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朝、祖逖、桓温、刘裕三次北伐为什么没有成功?

 鹏天阁隐龙斋主 2018-08-02

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空前的分裂状态,由于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代表着汉民族的东晋政权只得偏安一隅,总体上处于长江,淮河以南,朝中有识之士前赴后继地举起北伐的大旗,但是北伐总是不尽人意,难以成功。

祖逖,桓温,刘裕都是东晋的大将,他们也都有过北伐的经历,然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可以说都是不成功的。

一、祖逖北伐失败——统治阶级内部不团结

317年祖逖请命北伐,但是晋元帝只给他一千人的粮食和三千匹布,让他自己去组建军队。他招募流民,组建军队,多次击败后赵君主石勒,一度进军到黄河以南,与石勒隔河对峙。但是,他打了胜仗获得巨大声威的同时也受到了东晋朝中权臣的担忧,321年,朝廷派戴渊为总督节制祖逖,接管祖逖收复的土地,这就等于架空了祖逖。此时琅琊王氏王敦与司马睿不和,意图谋反,统治阶级内部对于北伐的态度十分暧昧。

“且闻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虑有内难,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乃致妻孥汝南大木山下。时中原士庶咸谓逖当进据武牢,而反置家险厄,或谏之,不纳”《晋书 卷六十二列传第三十二》

最终祖逖郁郁不得志,忧愤而死,北伐也就此失败,收复的失地也得而复失。

二、桓温北伐失败——野心家策略不足,利欲有余

346年(晋穆帝),桓温讨伐成汉,大胜而归,声威大震,同时也受到士族的忌惮,朝廷于是派殷浩接替他的大将军职位,他屡次请求北伐,但朝廷始终没有批准。

354年,因为殷浩被前秦的军队击败,桓温等到了他复出的机会,他发起三次大规模的北伐,但因为策略上的问题,都失败了。

369年,桓温为了获得更多的军功以达到篡权的目的,他率军再次北伐前燕,但因为孤军深入,再加之缺粮,大败而退。

371年桓温开始他的谋权之路,他废掉晋帝司马奕,改立司马昱为帝,379年桓温要求皇帝赐予他象征着最高礼遇的“九锡”,但受到谢家的谢安和王家的王坦之的极力拖延。很快桓温病死,北伐无疾而终。

桓温是一个野心家,有着一定的军事才能,但是并未完成北伐的预期目标。

三、刘裕北伐失败——恨失关中因内乱,百里之功半九十

在诸多北伐将领之中,刘裕是一个既有军事才能,又有政治智慧的人。他本是刘牢之麾下的一个小将领,由于平定卢循之乱时功勋卓著受到提拔,桓玄之乱时被推举为平叛盟主,由此发迹。

410年,灭南燕,收复青州

411年,收复广州

412-415年,扫平割据势力,统一东晋

417年,破长安,灭后秦

可以说他的战功在东晋时空前绝后的。但是灭后秦国之后不久,朝廷重臣刘穆之去世,他为稳定朝政,班师回朝,失去了经略西北的大好时机。他派幼子刘义真驻守关中,但是不久关中内乱,关中为赫连勃勃所夺。虽然失去了关中,但是东晋的北界达到潼关到青州(今山东中部)一线,他一改东晋派武将镇守地方的惯例,派皇子镇守地方,避免了军阀割据,守住了北伐的成果,大大拓展了东晋的疆域。如果非要吹毛求疵的话,这次北伐唯一的失误就是丢失了关中,但总体上来说是非常成功的。

三次北伐,以刘裕为最,有着高超政治智慧的他也成了刘宋的开国之君,汉族政权得以大大稳固和继承,中央集权加强,这是历史的进步。

欢迎大家的批评,我是鸿都进士,别忘了关注我的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