。有一句老话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各自都有各自的成长过程,每个人都在各自岗位上发展自己的一种对艺术的认知,然后进行自己的一种判断,按照自己的一种艺术道路前行,没有必要再把大家聚在一起再重新做个展览。所以很多事情它就是一种力,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我觉得这种精神很可贵。

如果说,硬要给“小刀会”来做一个价值的评判,我觉得就是它的“以义相合”的集体精神。就是你说的,他聚合了一批有志于传统艺术发展和创作的这样一种探索精神的人。

曾翔先生参展作品《不做他人左右的我》

当然,放到今天,我觉得大家好像精神转换的形式不一样,时过境迁,人们没有这样一种,比如说我要到某个地方聚一聚的需求和渴望了,这个时空已经转换了。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美好,作为一个精神来传递出去,能够影响当前的印坛的发展,尤其是青年作者,我想这个可能还是有一些意义的。

最后,关于“小刀会”的未来发展,我觉得还是顺其自然吧,“小刀会”当初的成立也是自然形成的。到了今天,如果我们刻意的去做一件事情,好像也不符合艺术规律,就像当初我们做流行书风,也是这样。别人把那个“丑书”的帽子扣在我们头上,这也是我们事先没有想到的事情。好多事情还是顺其自然吧;让它自然生长,自然消亡。当初自然成立、发展,现在让它的精神长存吧。多年后,如果人们再提起印学界的时候,还能记得有这么个组织的存在,我们心足矣!所以很多事情啊,没有了,比有的好。

蔡大礼:我们并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开启未来

蔡大礼在现场 

“小刀会”是应时而生应运而生,虽然是一个松散的艺术团体,但它代表了一种艺术理想、艺术信念和艺术追求,不仅有朝气与活力,更有执着和纯粹,故于世纪之交风靡当代印坛,成就了一段光辉传奇。我亲与其事,从中得到许多收益,因而十分怀念那个时代那些朋友。今天“大江东”展览的缘起是一个偶然,也是一个机縁,我在记述这个经过时写到,随着“小刀会”成员艺术上的不断成熟,具有独立思考、鲜明个性的他们,必然在观念、风格、趣尚、表达等方面产生分野,逐步拉开距离,就好似一棵树必须要分孽枝叶才能长得高大……所以今天的展出或许是“小刀会”重新聚合的开始,大家不妨从“大江东”回望“小刀会”,经过时间的洗礼焠炼,我们的确成长了,“以义相合”的风华意气,变成“和而不同”的君子坦荡,“小刀会”的艺术精神却一以贯之未有改变,所以我相信未来,相信“小刀会”这株历二十七载依然充满生机活力又枝繁叶茂的大树,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蔡大礼先生参展作品《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小刀会”是个历史名词了,我们怀念那个时代那些人和作品,但并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开启未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只有真正杰出的艺术,才能传之久远。

李强:“小刀会”引领了上一个时代,也将会引领下一个时代

李妙染在现场

“小刀会”只是一个名称而已,为什么现在我们谈及“小刀会”还是这么激动,那是因为小刀会当年所独有的气质和激情,也因为小刀会的成员们个个都很优秀。成员们不光是在篆刻上取得成就,在书法上,在其他方面都斩获过全国的一、二等奖。这好像是常有的事情。如果一个篆刻团体当中大家只会搞篆刻,那长远不了,他必须有综合素养。书法绘画都有很高的成就,才会把这个篆刻带着走得更远。这也是一个艺术家,篆刻家必须走的路。

为什么小刀会在我们最初成立的时候七八个人,渐渐地就走的剩下几个人了。我们不能说这个成员不好,只能说我们的思想、艺术见地、价值观不一样,自然就会有的近有的远,有的就会慢慢的来往很少。这就是今天,我们仅剩了四位刀客来合办这个“大江东”的展览。从这里看到一个成熟的印社都会经历这么一个痛苦的裂变,或者说是这么一种分分合合。这个我们都理解,最重要的是,我很庆幸“小刀会”的核心一直在。核心就是曾翔,蔡大礼,还有我,我们三个关系非常好,非常坚定,非常团结,是这样的一个状态。尤其是曾翔大哥这种无私的好,或者是很有包容性的一个胸怀,促使大家聚在了一起。

