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电子情报卫星的发展

 wanglh5555 2018-08-02

写在前面:这是别人眼中的《中国电子情报卫星的发展》,原文作者:Ian Easton & Mark A. Stokes,写于2011年。图片来源网络,非原文中包含。以下译文未完待续,仅供围观。英文原文在全部更新完成时给出,敬请留意。


中国人民解放军执行战略和作战打击任务的能力,很可能受持续监视范围的限制。为了扩大作战空间感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C4ISR)能力方面加大投入,以监视西太平洋、南中国海和印度洋的作战行动。

航天监视设备已成为C4ISR体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光电(EO)、合成孔径雷达(SAR)和电子侦察监视能力建立方面重点投入。

大量的资料数据说明了中国的光电和SAR雷达能力建设情况。不过,电子侦察是航天监视系统(特别是监视海上作战行动)最重要的构成要素。

一、电子侦察卫星

40多年来,航天信号情报(SIGINT)一直是美国、前苏联和其他国家的全球和地区监视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

在信号情报领域,电子情报(ELINT)是评估外军电子作战序列的有效手段,包括地面防空雷达和海上监视系统。地面和机载电子情报设备提供了广域视野和广域覆盖范围。

在海洋环境中,可监视目标的包括AN/SPS-48、AN/SPS-49、舰载X波段雷达和AN/SPY-3等舰载雷达系统,地面X波段雷达(GBR-X)、“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相控阵雷达AN/MPQ-53、AN/TPS-75以及UHF波段的改进型预警雷达(UEWR)系统等地面雷达系统。


1960年和1961年,美国首次进行电子情报卫星系列试验,先后成功发射了2颗装有小型侦察天线的“GRAB”卫星。1968年至2003年,美国先后发射了许多第二、第三和第四代信号情报/电子情报卫星。

这个时期,美国空军和海军研发了一系列精密的电子情报卫星,用于侦察和记录地面和舰载雷达的辐射参数,并定位雷达的位置。这些卫星可以侦察雷达发射机的距离和信号特性情报(雷达系统的工作频率、脉冲重复频率和天线扫描周期)。

搜集的数据可以用于研究防空系统网络和舰船活动的作战和打击意图。美国目前正在发射和操控一些用于搜集电子情报和信号情报的第五代卫星。中国分析人士估计,美国目前拥有9-11颗电子情报卫星。

美国海军海洋监视系统(NOSS)卫星星座从美国空军“雪貂”电子侦察卫星项目发展而来,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担负防空雷达情报搜集任务。

1971年,雷神-阿金纳火箭搭载美国首颗试验型海军海洋监视系统卫星星座发射升空,多次启动制动火箭,将3颗123千克重的小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1976年至1980年,美国部署了3颗第一代海军海洋监视系统卫星星座。1983年至1990年,美国又发射了5颗改进型海军海洋监视系统卫星星座。这些海军海洋监视系统卫星星座采用时差(TDOA)三角测量定位技术,可以探测、识别和精确定位外国军舰。

侦察情报可以实时传送到指挥中心,以便在战争时期实施超视距巡航导弹攻击,在和平时期搜集外国海军的战术情报。后续的几代海军海洋监视系统还可以有效探测机动式地面防空系统,因为地面防空系统的雷达工作频率与舰载防空系统的雷达工作频率基本相同。

20世纪90年代,这些卫星不仅安装了电子情报设备,还安装了红外和雷达传感器,可以执行多样化海空作战任务。


海军海洋监视系统(NOSS)卫星,主要通过探测舰船特有的雷达信号和无线电信号监视海上舰船活动。它们可以有效探测和识别海上舰船,并准确判断舰船的位置、速度、方位以及其他信息……

海军海洋监视系统卫星有两种类型:一是有源系统,可以掌握舰船的尺寸信息,俄罗斯海军海洋监视系统的性能最佳;二是无源系统,可以掌握舰船电子设备分组工作的状态信息,美国海军海洋监视卫星的性能最佳。

据报道,美国海军海洋监视系统卫星工作频段为555 MHz-10GHz,精度2-3千米,可以探测3218千米以内的雷达信号。该卫星可以全天候工作,还可以使用卫星红外探测传感器和毫米波雷达,探测和跟踪核潜艇尾波以及低空飞行的导弹。

美国海军航天司令部操控该系统,在马里兰州休特兰的海军信息中心以及西班牙、英国、日本和夏威夷的海军情报中心进行卫星信号处理。卫星星座地面站包括马里兰州布洛索姆地面站、缅因州冬港地面站、苏格兰埃兹尔地面站、关岛地面站、迪戈加西亚岛地面站和阿拉斯加艾德克岛地面站。

1967年至1991年,前苏联发射了200多颗电子情报卫星。这个项目非常高效,担负了各种卫星发射任务,包括核动力SAR雷达卫星和常规动力无源电子情报卫星,这两种卫星可以协同跟踪美国及其盟国的航空母舰以及其他军舰。

苏联解体后,尽管大规模削减了航天和导弹国防工业部门,取消了订单,但俄罗斯至少保留了两个电子情报卫星项目,这凸显了电子情报卫星的重要性。

二、中国电子情报工作发展概况

1. 中国电子情报工作历史

随着美国和前苏联推进航天电子情报项目,中国从上世纪60年代末启动“701工程”。上海航天局负责“701工程”,旨在增强中国地面电子情报搜集能力(受到高层关注)。

“701工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取得了可观的初步成果。一个未经证实的中国消息来源指出,1971年3月,中国发射了第一颗实验型电子情报卫星“实践一号”。


“实践一号”卫星在轨服役了超过8年,因其在功率、控制、遥测和传感器方面的突破而广受赞誉。1975年7月至1976年8月,中国先后发射了3颗电子情报卫星,作为后续系列“技术试验卫星”。

“风暴一号”运载火箭搭载这些卫星发射升空,该运载火箭是针对电子情报卫星平台的各种需求专门设计的。1981年9月,中国取得了重大突破,利用1枚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3颗“实践二号”卫星,一些目击者认为这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的电子情报卫星体系。


不过,随着中共党的高层领导对电子情报项目的关注度降低,近十年来,中国没有启动任何已知的后续能力研发工作。

2. 中国现代电子侦察卫星研发情况

在“701工程”基础上,中国努力研发和部署广域监视和侦察体系结构相关的航天电子情报能力,跟踪和定位美国及其海上舰船。电子情报技术用于截获电磁辐射,可以与用于战略和海军侦察的图像传感器(特别是航天SAR雷达系统)协同工作。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拥有亚洲最广域的信号情报能力。不过,中国大部分信号情报设备是地面和机载设备,而不是航天设备。中国近期军事航天发射数量激增以及一些权威的中国文献表明,这种情况可能正在改变。

中国已经开始部署功能强大的电子情报和图像情报卫星网络,可以定位和跟踪大型军舰、机动式防空系统以及其他重要的防御系统。

作者:Ian Easton & Mark A. Stokes,写于2011年。图片来源网络,非原文中包含。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