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近西藏吉隆达曼人

 南郭老生 2018-08-02

在我国西藏日喀则地区吉隆县吉隆镇,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从其祖上定居于吉隆沟开ﻪ始,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2003年以前,他们是没有国籍的漂泊人群,在当地多无房屋、耕地和牛羊等,主要依靠祖传的打铁技术和为当地人打工来谋ﻪ生,当地人称其为“索瓦”。2003年5月26日,这批人正式加入了中国国籍,成为了中国公民,族别为藏族,当地政府和百姓普遍改称其为“达曼人”或“达ﻪ芒人”。现有51户、共175名达曼人居住在达曼自然村。笔者通过在吉隆镇、冲堆行政村(包括冲堆和达曼两个自然村)进行调查,特别是对达曼自然村进行了ﻪ挨家挨户的调研,试图从历史、文化、经济、及其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等方面对达曼人进行研究。

达曼人的历史

关于吉隆“达曼人”的说法很多。据相关资料记载,达曼人这一称谓来源与骑兵有关系。“达”的藏语意译为“马”,“曼”的藏语意译为“军”或“多”,“达”和“曼”合并起来为“骑兵”,“达曼人”的藏语意为“古代骑兵的后裔”。

一种说法认为,1791年7月,尼泊尔部落之一廓尔喀以西藏地方毁约为由,发动了第二次入侵西藏吉隆、绒辖、聂拉木等边境地区的战争。为了抗击外敌,ﻪ清朝政府派遣福康安大将军率领由满、汉、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数十个民族组成的大军,千里迢迢进藏讨伐廓尔喀军。清军收复吉隆、聂拉木、绒辖等ﻪ边境失地后,长驱直入吉隆与尼泊尔交界的热索,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胜利。整个战斗中,除了死伤的大量清军外,还有数以千计的将士失足跌入幽深的谷底,或ﻪ失踪在浩瀚的密林中,其中有数百余骑兵。由于当时的通信和交通不便,他们便一直滞留在边境,再也没有回到故土。这些残存的将士在人烟稀少的崇山峻林间被困ﻪ长达一年多,仅依靠野果、飞禽、小野畜、山泉等生存。其中被饿死、冻死的达90%以上,之后幸存下来的也仅有100余人。

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些将士与尼泊尔边境上的人共同居住繁衍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边境小镇——日喀则地区吉隆县吉隆镇,而达曼人就是他们的后裔。2003ﻪ年以前,他们无国籍,更没有土地、牧场,寄住在当地藏族居民的牛棚马圈里,主要以打铁为生,其余时间以打工乞讨为生,帮助当地藏族居民耕地、收庄稼、放ﻪ牧、打杂、做背夫、做木活等,其饮食由主人家提供,但不能进出当地藏族居民的房子,更不能和主人家同桌饮食,地位极其低下。

但当地的藏族人和在当地做生意的尼泊尔人则认为,这些长相具有南亚人种特征的人,不是“真正的”“达曼人”或“达芒人”,他们就是“索瓦”或“嘎米”,意为打铁的人。尼泊尔人和尼泊尔的藏族人也称这部分人为“嘎米”。

西藏民主改革前,在整个藏族聚居区,铁匠的地位极其低下。不论在我国藏族聚居区还是尼泊尔,当地人都歧视达曼人,一般不与其通婚。从2003年开始,我国政府承认这部分人的国籍后,不再称呼其有歧视含义的“嘎米”或“索瓦”,而改称之为“达曼人”。

因长期生活在藏族人周围,达曼人的生活习俗深受藏族影响。他们在服装和语言上与藏族通常难以分辨,唯一的区别在长相上。达曼人眼睛呈蓝色且大而深,鼻子高挺,尽管高原生活环境使其肤色呈深棕色,但还是掩饰不住白种人的长相特点。