李强先生在现场题字

我想随着这次办展览,“小刀会”重出江湖也好。我们以后第一步就是接纳新的成员,这个吐故纳新是必须要做的。我们把更多有才情的,有胸怀的中青代的这样一些人吸收进来,这个是我们当前要做的,可能人不要很多,但一定要有新的血液。再一个就是我们既然做了这个展览。我们就要把这个继续下去,想想二十七年了才合起来做第二个展览。大家都觉得太少了。

因为之前我们办各种展览也很多。但纯粹是一个创刻展的确实很少,本身我们这次搞篆刻展,还有一个特定的约定,说不拿陶印,必须拿新刻的石头印,因为陶印也很有可塑性,大家现在玩的也很多,但是我们觉得有时候篆刻的精髓陶印表现不出来的!必须得石印来表现,所以我们有这么一个规定是必须拿新作,拿没有发表过的东西,这是我们对自己的一个要求。开完会之后,大家回去都猛刻,经常都在汇报这个作品剩多少啦。曾翔老师就说:“你们真的太气我了,我天天在外面飞,你们天天发印给我看,我还活不活啊”。

后来有一天他回来在家待了四五天,谁打电话都不接,都说在外地,就在工作室刻了30方,选了12方拿过来!并且我们这次展览的作品不是自己决定的,是我们四个人相互挑选,我个人觉得这个作品很好,另外三个作者不同意,这个作品就要拿下来,我们是要现场评选这个作品的。

李强先生参展作品《入不二法门》

作为篆刻来讲,以前各地方成立印社,哪怕县也有印社,衡阳不也有石鼓印社么?那时候印社林立,但活动很少很少,“小刀会”虽然没有以名义办展,一个是“小刀会”这个名字很敏感,再一个“小刀会”内部出现了分歧,这也是重要原因,所以拖着一直没展览,不得不承认一个组织要团结要齐步走往前走很难,现在我们重新把名字激发出来,重新把四个人汇总,确实很不容易,也经过很多的问题和探讨。

回想起初,那时候的感觉对我们影响太深了,或者说,因为这么一个组织我才成为一个篆刻家的。我说我特别感激小刀会,一开始出印刊的时候我都不会刻印,但是我们当时有个规定,拿着作品是要互相批评的,第二期把互相批评的文字还印上去了。这种压力之下对人的成长特别大,我是在那种批评和压力下成长起来的。所以我特别感谢小刀会,如果没有这种机缘,我是不可能去刻印的。小刀会给我打开了新的天地,在这种情况下我特别珍惜这个组织,珍惜这里的每一个人。虽然有的不经常联系。但是我想当年那种感情,情怀还在,这也是我对“小刀会”感情深的原因。

“小刀会”的存在,从学术方面而言,是对当代篆刻界一个意义很大的存在。以前大家觉得这只是一个印社,但现在看来,当时北方这种雄强的印风和南方相对来讲比较精雅的感觉是一个很大的对比,如果没有北方凶猛刚烈的这种东西,就会觉得篆刻少了什么,以前我们只是知道齐白石,但是随着我们对于刚猛印风的表现,使中国印学有了很大的现实意义。所以现在提“小刀会”的意义更大的是它影响了当下艺术审美观念的变化。因为现在的篆刻跟以前的书法,国画创作都走向了一个华丽精致,甚至是小家子气的现状,突然出现一些完全不为市场所刻,不为常家左右,完全表现自己本性的一批艺人,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四刀客的笑

现在大家都进入市场化,进入经纪人化,刻印的这些人,都在用刀养家糊口,尤其是很多年轻的印人更多的是取媚于市场,取媚于收藏家。刻的那种圆朱文,尤其现在最看不了的佛像印,刻的跟石头画一样的,这都不是我们想看到的,都应该是篆刻走向了一个不正常的方向,那个东西我们不如去看版画,你还刻不过版画!篆刻界要体现篆刻独有的特性,就是刀法!刀的体现!但是现在对刀的理解少了,对刀的表现少了,对刀鲜活灵动的东西的理解少了!所以当我们这批人把这种充满刀味的作品展现出来的时候,对当下,对以后的篆刻界都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我记得一个朋友说过一句话,他说:“李强们(小刀会们)引领了上一个时代,也将会引领下一个时代。”我觉得这个题目说的虽然有点大,但却很深刻!

