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潮人的妈祖信俗

 广东黄汉光 2018-08-03
潮人的妈祖信俗是潮人海洋文化的重要内容。据载,北宋建隆元年(960)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亥时,妈祖林默诞生於福建莆田湄洲岛上林村一个姓林的民家,出生后闷声不响,人们称她默娘。林默十六岁这年九月,一天,她的父兄驾舟渡海北上,海途遇风,父兄帆船在怒涛中颠簸,樯倾舵折,十分危急。正在家中织布的林默,突然伏在织布机上,闭睫神游。一会儿,她顿足号哭:“阿父无恙,阿兄没矣!”不久报至:父亲脱险返航,哥哥却被汹涌的浪涛吞没了。天刚放晴,林默陪着痛哭的母亲、嫂嫂和几个村民,驾舟驶向茫茫大海寻找哥哥的尸体去了。突然,船上的人发现不远的海面聚集着一群水族,还有牙齿锋利的鲨鱼,不由得害怕起来,有人甚至不敢上前,主张调转船头。林默坚定地说:“别怕,冲上去!”她奋力划桨,船直冲过去,鱼群惊散了。这时,林默发现哥哥的尸体浮在海面上,立即捞上船来,载回家乡安葬。湄洲岛村民看了,无不称赞林默是孝父敬兄的纯善良女。
   一天,林默预告海上将有台风,劝告渔民不要出海。可渔民不信,出海去了。果然,当渔民们到达深海时,台风袭来,波涛汹涌,天昏地暗,渔民迷失方向,渔船在大海里颠簸,辨不清回家的方向。这时,站在岸上的林默,听到海上隐隐约约的呼救声,毅然点燃自家草屋。火光让渔民们辨识了归途,把渔船引回岸来,死里逃生的渔民无不万分感激,岛上民众无不衷心崇敬她。
   “北宋初,北方流民涌入莆田湄洲沿岸,林默造木排渡难民往澎湖定居求食。”(台湾《林氏大宗谱》)林默好善乐施,济世救人,为民消灾解厄的事迹不胜枚举。
   在一个暴风雨天,林默出海救人。她奋不顾身向前抢救遇难船民,因风狂潮急,不幸被汹涌的海涛卷走罹难。林默的高尚品德感动了所有人,她突然遇难,人们悲痛难抑,大家不愿意说林默遇难而死,而说她“升天”去了。这天,正是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林默“飞升”之后,湄洲乡民纷纷建庙,把她作为神明奉祀,即妈祖。
   潮人对妈祖十分崇敬,在沿海各港口建妈祖庙、天后宫纪念。每年在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生日,都备好“三牲”、面条、粿品烧香祭拜;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妈祖忌日,家家户户都用米浆加些佐料炊(蒸)“水粿”祭拜纪念。水粿要一重(层)一重(层)炊,先炊熟一重,再炊第二重,这样连续炊九重水粿。潮人的这一习俗,正是对妈祖的崇敬与纪念。渔民、船民还在船中设置神龛,供奉妈祖,求祈妈祖保佑出海平安。
   农历七月十五是盂兰节,潮人俗称之为“七月半节”,是个为海难的“死鬼”超渡的日子。这天,潮汕渔民不出海捕鱼,而备好各种供品,到天后宫祭拜妈祖(有的地方还演戏酬神),到海边祭拜大海,祭拜海难者,为之超渡,祈求大海安澜,海利第一。至今,潮汕沿海的养殖户、渔民仍传承这一习俗。
   潮人还以妈祖命地名,表达对妈祖的敬仰。汕头港口有个岛屿,因岛上有三座妈祖行宫而得名“妈屿”,饶平三百门北岸,人称“妈宫”,就因为那里有座天后宫。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就有妈祖庙,潮人把妈祖信俗传播到世界各地。对妈祖仁慈善良、拯弱救难的高尚品德的景仰,是人们长久纪念她的根本原因。2009年9月,“妈祖信俗”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妈祖信俗已经成为本地潮人与海外潮人认同与联系的纽带之一。
   □林楚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