西藏民主改革前,达曼人没有任何生产资料,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做背夫、打杂,也有的靠打铁、做木活等为生。民主改革后,国家给他们供应粮食,发给平ﻪ价商品粮供应证,使他们基本能够维持生活。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停止供应粮食,达曼人的生活也陷入了极不稳定的状态,人均年收入仅ﻪ有百元左右,生活极为贫困。2000年前,35户达曼人中,19户为借居、16户有私有房屋。在16户有房户中,其最大房子建筑面积不到40平方米,最小ﻪ的仅为十几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仅2.84平方米。2003年前,达曼人分散居住在萨勒、扎村和吉甫村,共35户、154人。吉隆镇合并扎乡、勒乡后,有ﻪ30户达曼人移居吉隆镇,另有5户依然散居于萨勒、扎村和吉甫村。

2003年5月26日,对于达曼人来说是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特殊日子。这一天,他们正式加入中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至此,达曼人结束了饱尝辛酸、居无定所的历史,得到了当地党委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开始了新的生活。

近年来,在吉隆县实施的兴边富民行动中,达曼人的住房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2004年5月,吉隆县将第一批兴边富民行动资金投入到达曼新村的建设中,ﻪ共建房3幢、49套,总面积为3846平方米。2005年7月,这批达曼人集中迁入新居,组成达曼自然村,隶属冲堆行政村,每家还分到了土地和犏牛。通过ﻪ土地生产、饲养牛羊、打铁、挖药材等,达曼人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随后,当地政府还投入18万元为每家每户购置了卡垫、藏式木柜和必要的生活用品,ﻪ投入17万元为村民安上了自来水。在后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国家广电总局实施的“电视进万家”工程中,49户达曼人率先获得了赠送的电视机。

此外,国家还给予达曼人和当地其他民族一样的补助,如每个村干部每年补助3500元;每户男性隔年当选一次护林员,每年为其发放5000元补助;边疆补助每人每年1000元;低保每人每年1452元;还有草原生态补助、野生动物肇事补偿等。

2011年9月18日,当地发生地震。2012年2月8日又受到风灾的影响,达曼自然村的大部分房子损坏或坍塌。吉隆县在2004年兴建的达曼村原址上,再次为达曼人建立新居。笔者调研时,达曼人全村都居住在政府提供的帐篷里,其新房屋已完成一半工程。

达曼人的民族关系和社会认同

国际上的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界为衡量两个民族之间关系的好坏程度设计了一些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已经为多数学者所认同。如,两个民族之间掌握ﻪ对方语言文字的情况、了解对方风俗的情况、对对方的信任程度、与对方交友情况以及通婚比例等。笔者调查达曼人的民族关系和社会认同,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ﻪ面:

(一)达曼人对异民族整合程度

语言是社会交往的桥梁,通过了解对方语言文字的情况能看出民族关系的动向。为了了解达曼人对与其有交往的其他藏族、汉族和尼泊尔人的整ﻪ合程度,笔者从达曼人是否了解对方的风俗习惯、是否参加异民族的社会活动、与异民族交友情况及往来的频率、对当地民族看法的排序、与异民族通婚意愿的排序ﻪ等方面,来衡量达曼人对当地异民族的看法和他们之间的整合程度。

达曼人长期与其他藏族共同居住在吉隆镇,故对藏语非常了解,藏语是其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用语。据调查,达曼人目前能够用汉语交流的人数占总人数的ﻪ74%。这得益于广播电视的普及,达曼村在2004年搬入新居后,政府为他们提供电视等媒介,使得他们能够通过电视学习汉语,了解国家的发展和文化。加上ﻪ当前在当地修建的工程也比较多,建筑工人又多为汉族,本村姑娘有许多已经嫁给汉族,因此汉语在群众中发展较快。另外,全村中有部分老人能说一点尼泊尔语。

达曼人在加入我国国籍前,不能接受教育,因此,不会写汉字的人占总人数的90.7%,不会写藏文的占总人数的81.4%。目前,达曼人的适龄青少年享受到国家的教育政策及补助,开始会读、写藏、汉、英等文字了,已有达曼人学生在内陆就读大专院校。

