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武帝为什么一定要杀了马邑之围的将领王恢

 潇潇雨ekg9m5f4 2018-08-01

马邑之围是汉朝对匈奴政策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从汉高祖直到汉武帝,汉朝一直对匈奴采取怀柔政策。到了建元六年,汉朝的实力已经足够与匈奴一战,大行令王恢极力主张停止与匈奴和亲,兴兵征讨,以获得北部边境的长治久安。建元七年,王恢更是建议:匈奴现在对汉朝没有戒心,可以诱之以利,围而歼之。

因此,汉武帝对于王恢的发动战争的提议是很犹豫的。要知道在公元前133年这个时间点,汉武帝登基不到十年,恩信初立,威望隆重的窦太后刚于公元前135年死了,窦家开始失势;王太后上台,田蚡担任丞相;汉与匈奴刚刚和亲;南方的叛乱已被平定,精兵北调防御匈奴。可就因为王恢一念之差,让匈奴全身而退,这后果非常严重,从那以后汉匈大战拉开帷幕,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也是匈奴人口消耗不起了才分出胜负,这要是马邑一战成功重创匈奴,那可能就不会有长达几十年的大战了。

事后武帝对王恢很恼怒。王恢说:“根据原来的计划,约定引匈奴进入马邑城,主力军队与单于交战,而我率军袭击他们的后勤给养。现在单于未到马邑就全军撤回,三万人攻打匈奴大军,只能是自取其辱。我本知道撤兵回来是要杀头的,但这样却保全了陛下的三万将士。”

王太后在武帝面前代王恢说情,武帝说,马邑之谋是他坚持,出兵三十万耗费无数,敌人退兵不敢追击,也不能抢得敌方辎重,全无建树,哪怕杀几个匈奴兵也好,并无!而又与匈奴撕破脸皮,成为敌人,不杀王恢,无法向天下人交代。王太后听完无语以对。王恢得知情况后便自杀身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