从成熟度来讲,二十七年这么一个历程,我们也该到了一个开花结果的时候了,宣传这些人就是在宣传“小刀会”的精神!小刀会的精神是什么,小刀会的精神就是有包容,开放的这样一个心态,用自由的精神去创造,以义相合,以真相交。我觉得这可能就是小刀会的精神吧。

李晖:篆刻是小众艺术,但我们依然愿为它推波助澜

李晖在现场

今天我们“大江东”展览的这四个人相识已经近三十年了,91年成立“小刀会”时大家还都是小伙子。十几个热血青年凑在一起,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豪气至今仍历历在目。在“小刀会”成长过程中,一直得到王镛、石开等老师的支持和指导,包括徐正廉老师也给了很多中肯的意见。

此前,最后一次集体亮相还要追溯到2000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小刀会”合展。时隔十八年,我们其中四人又聚在一起,做这次“大江东”的展览。也要非常感谢牵线人朗禾空间的文白女士。这次展览,每个人准备了十二方新作,并且可以说绝大部分是在近一个月集中封闭,专门为这此展览创作的,以前发表过的作品一概都不能用。

李晖先生参展作品《一骑绝尘》

“十二方作业”代表了每个人最新的一种创作态度和创作手法,四个人虽然都属于北方雄强一路,但四个人的风格、理念,也不尽相同。细细品味,每方印都代表着不同作者各自的心路历程。

篆刻发展至今,有了很大的突破。秦汉印更具备实用价值,明代的文彭以来,则赋予了他文人的气质,讲究诗书画印珠联,但更多是作为书画的一种附属品出现。到今天,我觉得印章越来越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而存在,很小的方寸之间却气象万千,包含了很多很多内容。首先它包含了书法,无论印文还是边款,都是你个人书法的一种表现,从清代的邓石如提出“书从印入,印从书出”,再到赵之谦,更丰富了它的内容,提倡“有笔有墨”,在石头上要能体现出宣纸上的笔墨韵味。

篆刻刀法又是独立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特别是齐白石,他更丰富了刀法,借鉴了赵之谦的丁文蔚这方白文印,把大刀阔斧的单刀,做了进一步的发展推到了极致。

篆刻的空间构成,它的布白,讲究“疏可跑马,密不通风”,他有更多绘画的因素在里头,对于西方人来说,它可能又是一种抽象艺术和现代艺术。毕加索曾经说过:“如果我生在中国,我可能不是一位画家,而是一位书法家。”所以呢,他用西方概念来讲,可能是一种很高级的抽象艺术。当然,对于熟悉中国文化的人来说,它的文字性、阅读性在另外一个纬度又有很多内涵。

还有秦汉印,他的笔画特别美,包括黄牧甫的一些印作,他的装饰味道都特别强,具有图案和符号性。

但是篆刻,作为一门小众艺术,难以真正进入大众视野里面去,我们通过“大江东”这个展览,也希望得到越来越多人对篆刻这门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重视关注,为篆刻的发展和推波助澜,尽一点绵薄之力。

石开先生为展览题词

王东声先生在现场接受采访

董玮先生及夫人在现场观看展览

观展者背影

不是开幕式的开幕式

装在玻璃罩里的石头

展出的作品形式之一

展出的作品形式之二

穿过玻璃的光芒

曾翔先生在现场题写的“大米艺术”

————

出品人 | 施晗  主编 | 李妙染  

责编 | 王晓  王景  聂海燕   美编 | 苗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