关于达曼人是否愿意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字,愿意学藏文的占67.4%,比例比愿意学汉文的55.8%高,这符合藏语在藏族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主导ﻪ性,但随着祖国内陆的发展以及当地的建设、人口流动、广播电视的宣传等,当地人学习汉语的热情在提高,汉语的使用也越来越普及。

在对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情况方面,由于长期与藏族人混居,95%的达曼人了解藏族风俗习惯。42%的达曼人由于与汉族交流,部分人与汉族通婚,在ﻪ内陆居住多年,故对汉族有了解。由于当前达曼人加入我国国籍等因素,加上很少与尼泊尔人联系,93%的达曼人表示不了解尼泊尔风俗习惯。但据了解,在ﻪ2003年加入我国国籍前,达曼人要过与尼泊尔文化习俗相同的节日,所以在这一项调研中,笔者认为达曼人有集体选择性“失忆”的嫌疑。

在参与异民族的节庆、婚姻、丧葬等习俗方面,从不参加汉族习俗的达曼人占60%。笔者调研发现,外地汉族农民工娶当地达曼人,多不举行婚礼。在传统社ﻪ会中,达曼人的地位极其低下,是很难参与藏族的习俗文化的。但在目前,达曼人在宗教、节庆等方面,几乎与当地藏族无异。由于尼泊尔人属于外国人,与其来往ﻪ受限制,只有2.3%的受访者称参加过尼泊尔人的“达晒节”等。

在与异民族交友、交往方面,只有40%的达曼人有汉族朋友,但有79%的人和汉族交流。由于达曼村只是吉隆镇的一个自然村,98%的达曼人与当地的主ﻪ体民族藏族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和交往。当前,当地很少有尼泊尔来的达曼人,98%的达曼人特别是年轻人没有尼泊尔朋友。在交友意愿上,72%的达曼人最相信ﻪ达曼人,首选藏族做朋友的占18%,首选汉族的占9%。

对待与异民族通婚的态度上,91%的达曼人认可和汉族通婚。当前达曼人和汉族通婚的情况多是姑娘嫁给前来打工的汉族。在他们看来,嫁给汉族有以下优ﻪ点:第一,在2003年以前,嫁给汉族可以得到国籍,享受中国公民待遇;第二,汉族小伙不酗酒,不打老婆,勤俭持家;第三,嫁给汉族后就有可能进入内陆打ﻪ工或生活,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另外,有33%的达曼人认为可以和尼泊尔人通婚。

(二)达曼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100%的达曼人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并以此为自豪,这证明他们的国家认同是很高的。达曼人被国家识别为藏族,但在藏族人中,他们又是达曼人,仍然与藏族有所区别,笔者在调研中发现,77%的受访者承认自己是达曼人,民族认同程度是高的。

86%的受访者以自己是达曼人而感到自豪,12%的受访者以自己是藏族而感到自豪。以达曼人的身份自豪的人告诉笔者:“现在国家给我们建房子、发补助,比当地其他藏族人都好,故非常自豪。”

达曼人对个人、家庭、民族、国家在心目中的排序情况是:86%的达曼人把国家排在第一位,只有12%的人把家庭排在第一位,2%的人把个人排在第一ﻪ位,没有人把民族排在第一位,看来其没有“民族主义”;44%的达曼人把家庭放在第二位,42%的达曼人把民族放在第三位,77%的达曼人把个人放在第四ﻪ位。可以看出,达曼人心中对个人、家庭、民族、国家的排列顺序是:国家—家庭—民族—个人。这说明达曼人对国家认同的程度高,家庭排在民族之前,其社会整ﻪ合度较大。

(三)达曼人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信任程度

要考察达曼人、藏族和汉族之间是否相互信任,我们首先要看他们是否对对方存有偏见。因为民族偏见是影响民族沟通和理解的最大障碍,如果难以沟通和理解,就谈不上相互信任。

在受访的达曼人中,认为汉族都很聪明的有35%,大部分聪明的有33%,这两项共占68%。据笔者的访谈,多数人认为汉族地区比较发达,故汉族比达曼人和藏族人要聪明,认为达曼人比当地的藏族贫困,文盲多,故藏族比达曼人要聪明。

