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老中医验方保肺定喘汤及验案(王会仍经验方)

 寂寞的季节314 2018-08-01

保肺定喘汤(王会仍经验方)

来源:自拟方。

组成:党参15g,生黄芪15g,丹参10g,当归10g,麦冬10g,熟地10g,仙灵脾10g,地龙15g,桔梗6g,生甘草6g。

功用:益气活血,润肺止咳,化痰平喘,补肾固本。

方解:以党参、生黄芪补益肺气、健脾助运,当归、丹参活血化瘀,四者益气活血,共为君药;熟地、麦冬滋阴养肺为臣药,君臣相伍,共奏益气活血养阴之效,气足则血行,阴滋则血运,瘀化则脉道通畅,从而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胀)气虚血瘀这一关键的病理环节得到改善;地龙性寒、味咸,能清热化痰,舒肺止咳平喘,仙灵脾性温、味辛,温肾纳气,两者一阴一阳以燮理阴阳;桔梗开宣肺气,宣通气血,利咽喉,祛痰排脓;甘草润肺止咳,补益肺脾,而为佐使。诸药相伍,既能益气活血养阴,又能化痰利咽平喘,宣通气血,又能兼顾脾肾,清肺化痰止咳,切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胀)的病理环节,起到了良好的扶正固本以祛邪作用。

主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胀),肺肾两虚,气虚血瘀。症见慢性咳嗽,咯痰,痰少,气短或呼吸困难,活动后喘息,胸闷,神疲乏力,语音低微,或有腰腿酸软,头晕耳鸣,舌黯红,脉沉细弱者。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在临床上可广泛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胀)稳定期患者,也可应用于支气管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等见肺肾两虚,气虚血瘀证候者。

加减化裁:临床可酌加桑白皮、野荞麦根、炙枇杷叶、虎杖、三叶青、冬凌草等清肺化痰药物2~3味,一则可加强祛邪消痰,二则可起到防治体虚易感的作用;若有口干、舌红少苔或舌苔剥脱剥苔,脉细数等阴虚征象明显者加南北沙参、石斛、制黄精等,加强养阴作用;若有脘腹胀满、纳呆、大便溏烂等脾虚征象,酌加白茯苓、白术、川厚朴、绞股蓝、制半夏、陈皮、制香附、炒谷麦芽2~3味等理气健脾、和胃消导之品;若伴有焦虑、失眠等,加用玫瑰花、合欢皮等疏肝解郁安神之品;若血氧分压降低,可加用红景天;若胸闷显著者,可加瓜瓜蒌薤白半夏汤。

验案举要:

案一:肺胀属气阴两虚,痰瘀内阻型,治以益气滋阴,化痰祛瘀。

方某,男,现76岁,2002年6月5日初诊。反复咳嗽、气急二十余年,咳嗽,痰少,质黏,咯之不畅,动则气喘较甚,话不成句,起床穿衣困难,有吸烟史40余年。胸部膨满,唇绀,舌红,苔少,脉细数。西医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痰病;中医诊断:肺胀,证属气阴两虚,痰瘀内阻。治以益气养阴,化痰祛瘀。保肺定喘汤加减。处方:党参15g,黄芪30g,熟地黄1g,麦冬12g,五味子6g,丹参15g,太子参30g,当归12g,广地龙15g,怀山药30g,降香6g,苦杏仁10g,桔梗6g,甘草6g,南北沙参各15g,红景天15g。14剂。并嘱其戒烟,每日进行呼吸保健操。

二诊(2002年6月19日):患者咳嗽、气急有所缓解。继服前方,服用2周。

以后一直予以“保肺定喘汤”加减治疗,一年后,气急有明显好转。另给患者制订了冬病夏治、冬令膏方调治方案。二年后能独自上街外出,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案二:肺胀属痰瘀阻络,肺肾两虚型,治以补肺益肾,化痰通络,宣肺平喘。

胡某,男,79岁,2009年3月20日初诊。反复咳嗽咳痰20年,气急5年,再发一周余。患者20年前感冒后出现咳嗽咳痰,在当地治疗后好转,之后每因感冒或天气变化后再发,5年前开始出现活动后气急,外院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一周前无明显诱因上述症状再发,咳嗽痰少色白,胸闷气急活动后加重,伴有咽痒流涕,皮肤瘙痒,时有头晕。査体:双肺呼吸音稍低,两肺底可闻及湿性啰音。舌黯苔白腻,脉弦细。西医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验断:肺胀,证属痰瘀阻络,肺肾两虚。治以补肺益肾,化痰通络,宣肺平喘。保肺定喘汤加减。处方:太子参30g,黄芪30g,熟地15g,仙灵脾12g,地龙15g,桔梗10g,甘草6g,炙枇杷叶15g,七叶一枝花12g,炙苏子12g,葶苈子9g,野荞麦根30g,川芎10g,虎杖根20g,穿山龙15g,茯苓20g,红景天15g,地肤子12g,白鲜皮15g。水煎服,日服1剂,共服14剂。

