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1分钱卖到7元钱,这份传承了110年的小吃,成了全城人难以忘怀的味道。

 板桥胡同37号 2018-08-02

这是猫野给你介绍的第183种味道:石花膏





舌尖3上映至今,

仍被各地人民吐槽:

美食镜头少就算了,

里头拍的店铺,

还一点都不地道,

完全不是当地人会去的!



泉州人民不服了:

片里头的秉正堂,

正是咱从小吃到大的店铺呢!



那儿没有好看的装修,

只有亲切的闽南阿姨;

没有舒服的桌椅,

只有满当当的糖水佐料;

甚至没有空调,

却挤满最惬意的灵魂~



一大块晶莹剔透的石花膏,

在阿姨娴熟的刀工下,

刮成滑溜溜的细条子,

盛满碗底,

成为四果汤最重要的一份子。



再添上红豆薏米香芋凉粉、

西瓜芒果哈密瓜椰果珍珠,

最后舀上一勺蜂蜜冰水,

就是记忆里最熟悉的滋味。



喝四果汤,先尝石花膏。

一勺丝滑冰镇的石花膏,

经过舌尖,顺喉而下,

淡淡的凉,丝丝的甜,

体内热气霎时被赶得干干净净。



身心都静下来以后,

迎着习习凉风,

再去尝尝清新的佐料,

一天的疲惫都被驱散。






其实,泉州的四果汤遍地都是,

可偏偏还是有许多人执着于那一家。



毕竟,做石花膏的步骤太复杂了,

现在已经没有多少店家愿意自己做。

原料石花草,要到海里去采;

晒、泡多次,才能彻底过滤掉杂质。


于是,许多店家为了省事,

直接用果冻粉冲泡出石花膏,

味道真真假假分不清,

唯有闹肚子时才知道糖水有问题。



甚至,许多路边摊子为了节省成本,

调甜度不用秘制蜂蜜,

只用劣质的白糖水;

西瓜芒果哈密瓜等佐料,

还是从快要烂掉的水果上切下来的。



唯有丁秉正一家,

将石花膏复杂的制作工艺,

坚持了整整110年......





光绪末年,丁秉正的外婆黄韭菜,

因迫于生计,拜石花阿婆为师,

开启了卖石花膏的生涯。



黄阿婆挑着担子走街串巷,

用最古老的方式,

扯着嗓子叫卖,

大热天里没过一会,

阿婆脸上就冒出了细密的汗珠。



那时候还没有冰箱,

只有井水,

井水卖完了,

阿婆就到附近农家里,

讨要冰凉的井水。


那时候也没有蜂蜜,

只有白砂糖,

阿婆只好每天跑到很远的地方,

买上一斤质量最好的白砂糖,

生怕发霉发潮的白砂糖,

让食客吃了生病。



那时候更没有多样化的佐料,

一碗爽滑脆嫩的石花膏,

撒上上好的白砂糖,

浇上清凉的井水,

就是一份解暑神器。



所幸,阿婆独创的石花膏,

成为闽南人最原始的糖水,

很快就受到大家的喜爱!



小小年纪的丁秉正,

看着外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心疼极了,

长大后,与媳妇毅然接过传承的重任,

创造出独树一帜的丁氏手工技艺:



亲自到海里去采摘石花草,

先用清水浸泡,然后晒干,

六晒六泡,反复操作六次,

保证石花里毫无杂质。

仅第一个步骤,

就需要好几天。



按照严格的比例,兑入清水,

放入锅中文火熬煮三小时。

这期间丁秉正也不得闲着,

必须用竹铲反复搅拌,

直到石花浆液呈粘稠状。



最后将浆液倒出,

用纱布过滤多次,

装进盆中,搁置通风处。

静静等待12小时过去,

才做好一盆晶莹清澈的石花膏。


一开始没钱租店面,

丁秉正就一大早推车出去卖。

四点就要起床,

调好蜂蜜水、切水果、

煮仙草芋圆和珍珠。

媳妇回忆起这段日子,

眼角冒出幸福的泪花。



“那时候我们刚结婚,

就开始推车卖石花膏了,

他每天出去都穿的整整齐齐,

车也擦得干干净净,

而一杯石花膏只卖一分钱。”



“但碰上下雨天就麻烦了,

没有办法做生意,

我们只能呆在漏雨的房子里,

用桶啊、面盆啊接住水。

这边很湿热,

但是我们做的太累了,

还没躺下就睡着了。”



“不管是很辛苦,

还是遇到什么难事,

他都很坚持。

有他陪着我,

一切也都觉得值了。”



丁秉正则说:

“以前的闽南人没现在这么有钱,

都是一代代打拼下来的。

人生肯定要拼的,

赢不赢,

是另外一回事。



日复一日,

别人都问丁秉正累不累,

当然是累的,但他说:

“这个工艺太麻烦了,

好多人都不愿意做,

但是我得坚持做,

不能让这门手艺在我这里失传。”





1994年,

丁秉正按揭买下了现在的店面,

终于结束和媳妇漂泊不定的日子。


这可把老顾客们高兴坏了,

终于不用推测丁秉正夫妇出摊的地点,

有固定的落脚聚会场所了。

附近天后宫刚拜完神的阿姨,

和七中放学的崽子们,

也总要来店里喝上几杯糖水。



来来往往的食客中,

有不少海外侨胞,

回乡后总要喝上一碗,

品一下儿时的味道,

尝一下家乡的古早味。



从此,不管春夏秋冬,

店内欢声笑语的场景,

和门口停满的电动车和自行车,

成为了泉城最有烟火气的风景。



然而,一件大麻烦事的发生,

给秉正堂带来了阵阵风波,

老食客们更是气得发帖宣泄:

咱们的糖水怎能被拍进舌尖3?!


此片播出,

各地的食客纷纷前来品尝四果汤,

店内食客如云、人声鼎沸,

这下好了,

老顾客想喝上一碗糖水,

都得排队一个钟。



比这更气人的是,

由于舌尖3口碑不好,

许多外地食客喝了一口四果汤就说:

“不就是普通的糖水吗?

谁都做得出来!

又是一家坑人的店铺!”



泉州食客无比恼火:

“早知如此,还不如不上舌尖3!”


而丁秉正不恼不怒,

不纠缠多余的情绪和评断,

该做的石花膏还是继续做,

几十年如一日,

坚持一份传承百年的古早味。






糖水不好喝,怪谁呢?

盲目跟风,追求表象,

唇枪舌剑,毫不尊重。



也许那份古早味不被外地人懂,

才是秉正堂最大的幸运。



种树者必培其根,

种德者者必养其心。

每个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何不是最大的道德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