82%的达曼人认为汉族“都很讲卫生”或“大部分讲卫生”,74%的达曼人认为藏族“都很讲卫生”或“大部分讲卫生”,51%的达曼人认为达曼人“都很讲卫生”或“大部分讲卫生”。在达曼人看来,讲卫生程度的高低顺序为汉族、藏族、达曼人。

在对自身与藏族、汉族的关系程度认同上,58%的达曼人认为其和汉族关系很好,38%的达曼人认为其和汉族关系一般;47%的达曼人认为其和藏族关系很好,53%的达曼人认为和藏族关系一般。

(四)达曼人对生活和治安的满意度

对生活和治安的满意度,代表当地人对当前生活中的社会、国家、民族关系等的认可程度。

笔者考察了达曼人对改革开放以来,汉族、藏族、达曼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快慢程度的认识。在发展“很快”这一选项,选择汉族的达曼人占26%,选择藏族的占14%,选择达曼人的占21%。在当地达曼人看来,汉族在全国发展最快,达曼人发展比藏族快。

在问到对目前生活的满意程度时,42%的达曼人认为“很满意”,同样有42%的达曼人认为“满意”,11%的人选择“基本满意”,只有5%的人不太满意目前的生活。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达曼人是满意目前的生活的。

对所在地区社会治安状况的满意程度上,54%的达曼人选择“很满意”,42%的达曼人选择“满意”,选择“基本满意”和“不太满意”的达曼人都占ﻪ2%。这说明,有96%的达曼人对所在地区的治安状况感到满意。笔者深入调研得知,选择“不太满意”的2%的达曼人认为,这几年,达曼人中部分人由于酗酒ﻪ发生争执或打架,对当地治安造成了影响。

如果让达曼人重新选择居住地,89%的达曼人仍然选择他们当前居住的吉隆镇,只有7%的达曼人更愿意选择去拉萨定居,这部分人中的多数人主要是为了宗教的需要。另外,只有6%的人愿意选择到内陆居住,这部分人主要是年轻人。

对“少数分裂分子在藏族聚居区制造的动乱对大多数人都是有危害的,这种说法您同意吗?”这一问题的回答,100%的达曼人都同意这种说法,他们都希望国家统一、稳定和团结。

达曼人的现状

达曼人使用的语言是藏语,多数人能流利地说汉语,部分老人能说尼泊尔语。当前,由于内陆各省来此地务工的汉族较多,达曼人与外地务工汉族通婚的现象比较普遍。

达曼人信仰佛教,但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其风俗与当地藏族略有不同。2003年以前,他们每年要过藏历八月八日的达晒节,亲戚齐聚,举办一些传统宗教祭神活动。

打铁是达曼人的老本行,达曼人的打铁手艺远近闻名,几乎在每一户吉隆镇居民家中都可以看到达曼铁匠打造的生活用具,如锅碗瓢盆、斧头、弯刀等,以及当ﻪ地妇女衣服上的铜质佩饰。据当地人介绍,达曼人这门祖传的手艺不仅是他们谋生的手段,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远近村民对他们的尊重。

达曼人的铁匠铺就在达曼村的后面,其实就是一个面积约10多平方米的小木棚,有几根比拳头略粗一点的木头搭成架子,上盖一些木板,木板上压上石头便组ﻪ成了铁匠铺,虽然极其简陋,但却是达曼村最热闹的地方。这里从早到晚人来人往,随时有附近的村民拿着烂铜废铁过来找他们打造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具。在此时,ﻪ达曼人的价值会得到极大的体现,村民们不但要自带打铁的原料,还要带上青稞酒和各种食品饮料。谁需要打什么用具,首先就要让铁匠们吃饱喝足,烟和酒要保证ﻪ供应。用具打好之后,还要付给铁匠们相应的报酬。

