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说世间有五种人,看看自己是哪一种人?

 恶猪王520 2018-07-31


子说:“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圣人、贤人、君子、士人、庸人在言行等外在表现上,都有各自的外仪特点。在这五种人里,圣人的标准是最高的,贤人的外仪虽然不如圣人完备,但也有较严格的仪表、仪容、仪行、仪规。


《说文解字·卷八》:“仪,度也。”指出仪是指法度、容止以及仪表。


《墨子·天志中》:“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度量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


意思是,设置仪作为一种方法、法规,来衡量天下王公贵族、卿大夫们是否具备仁德,好像要分清楚黑白一样。


君子的外仪虽然不如贤人严格,但也有规范。言行守规矩,进退要有序,要表现应有的气势。


士人同样如此,内在五臟应该具备的能量所构成的品质品格,在外在的品行上通过仪范规矩而表达出来,显示出士人独有的特征。


 

而庸人不知道如何修身,那么就会出现吃无吃相、坐无坐相、行无行相的状况,睡觉时四脚八叉地一躺,完全不知道如何规范自己外在的仪态,使之符合内在无为而治的需求;不知道如何去捕捉S波在肢体语言、行为动相上的一些规范要求,与圣贤的标准当然就相去甚远。


我们对着镜子检查一下自己的仪表,观察下自己的五官是否扭曲,看一看自己的眼耳鼻舌身在言行举止之间是否具有S波的韵律,在待人接物时观注一下自己的言行举止,就能够对自己内在的信德和外在的信仪做出基本的分析和自我判别,找到自己可以发展的空间,从信德信仪的实践上进入修身明德之本,逐步提升。


君子修信以立志,则贪欲之心不染;君子守信以终身,则怠惰慢易之节不至;君子修信以扶生仁义,则忿争暴乱而辞远。


 

修信对于制约贪欲,克服怠慢懒惰,激发积极性和热情,改变失节少义的状况,能够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能够使外在的仁义表现得到很好的规范和质量的提升,从而使家庭纷争、社会上的明争暗斗,乃至于世界上的战争动乱都与我们渐行渐远,而不需要更多的说教,更不需要依赖于法律的强行约束。


中国的文化是教人修身明德从而不依赖法律束缚的一种文化,而不是教人依赖于法律的制约才能规范自己。而西方文化是让每一个人都敬畏法律,详细地了解法律,游走于法律的缝隙之间。


二者走的是不同的方向,一个亲近法律,一个不依赖法律。但是我们在抛弃自身文化土壤的情况下盲目地学习西方以后,就造成了文化上的水土不服现象,人们一方面不愿意亲近法律,另一方面又不知道该如何对自己进行制约。

 


运用祖先们留传给我们的智慧来提升自己的仁、义、礼、智、信,用五仪规范自己的言行,人们守法的自觉性就会得到主动提升,从而远离法律的底线。


例如,某幼儿园的一位小朋友参加了诵读《德道经》的国学班,很快就背会了很多章节,然后在生活中经常会出乎大人意料地运用《德道经》中的一些语句,并且主动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约束。


一天,幼儿园里坐在他身边的一位小朋友找不到自己的一件文具,就用怀疑的语气问是不是他偷了,这位小朋友非常认真地回答说:“我在诵读《德道经》,我能干那种事吗?”童言无忌,这个孩子的回答说明了很深刻的道理。


真正有效的德育和法治,应当是使每一个中国人身心内部的道德建设符合中国这一方土地的生态特征,与这一片士壤的气息紧密结合,这样才会具有真正的生命活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