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劝君莫谈陈寅恪

 我的书海601 2018-08-02
 前几日去网上查陈寅恪的资料,看到百度给出的相关关键字中居然有“劝君莫谈陈寅恪”,一时好奇心顿起----有谁敢用这样的口吻说话?我第一个不服气。用百度一搜,原来是著名电视说书人易中天的文章,于是恍然:难怪能成为关键字,果然有后台。
    文章里提到最近有“陈寅恪热”,这个我并不清楚,对我来说,世俗的热与冷早已远离了视线。然而听人提起这位寂寞的大学者渐为社会知晓,心头也难免一阵温暖----在我心里,这样的人物本就该家喻户晓的。
    文中提到陈寅恪是最不该热起来的,却很没道理的“热”了起来。我想,这“热”也不无道理,不知社会是怎样,至少在我读到的文章里,非常多的学人感叹过陈寅恪、梁漱溟、王国维一代人的身后沉寂与无名,既慨叹,又复宣扬(想来这种为已逝者出气的念头,我自己也是常有的),学者们的大力宣传多少能感化一下社会吧!我们这是一个缺乏大师的时代,既缺乏,便呼唤大师的出现、怀念故去的先贤,而离我们最近的先贤,恐怕就是陈、梁、王、钟一代人了,所以最近他们被不断地被提及,也是可究其源的。
    易先生在谈陈寅恪,其实字里行间却读得出其实是在为自己辩护。易先生的名声虽响,但在圈子里名声其实是不大好的,听过易先生的讲课,作为半个圈里人,对他名声的矛盾颇能理解,除却最低级的嫉妒诋毁,圈内人士对他的不友善也是有其原因可查的。
    易先生讲课的风格是轻松幽默的,这个其实无伤大雅,但易先生讲课的内容常让专业人士皱眉,就是我也很难听下去,因为他把历史的、文学的、戏剧的......各种东西杂合在一起,搞得“雅”的东西失却了其雅。专业的文人(这个词有点矛盾,算是自造的,指具有专业功底并富有文人品格的一类人)大抵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事业有一种敬畏之情,崇敬之心,比如你对着他们犯些常识性错误,他们常常会火冒三丈,因为在他们心里,自己所从事的这一门是绝不容冒犯的,神圣而庄严。但易先生在治学讲课态度上则缺少了这一份敬畏与尊重,把各种门类的资料混为一谈,平常听众听了也许不觉得什么,或反而满足了他们猎奇心,但在以之为事业的学术人眼中,这无疑是对学术的侮辱,就仿佛自己一向敬之爱之、思之慕之的大家闺秀,被人拿去与歌伎比妍媸一般,怎能不叫学人动怒?
    学术界所敬佩的,是真学问,是真知灼见,是发前人所未发,陈王梁钟都是这样的人,所以成其为大家。易先生的讲座,做的是汇集整理,科普性质的“说书”,以专业的眼光,这显然是一种讨巧(整理资料这种事算是最不费力的,何况易先生讲的那些东西圈内人少有知道的比他少的),易先生以这种类型的课程享誉社会,圈内人看来只能算是庸俗社会对学术的一种讽刺。研究史学与人文论的学人,大多早已有了甘于终身寂寞的觉悟,有虽知是冷板凳,依旧“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著与献身,史学与人文基本学科从来不是“显学”,这是业内与业外人士都已达成的共识,而易先生于短期内声名鹊起,不是靠开宗立派的学术、却是靠“电视说书”,其形象,从学人变为当众表演的“伶人”,也无怪乎圈内人士的白眼相视了。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易先生对文化传播所作的贡献,在这个中华文脉有断绝之虞的时代,即管是被学术界所看不起的、被扭曲的文化吧,能够激起社会风潮(注意,只是风潮而已,不是思潮),也是值得鼓励的,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死马权当活马医”吧(苦笑,继之以痛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