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母亲相关的自恋发展

 徒步者的收藏 2018-07-31

科胡特

   

个案普遍的自恋脆弱并不具有特异性;所能提供的相关解释性重建,比起呈现在其他方面的自恋人格障碍的解释,必须更加仔细思索与试验。他不只对轻蔑有超凡的敏感——无论这些轻蔑是人为且刻意的,或是非人为且意外的——并且对外在环境变迁所带来的逆境也是如此,然而他对此变迁的反应犹如是对他个人的伤害,是被这个万物有灵的( animistically)世界所故意加诸他身上的。相关的心理缺陷如此宽阔与普遍,而且它所归属的这个世界的体验如此古老,这些都指出了人格障碍的方向来自个案与母亲的早期关系。


 

并且如先前所述,对他母亲的人格评估支持了下列论点:就是其普遍的自恋脆弱的产生,与其母亲人格的困扰有关,特别是在他婴儿时期母亲的神入反应的无法预期与不可信赖。


 

一般而言,古老双亲影像的理想化以及古老自体的夸大,其前身是婴儿对不受干扰的原发性自恋平衡的体验,这是一种心理状态,其完美甚至优先于后来会进入完美的分类(即在力量、知识、美丽和道德等领域的完美)最初始的分化。母亲在儿童的自恋平衡受到干扰而又重新建立前,对儿童的需求做反应,可免却创伤般的延迟,如果母亲反应的缺失是在可忍受的范围内,婴儿就会逐渐地改变自己原先对期待绝对完美的那种无穷与盲目的自信。以后设心理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随着母亲在神入时的每个小失败、误解及延迟,婴儿即从绝对完美(原发性自恋)的古老影像中撤回自恋力比多,并且替代地获得一点内在的心理结构,来取代母亲作为维持自恋平衡的功能(也就是她基本的安抚与平静的动作);并且她也提供身体和情绪上的温暖,以及其他种类的自恋维持的滋养品。因此,在最早的母亲—婴儿关系中,最重要的层面就是恰到好处挫折( optimal frustration)的原则,这在儿童日后类似的环境里也维持是真实的。在先前存在的(且为外界所维持的)原发性自恋平衡中,可忍受的失望导致了内在结构的建立,并提供了自体安抚的能力,且在自恋领域中获得对张力的基本耐受力。


 

然而,一般而言,如果母亲的反应是不神入或不可靠的,则从绝对完美的古老影像逐渐撤回灌注(力比多)的过程会受到困扰;转变内化作用也不会发生;而精神继续攀附于界限模糊的绝对完美影像,并未发展出各种内部的功能可以次发地重建自恋的平衡——无论是(a)直接地,通过自体安抚;或是(b)间接地,也就是经由适当地诉诸理想化的双亲——因而与自恋伤害的效果相比,是保持相对地没有防御的。这种状态的行为特征差异很大,当然在其他因素中,也取决于母亲错误反应的广泛性与严重性。然而,一般而言,我们可以说这些行为特征是对自恋平衡的干扰太过敏感,而倾向于借由混合大规模的退缩与绝不宽待的暴怒,对自恋障碍的来源做反应。


 

关于自恋脆弱与固着的产生可以做以下两个一般性陈述。


比起遗传因素和整体的创伤事件(如双亲之一不在或死亡)间的相互作用,先天的心理倾向与双亲(特别是母亲)的人格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得更重要,除非这整体的外在因子与双亲的人格障碍有关系(例如,当双亲离婚了,或假设双亲的离开是因为罹患精神疾病,或因为自杀而消失)。


 

双亲人格中最特定的致病成分,存在于他们所拥有的自恋固着中。特别是我们发现在最早的阶段,(a)母亲的自体吸尽耗竭(self-absorption)会导致她将自己的情绪和张力投射在儿童身上,造成错误的神入;(b)她也许会以符合她自己的自恋张力状态和成见,对儿童的某些情绪和张力,选择性地过度反应(疑病式地);(c)当她自己的成见与儿童的需要不同调时,她也许会对儿童所表达出的情绪和张力不做反应,结果就会变成在错误神入、过度神入与缺乏神入之间产生创伤的轮替,而这让自恋灌注(力比多)无法逐渐撤回,因此也无法建立调节张力的精神结构:儿童仍继续固着在整个早期的自恋环境。


 

母亲的自恋人格组织不仅可说明儿童在早期如何获得自恋固着与脆弱,同时它也可以说明为何儿童仍然包含在双亲的自恋环境中,而远超过他的心理组织必须与这种关系保持协调的时间。然而在稍后的阶段,父亲的人格对于随之产生的人格障碍的严重度仍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果他也因为自己的自恋固着,而不能对儿童的需要做神入的反应,那么他会增加这个伤害;然而,如果他的人格界限清楚,而且比如如果他能够让自己先被儿童理想化,然后能让儿童逐渐发觉出其合乎现实的限制,而不会从儿童那里撤回,那么儿童就能朝向有益的影响发展,与他形成一个团队来抵抗母亲,而毫无伤害地逃出。


 

在呈现这些一般的考虑后,我现在要回到A先生这个个案。他母亲的精神病理人格所提供的早期环境,不只是孕育他普遍的自恋脆弱的地方,它也用下列两种方式在自恋领域中促成个案产生这些方面的精神病理,而这些是在童年后期所得到的:(a)经过早期自恋固着的形成,儿童对于自恋障碍的复原力减少了,他在随后一个时期对自恋创伤的反应是发展出进一步的固着,而不是建立张力调节的心理结构;(b)早期对母亲完美影像的持续失望,会导致儿童无法充分地以自恋的理想化灌注(力比多)去感受她,父亲的影像相对地就会被过度理想化,而父亲影像经过理想化后的变迁,对儿童精神的影响,就此个案而言,甚至更具创伤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