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希腊剧作《蛙》与“劣币逐良”

 刘植荣 2018-08-02

古希腊剧作《蛙》与劣币逐良

作者:刘植荣

人们使用货币有一种偏好,那就是先把破损脏旧的货币拿出来花掉,把新钞留到最后花,这就导致旧钞在流通,而新钞却沉淀在钱包里。这一现象就是劣币逐良劣币逐良现象不仅存在于货币流通领域,也存在于社会其他领域,通俗地说,那就是坏东西大行其道,好东西寸步难行

古希腊剧作家阿里斯托芬在他的剧作《蛙》(公元前405年公演)中提出劣币逐良这一现象。剧中写道:以前的货币不是伪造的,人们都不胡乱用它;这些年来,肮脏的铜币却流行起来。对于市民也是如此:讲道理、有道德、有才艺的正人君子不受尊重;那些满身铜臭、自以为是的势利小人却能得到一切。

在贵金属充当货币年代,货币的币值是由其成色决定的。成色足的货币(良币)常被人们放在家中储藏起来,而把成色不足的货币(劣币)拿出去用作支付。久而久之,流通中的劣币越来越多,而良币也就留守在家中。

在当时,有三种情形导致货币成色不足。其一是政府铸币故意缺斤短两,因为政府需要钱,而又拿不出真金白银,便通过降低货币成色多造钱,也就是制造通货膨胀。其二是有人在货币上做手脚,在货币边缘削切下少许,积攒起来当贵金属卖(为了防止削切货币,后来铸币加上了边齿,边齿少了说明被削切了)。其三是货币在流通过程中的自然磨损导致成色不足。

如果对社会细心考察就会发现,社会各领域都存在劣币逐良现象。

在商品市场上,假货把真货挤出市场。由于假冒伪劣产品成本低廉,它们进入市场就会以其价格优势让货真价实的正牌产品滞销,导致生产真货的企业破产倒闭,市场成了冒牌假货的天下。

在用人机制上,庸才把人才挤兑出局。如果没有公正的人事制度,不能做到任人唯贤,而是任人唯亲,这就让庸才如鱼得水。这些庸人不学无术,只要献媚行贿,就可官运亨通。有真才实学的正人君子,不愿做有辱人格的事情,往往有此处不留爷,必有留爷处的心理,宁愿辞职走人也不愿同流合污。

在思想观念上,落后价值观压制进步价值观。人类的各个发展阶段,都进行着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真相与谎言的角斗。如果把腐朽污秽传唱,那就掩盖了真理的光芒,文明进步就会受到极大挫折,甚至倒退。在价值观被扭曲的时代,越是邪恶的东西越具有诱惑力,从而也就越流行,毒化人的心灵,践踏劳动果实。诸如各种投机炒作,虽然像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可总有鬼迷心窍的人排着队争当韭菜,拦都拦不住。

劣币逐良是社会的悲哀。劣币逐良一旦成了气候,人们会是非不分,真假不辨,把进步当极端,把魔鬼当神仙。

要想铲除劣币逐良现象,就必须做到思想与法制并重。法制要进步,思想须先行;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重大变法,都是开启民智和思想解放的结果,这是文明进步之源。为此,那些受过现代文明熏陶的人,有责任把事实真相告诉大家,只有知道真相,谎言才没有市场,真相是最好的清醒剂。

法制包括奖善惩恶机制,让勤劳做好事的人得到应有的奖赏,让奸滑做坏事的人得到应有的惩罚。惩罚要有足够的力度,不痛不痒的惩罚如同虚设,对引起公愤的坏人只让他倾家荡产是不够的,必须让他把牢底坐穿。

对个人而言,人最怕随波逐流,浑浑噩噩,至死不明事理,枉活一生。看到周围的人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做什么,还振振有词地辩称社会流行。劣币逐良也是一种流行,但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逆流,它就像流行感冒侵害我们的健康一样腐蚀着社会机体,我们必须对此有防范意识。(本文发《羊城晚报2018-8月2A14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