二诊(2009年4月24日):服药一周后,咳嗽咳痰明显减轻,活动后有气急。上方去炙枇杷叶,加前胡15g。再服14剂。后电话回访患者,其病情稳定,气急有所好转。

案三:肺胀属阳虚水泛、痰瘀内阻型,治以益气健脾,温阳利水,活血化瘀。

杨某,男,74岁,2009年12月19日初诊。反复咳嗽咳痰6年,气急3年,再发1周。患者6年前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痰多色白,以后秋冬季节上述症状反复发作。3年前出现气急,活动后为甚。1周前受凉后又出现咳嗽咳痰,痰白量多,质黏,气急明显,动则龙甚,伴胸闷、咽痒、畏寒,双下肢浮肿,自服药物(具体不详)未见明显好转,无发热,无咽痛流涕,无胸痛咯血等。查体:口唇发绀,呼吸急促,桶状胸,双肺呼吸音低,可闻及哮鸣音,双下肢轻度浮肿。舌红苔白膩,脉弦滑。西医诊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诊断:肺胀,证属阳虚水泛,痰瘀内阻。治以益气健脾,温阳利水,活血化痰。保肺定喘汤加减。处方:太子参20g,黄芪20g,川芎12g,杏仁10g,浙贝20g,甘草6g,桑白皮15g,炙枇把叶15g,地龙15g,仙灵脾12g,红景天15g,肺形草15g,鹿衔草15g,葶苈子9g,获苓15g,猪苓15g,野莽麦根30g,鱼腥草30g,三叶青15g。水煎服,日服1剂,共服14剂。

二诊(2010年1月2日):服药后,咳嗽减少,无明显咳痰,气息渐平,双下肢水肿减退。上方去鹿衔草,加虎杖根20g,前胡15g。再服14剂,病情稳定。

案四:肺胀属肺肾两虚,痰湿蕴肺型,治以降气平喘,化痰止咳,益肺补肾。

李某,男,76岁,2008年12月17日初诊。反复咳嗽咳痰十余年,气急10年,再发半月。患者十余年来反复咳嗽咳痰,且伴气急,动则尤甚,曾多次因本病住院,经肺功能检查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病”。近期于2008年9月20日至30日人住某医院,予抗感染、化痰等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出院。半月前疲劳后咳嗽咳痰、气急又作,无头痛发热,无胸闷心悸等。查体:两肺呼吸音低,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双下肢无浮肿。舌红苔白膩,脉细滑。西医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断:肺胀,证属肺肾两虚,痰湿蕴肺。治以降气平喘,化痰止咳,益肺补肾。保肺定喘汤加减。处方:太子参30g,黄芪20g,杏仁12g,川厚朴15g,甘草6g,桑白皮15g,炙苏子12g,葶苈子9g,麦冬15g,五味子9g,地龙15g,仙灵脾15g,川芎12g,野荞麦根30g,虎杖根20g,红景天15g,炙枇把叶15g,茯苓20g。水煎服,日服1剂,共服14剂。

二诊(2008年12月31日):服药后,咳嗽咳痰好转,痰色转白,痰量减少,活动后仍有气急。上方去川厚朴、茯苓,加降香6g,肺形草20g。再服14剂

案五:肺胀属肺肾两虚,痰瘀内阻型,治以补肺益肾,化痰平喘,活血通络。

李某,男,54岁,2010年3月3日初诊。反复咳嗽咳痰气急十余年,加重5年,再发一月余。患者十余年来反复咳嗽咳痰气急,每至天冷受凉易盛,而后诸症发作,咳痰量少,色白,呈泡沫状,气急动则尤甚,爬三层楼梯即感气急明显,每次发作予抗感染、平喘止咳等治疗后可好转。5年前气急加重,爬一层楼梯即感气急。曾行体检,胸片示:肺气肿、肺大泡。1个月前受凉外感后诸症又作,咳嗽咳痰同前,气急较甚,平地行走50米左右即感气急,无发热胸痛,无心悸水肿等。查体:两肺呼吸音低,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舌红苔薄白腻,脉弦。西医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断:肺胀,证属肺肾两虚,痰瘀内阻。治以补肺益肾,化痰平喘,活血通络。保肺定喘汤加减。处方:南北沙参各15g,杏仁10g,浙贝母20g,甘草6g,桑白皮15g,前胡15g,太子参30g,黄芪20g,炙苏子12g,当归12g,川芎12g,红景天15g,地龙15g,仙灵脾12g,野荞麦根30g,虎杖根20g,鱼腥草30g。水煎服,日服1剂,共服14剂。

二诊(2010年3月17日):服药后咳嗽转轻,咳痰减少,仍动则气急,口干未解。上方去桑白皮、鱼腥草,加桔梗10g,穿山龙15g。再服14剂。

注意事项:本方主要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胀)稳定期“肺肾两虚,气虚血擦”者而设,临床上非“肺肾两虚,气虚血瘀”者则非本方所宜,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作期更不宜用。临床应用本方同时,还应注意戒烟、预防六淫外邪侵袭等风险因素管理,选择适宜的居住和工作环境,调畅情志,注意饮食调养,忌油腻炸物及辛辣之品,并因人而异进行呼吸保健操、散步、太极拳等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应从整体上有效防传防复,尽可能维护患者肺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