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让讨好型人格,毁了你的一生

 昵称SSJADMdJ 2018-08-03

01

民国女作家张爱玲曾在给胡兰成的一张照片背面写下一句话:“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这种在心爱的人面前变得卑微的心理,在大众层面来看,是讨好的一种形式。我们每个人都一样,期望获得别人好的回应或者关注,但是如果这种期望不能够得到回应,就会产生两种结果:

一种是不再搭理,各干各事,这类人在生活中怀揣着“关我屁事和关你屁事”,活得格外潇洒;另一种就是继续地努力讨好,也许会想出更多的花样来,以获得对方的回应,我们将之称为“讨好型人格”。

适度的讨好是生存的方式,过度的讨好糟践了自己的人生。

02

小时候我们犯了错,大人就会惩罚我们。大人用行动与语言告诉我们:小孩子只有乖乖听话,大人才会爱你,只有别犯错,大人才会喜欢你。

于是聪明的孩子学会了“讨好”:为了家长高兴,于是即使一万个不愿意,也在亲戚朋友面前进行才艺表演;为了获得老师的认可,即使天生活泼,也学会了压制性格,变成“乖学生”……

这种“讨好型人格”在孩提时代最容易疯长,原生家庭和启蒙教育导致的“讨好型人格”直接影响着人的一生,包括在两性关系中。

才女蒋方舟曾在《奇葩大会》中分享过亲身经历的“讨好型人格”例子:

在谈恋爱的时候,男朋友给她打电话,在通电话过程中责骂她,然后她一直道歉,即使道歉了两个小时对方仍然认为这个道歉很敷衍,在她挂了电话后,对方仍一直拨打她的电话,但她不敢生气,她害怕对方为此不高兴。

她说当自己再回想起这段经历,觉得很恐怖:因为在如此亲密的两性关系中,她都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不会跟对方争吵,害怕起冲突,害怕让别人觉得不高兴。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她终于学会了告别“讨好型人格”,她明白了,“真正能够欣赏到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故作讨喜的样子”。

大学时期一次下晚自习,和同宿舍闺蜜一起走在路上,听到校道另一边一个男生打了他女朋友一巴掌,那响声吓坏了我们俩。结果令人大跌眼镜了的是:他女朋友竟然还哭啼啼地追上去,挽着男朋友的胳膊说出“别生气了,生气不好,你手疼不疼之类的话。”

那一刻,恐怕全世界的数学家都算不出我和室友的心理阴影面积!

你打我了一巴掌,我还要关心你的手掌疼不疼?这种“讨好型人格”在两性关系中是不会长久的,也是非常可怕的。03

脆弱而又敏感的“讨好型人格”的人,在本质并不是对被讨好者有多深爱、多重视,而是想获得对方的爱、对方的关注,来满足自己内心的焦虑。

如果自己不去讨好,那么内心的焦虑就会无法释怀,比如情侣吵架后马上后悔道歉去讨好对方、同事之间为了对方开心而做一些远超自己分内的事情。

曾有一段对“讨好型人格”非常生动的描述:

我这种讨好型人格真的活得太累,自身敏感脆弱,却又无比地在意别人的感受。别说拒绝别人,就是提醒还钱都要“委婉”,生怕对方生出一丁点儿的“尴尬癌”。哪怕是生气大吵一架,事后又会想:刚才自己是不是说话太重了,其实没有必要发那么大的火,自己在心里早就已经体谅对方了。

要想活得不那么累,就别再处处“讨好”他人,学会拒绝,学会甩一句“关我屁事”或者“关你屁事”,人生会变得轻松很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