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钢琴触键同音色与音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周原樵翁 2018-08-01

 


谈触键同音色与音量变化的关系

触键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用单指、多指,甚至用整个拳头来弹奏的;还有由无声按键到发出种种不同力度的声音等等。触键的不同,会引起音色和音量的千变万化,因此,钢琴弹奏者一定要花足够的时间,尽早地掌握和运用各种不同的触键手法,才能在演奏时,得心应手地进行艺术再创造。各种触键方法不是各自孤立的,它们彼此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一、触键速度的快慢

  1. 触键速度的快慢与三种基本弹法――即连音、非连音,和跳音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弹连音时触键的速度最慢;弹非连音时,触键的速度就要快一点;弹跳音时,触键的速度最快。

  2. 触键速度的快慢与弹奏时用的力度有关。要弹得响一些,力度就要用得大一些,速度也要相应地快一点。因为触键速度快,钢琴的榔头击弦时间极短,琴弦的基音振幅较大,同时所产生的泛音也会多起来,总的音色就很明亮。

 要想弹得柔和一些,触键速度就要慢一些。因为触键速度慢,琴弦的基音振幅较小,所产生的泛音也就少,音色自然就柔和一些。


二、手指离键的高低

 手指离键高有利于触键的速度快一些,手指离键低触键速度就慢一些,两者的效果自然不同。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册《序曲与赋格》中的《D大调序曲》,开始一小节要弹跳音,弹奏时,手指离键较高,触键要很快,这样才能弹出愉快、辉煌的效果,而后半部分是连音,要用手指离键低的触键方法,这样就能弹出温柔、亲切的效果来。

 舒曼的《C大调幻想曲》作品(第17号)第一乐章的最后七小节弹第3小节右手琶音曲调(即B、F、C、B、E―D―D)时,手指应该先贴键弹,然后逐步抬高到最后的E和后面的D。这样才能把主要的内声部曲调音弹得比较突出,而其余的声部与和声要弹得轻,手指尽可能贴键,这样才能弹出音色柔中透亮,类似惋惜、失望的情绪。


三、用力部位的不同

 用力有四个不同的部位――用手指主动触键;由腕部主动通过手指触键;由下臂主动通过手指触键;由整个臂部主动通过手指触键。这些不同部位的用力程度,直接改变着乐音的音色和音量。而运用腕部的动作来触键,尤其是关键所在。

 当腕部保持不动的状态用指尖触键,会弹出美妙的歌唱性旋律;而多使一些重量通过腕部到指尖,就能弹出音色深厚的歌唱性音调;如放松下臂,把重量通过腕部传送到指尖,就能弹出清晰的类似银铃般的音响效果来。倘用整个臂部重量,通过腕部传到指尖而弹到键底,则会弹出狂风暴雨般的效果。


四、使用重量的多少

 触键速度的快慢,手指离键的高低,用力部位的不同这三种触键方法,只要通过仔细观察有经验的弹奏者的触键动作,即可一目了然。而使用重量的多少,仅靠从外表观察动作变化是不够的。因为这种微妙变化是内在的感觉,只有演奏者本人才能够觉察到。在教学生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用手托着老师示范的指尖,才能较明确地体会使用重量多少的细微差别。

 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的高潮和渐弱部分,先是左右手交叉,用很有弹性的高腕位置,以极大的重量和力度来弹奏光彩夺目的双音音型,达到音乐的高潮。到全音符处,力度由很强逐渐变弱(p),这时左右手腕部的动作自然地会越来越小,而臂部内在的弹奏重量渐渐减少以致消失,其音乐效果犹如浓雾突然消散。

 有的音色和音量的变化是非常微妙的,也是肉眼看不出来的。这种非常微妙的变化,主要靠弹奏者很巧妙地用整个臂部内在的、调整过的重量和力度,通过手指触键产生的。


五、各声部的结合

 在钢琴音乐中,有不少乐曲除了有主题之外,还蕴藏着次要的旋律。演奏者应该充分重视它们在音乐中的作用。如果说主题是音乐语言的独白,那么,蕴藏的次要的旋律就是音乐语言中各种形式的对话,在处理赋格的声部和较为严格的复调声部时就要力求按其规律使其统一;在处理和声性乐曲中蕴藏的其他次要旋律就可以自由些,但音乐情绪要一样,即抑、扬、顿、挫要统一,力度可随音乐的发展而有所不同。

 各声部的结合,最重要的是音色和音量的不同处理。我们知道钢琴每发一个乐音都是基音和泛音的结合。处理音域很靠近的声部,如果所用力度都相同,那么各声部所产生的基音和泛音就会相互抵消,从而达不到分清声部的效果。

 触键与音色、音量之间的变化关系是很复杂的,要用文字表达出来很不容易。上面所谈到的问题是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至于要掌握并运用自如,一定要通过具体的作品,在钢琴上反复琢磨,使自己能分辨清楚才能奏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