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仙汤临床应用经验

 心爱如初 2018-08-01

二仙汤临床应用经验

谢小兰   中国化建巨石九江工厂职工医院(332000

     江西省九江市中医院内科      332000

陕西中医200425卷第4

二仙汤为著名的方剂之一,为内分泌科、妇科所常用。其方剂中主药仙茅、仙灵脾刚柔相济,具补肾壮阳,强筋健骨功效。多用于治疗阳痿、风湿疼痛等症。笔者以此方剂加减治疗各科诸症,每获良效,现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多发性骨髓瘤

陈某,男,63岁。患者半年前起渐感头昏乏力,心悸,动则气促,畏寒,腰膝酸软,腰背疼痛不适,晨起时有少量鼻衄。在当地就诊,查血象示三系减少,WBC2.5×109/LHb53g/LPLT70×109/L.。初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经过治疗疗效欠佳。故转某市人民医院就医。经全面检查并行骨髓穿刺、骨髓象提示多发性骨髓瘤(轻链病)(临床期)。予顺铂、环磷酰胺、表阿霉素、地塞米松联合化疗1疗程。病情稍有好转。因肾功能不全(BUN15.3mmol/LCr342um mol/L)停止化疗,来院求诊。入院时,查血象时WBC2.6×109/LHb35g/LPLT60×109/L.。症见面色苍白,低热,少气懒言,夜难入眠,骨髓疼痛,畏寒纳呆,夜尿频,舌质淡、苔白厚、边见齿痕,脉细数。方以二仙汤加减。仙茅9克,熟地、黄柏、补骨脂、银花、自然铜、独活各10克,知母、丹皮各12克,丹参、芙蓉叶、仙灵脾、制首乌、车前子各15克,天龙2条。水煎服,1d1剂,早晚各1次。服药半月后感纳增,精神转佳,低热已除。唯仍感恶寒,腹稍胀。守原方仙灵脾易30克,加以大腹皮15克,白豆蔻6克。后以此方为基础加减服用3月。复查血象示,WBL3.7×109/LHb73g/LPLT90×109/L.。肾功能无进行性加重,病情好转出院。至今仍定期随诊,以巩固疗效。

按:多发性骨髓病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虚损有关。其中以肾虚为主。因肾主骨生髓,由于肾气不足,骨无所养,骨枯髓虚,易招外邪,而成本病。肾与肝脾两脏关系密切,因肝肾同源,肾病及肝,而致肝脏阴血不足而成肝肾两虚。总之,本病的病变过程中可因外协入侵,而成本虚标实,错综复杂的病症,总体治疗以补肾祛邪为治则。

2、慢性乙肝

李某,34岁,自幼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肝功能多次检查正常,无不适。1年前因多度劳累“感冒”一次,后感乏力,纳呆。症状进行性加重,巩膜微黄,小便茶色,往医院就诊,查乙肝三对半大三阳,肝功能异常,总胆红素45ummol/LALT176u/LAST142 u/LGGT85 u/L,诊为黄疸型肝炎。经护肝抗病毒治疗后黄疸消退,唯转氨酶长期波动,来院求诊,症见乏力,纳呆,畏寒,低热,双下肢沉重,舌质暗、苔白腻,中央略黄,边是齿痕,脉弦细。方药如下:柴胡、郁金、羌活、黄柏、仙茅各9克,苍术、猪苓、田基黄各10克,太子参、炒白术各12克,仙灵脾、生山楂各15克,茯苓、鸡骨草各30克,服用10余日,感双下脚沉重感减轻,夜尿改善,纳增,饮食知味,守上方加以鸡血藤20克,车前子15克。去羌活10克,服药1月后,复查肝功能已正常。嘱其守原方续服巩固疗效。近期多次查肝功能正常,服药9月后乙肝三对已转为HBsAG+HBcAb+HBV-DNA转阴。

按:黄疸型肝炎中医辨证多为湿热症型,当属正邪相争之时。至疾病后期,黄疸消退,多见乏力,纳呆,苔腻等正虚湿恋之象。故迁延期当以扶正祛邪。仙茅、仙灵脾能提高人体免疫力,诱导人体内干扰素的产生,茯苓、猪苓含多糖类物质,有很好的护肝作用。持之以恒,必获良效。

3、更年期综合征

赵某,女,50岁,绝经已近一年。近期感头昏乏力,心悸易怒,手足心热,夜有汗出。腰膝酸软,测BP20/12KPa,诊为更年期综合征。服安定、谷维素症状无改善。外院中药多以甘麦大枣汤、酸枣仁汤加减,症状缓解,但停药后症状又起。就诊时见头晕,心悸易怒,腰酸手足心热,舌质苔薄。予二仙汤加减,处方:生甘草6克,仙茅9克,柴胡10克,枸杞子10克,菊花10克,淡豆豉10克,山栀子10克,淮小麦12克,知母12克,仙灵脾15克,黄柏15克,当归15克,生龙骨30克。

10剂后复诊,症状减轻,唯夜间稍感燥热,去仙茅,易仙灵脾30克,续服半月病愈。

按:妇女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冲任二脉虚衰,天癸渐竭,如不能适应,阴阳不平衡,脏腑之气不相协调,因而出现一系列症状。本病以肾虚为主,若命门大衰,不能温煦脾阳,或劳倦过度,耗损脾阳,也可出现脾肾阳虚症候。

4、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黄某,32岁。患有胃病史数年。近两年来病情稳定。1周前因饮食无度,加之夜半方卧,胃痛较剧,进食后稍可缓解,喜温喜按,面色淡,舌淡苔白,二便平。脉沉细。查胃镜回报十二指肠球部前壁见1.5×2cm大小溃疡,上覆白苔,边缘黏膜充血水肿,自服硫糖铝丙谷胺无良效。改投中药诊治。症属脾肾阳虚。药如下:

制附片、藿苏梗、广木香各6克,乌贼骨8克,乌药、仙茅各9克,炒白术、芙蓉叶、黄柏、煅瓦楞、当归各10克,太子参、蒲公英、仙灵脾、白芨各15克,服用7剂,感胃痛大减,纳增,饮食知味,腹中顺畅。以此方加减服用2月。复查胃镜示,溃疡面已消失,见红色癜痕,病痊愈。

按:溃疡病现代医学研究多认为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在中医属脾胃病。脾与胃有不同病理生理特点。脾为阴脏,喜温恶湿,虚在太阴,宜温则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当为太阴脾病。其特点多为饥饿感,得食痛缓,喜温喜按,遇凉易发,喜食辛辣,且可伴见畏寒,舌淡胖,苔腻,脉缓等。故治疗当以温脾为治则。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阳根于肾阳”,所以只有同时温补脾肾阳气,佐以活血生肌解毒之品,方获良效。

(收稿2003-12-10;修回2004-02-0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