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方剂用水之甘澜水

 易善医馆 2018-08-02

中医对药物的溶媒一向非常重视,这些溶媒本身往往也是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疗效产生着一定影响。

如《黄帝内经》十三方中的“汤液醪醴”“左角发酒”,以及用长流水煎药的半夏秫米汤。

《伤寒论》的方药承继这一传统,所用的煎药溶媒除一般性的水之外,还用到甘澜水、潦水、清浆水等特殊的水饮。从它们的选择和制备角度来看,这些水饮对于方剂效果的产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甘澜水

《伤寒论》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一般认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用于治疗表证误汗、心阳受损所致的下焦水气上逆、欲发奔豚之证。该方使用“甘澜水”煎药,方后提到甘澜水的具体做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与此相似的记载,最早出现在《灵枢·邪客》:“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千里流水所煎的半夏秫米汤有调和阴阳的作用,用来治疗“目不瞑不卧出”。

甘澜水的特性和功效

甘者,甜也,属土,在五脏中对应脾,故古代医家认为甘澜水有土性,有补脾和胃之功。

庞安时认为:“甘烂水(即肝切,熟也。)不击则生,击之则熟,水之味本咸,击熟之则归土性矣。然土之味本甘故也。崖暴之水,击之而成沫,干而成土,水归土性,故谓之甘澜水。”

甘澜水除其性甘外,熟扬之后可部分改变本偏于阴的水性,使得其性趋阳、趋动。因此,多数注家认为,用甘澜水可助水气运行,平定逆乱气机,而不会助长水邪

丹波元简列举诸家之论中云:“甘烂水,诸说不一。成氏云:扬之有力,取不助肾邪也。徐氏云:甘而轻,取其不助肾邪,而益脾土也。柯氏云:甘烂水状似奔豚,而性则柔弱,故又名劳水。钱氏云:动则其性属阳,扬则其势下走故也。张锡驹云:扬之无力,以其不助水气也。”

虽对甘澜水具体的作用机制看法有所不同,但其目的都是针对缓解“欲作奔豚”的症象

甘澜水性甘轻偏动,但从药物作用趋向的角度看,是向下的。何梦瑶《医碥》有“煎药用水歌”:“急流性速堪通便。宣吐迴澜水最宜(即逆流水)。百沸气腾能取汗。甘澜劳水意同之。”迴澜水为逆流水,有宣吐作用,可助气血上行;以此类推,甘澜水具有使气血下行的降逆作用。

另《金匮要略》与《伤寒论》同为张仲景所著,两者可以相互参考。《金匮要略》中以大半夏汤治疗胃反呕吐。大半夏汤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使用甘澜水,但在其煎服方法中,提到“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其做法实与甘澜水制法相似

陈修园对此提出自己的观点:“膈咽之间,交通之气不得降者,皆冲脉上行,逆气所作也……用甘澜水以降逆上之水液。”

大半夏汤虽与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治病症不同,一治呕吐,一治欲作奔豚,但二者的关键病机皆为气机上逆,治疗都要平冲降逆,同时斡旋调和中焦之气机,用甘澜水正可辅助增强这一功效。

甘澜水的现代研究

另据现代研究,甘澜水特殊的制作方法,使其在外力作用的影响下,可能改变了水分子簇结构的大小,较易与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结合而进入细胞内参与机体各种新陈代谢,从而提高甘澜水的生物学利用率及其对于生物体的生理功效,变得对人体更加有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