在达曼人的手中,只需几块石头和简陋的工具,就能生产出精美的工具——打制一把镰刀需要4个小时,可卖130元;打制一把斧头需1天时间,可卖500ﻪ元;打制一副火炉盖子需1天时间,可卖80元;打制一把菜刀需两个小时,可卖25元;打制一个犁头需半个小时,可卖50元;打制一把锄头需两个小时,可卖ﻪ50元等。由于手艺水平不同,铁匠的收入也不同,有一年仅收入1000元左右的,也有年收入上万元的。

教育方面,达曼人中年龄在25岁以上的人一般都是文盲,包括村长在内的绝大多数达曼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好在如今达曼村的适龄儿童全部都能到学校ﻪ接受教育,并且享受与藏族学生同等的待遇。到2012年,吉隆镇小学共有学生336名,其中达曼人有13名。目前达曼人中已经有在东北等地读书的大专生,ﻪ这些都是达曼人的人才,更是达曼人未来建设和发展的希望。

几点建议

吉隆镇被识别为藏族的这部分“达曼人”,虽然在其名称上有一定的争议,但不能否认这部分“达曼人”在我国社会中的社会身份、地位、生活等的改善,至少改变了他们长达百年的户籍模糊和无国籍的状态,成为我国正式公民并被称为藏族,这一切都有利于当地民族的团结和地方的稳定。

达曼人当前的生产、生活都较以前有了质的飞越。在对达曼人民族关系及社会认同方面的调研中,通过达曼人对异民族整合程度、达曼人的民族认同及国家认ﻪ同、达曼人对其他民族之间的信任程度或偏见、达曼人对生活和治安的满意程度四个方面的统计可以看出:达曼人对藏族、汉族的整合程度高;达曼人的民族认同和ﻪ国家认同率高;除了传统的藏族和达曼人之间的地位差异观念残余外,当前达曼人对藏族、汉族的偏见是低的;达曼人对当前的生活和治安情况相当满意。这些结论ﻪ都体现在,这部分达曼人认同中华民族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非常愿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愿意和藏族、汉族通婚,与汉族通婚率高,反对西藏分裂等,这些ﻪ都为国家边疆稳定和谐、繁荣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针对以上调研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吉隆镇这部分人群被称为“达曼人”,虽然改变了传统的歧视称呼,提高了其社会地位,这符合我国的民族平等政策,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但从严格ﻪ意义上讲,他们又和尼泊尔的“达曼人”产生称呼上的重叠。随着社会的发展,边境口岸的开放,尼泊尔的达曼人与吉隆沟的达曼人相碰撞,二者难免产生认识上的ﻪ矛盾,怎样合理地解决这样的矛盾,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建议组织相关专家学者调研讨论,对其名称做一个科学合理的确定,要反对歧视性的传统称呼,又避ﻪ免草率的命名。

第二,藏族人和达曼人传统的社会认识和地位差异,导致达曼人与藏族之间的关系不平衡。建议在当地进一步加快现代化建设,普及教育,普及民族政策,推进民族团结教育,促进达曼人和藏族之间传统的社会等级地位认识的淡化乃至消除。

第三,在达曼人的村落里,大量的汉族农民工由于贫困,在家乡无力娶妻,来此娶妻,多为老夫少妻,且多不办理结婚证,婚后一旦发生纠纷,多对女方不利。ﻪ同时,年轻姑娘嫁给汉族,使得达曼人单身男性增多,而当地藏族与之通婚的壁垒还未完全打破,而达曼人之间又几乎都是亲戚,所以达曼人的通婚出现问题。怎样ﻪ让达曼人女性外嫁的同时,能使得达曼人适龄男性能娶到其他民族的妻子,这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关系到当地的稳定与和谐,更关系到达曼人自身的繁衍。因此,ﻪ笔者建议,可通过拓宽达曼人到内陆学习、务工的途径,增加其流动频率与范围,以此促进达曼人与其他民族、其他地区人群的交流交往交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