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味精之父吴蕴初

 铁血老枪 2018-08-03

  

吴蕴初被誉为中国味精之父,他发明的味精成功取代了日本味之素,成为千家万户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之后,他又把产品和原料相互依托,建立了系列工厂,并大获成功,对当时科技、教育落后的中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当年,邹韬奋在《生活周刊》上撰文称赞吴蕴初是“工业救国的典范”,“代表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中国的“味精”诞生于石库门亭子间

  吴蕴初,1891年出生在上海嘉定镇西大街一套三进院落的民国老宅中,祖上几代,均以教书为业,吴蕴初的父亲吴箫舫一直从私塾教到公学,后来才做了圣约翰大学的中文教师。1906年,吴蕴初考取了上海兵工学堂的化学专业,从此与化学结下不解之缘,并因此奠定了自己终生的事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外日用化工原料和日化产品源源不断地倾销到中国市场,其中来势汹汹的当推日本产的调味品美女牌味之素。当年,上海滩十里洋场南京路两侧和一些主要商业街及其车站、码头等地处处可见美女牌味之素的巨幅霓虹灯广告。这个现象极大地刺激了吴蕴初,他想如果中国人自己也能生产出类似的调味品,那么日本货就不会如此横行中国市场。年少气盛的吴蕴初当即决定研制出中国人自己的味之素,夺回被日本人占领的市场。

  说干就干。吴蕴初购买了一瓶味之素,对其化学成分结构进行详细分析。他查阅了大量有关的国外文献资料,发现味之素实际上就是化学物质谷氨酸钠,它是氨基酸的一种。搞清楚了味之素的奥秘后,吴蕴初便委托朋友从日本带来有关味之素生产的资料,但由于日本对味之素生产过程严密封锁,致使他一点产品资料也未搜集到。吴蕴初并不灰心,他在家人和好友的资助下,购置了大量的化学实验设备,在自己家里开始了研制。整个“实验室”,不过是他夫妻在上海租借的一间亭子间,环境小,条件差。而这时,吴蕴初还依旧担任着“新炽昌”的厂长,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试验。每当夜阑人静,他便在摆着酒精灯和各种瓶瓶罐罐的桌子上,聚精会神地进行化学实验,观察反应情况,做着记录和分析。夫妻俩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辛苦试验,终于结晶出了几十克堪与美女牌味之素媲美的调味品。

  如何为自己千辛万苦研制出来的试验成果找到出路?他决定走出去试试。那是1921年的春天,吴蕴初走进聚丰园饭店,要了几个菜和一碗汤。一边漫不经心地吃着,一边思考着如何宣传他那白色颗粒的神奇魔力。这时,他见到桌对面有位年轻人看着他。他随即端起那碗汤喝了一口,摇摇头,表示味道不好,之后掏出小瓶子,故意举得高高地慢慢往汤里撒一点白色粉末,之后,便又端起汤碗,贪婪地喝了起来,嘴上吧嗒有声,大有其味美不胜收之感。年轻人禁不住问他:“喂,侬汤里放进什么东西?喝得那么香?”“侬试试看。”吴蕴初说着拿起小瓶往那个人汤碗里倒了一点白色粉末。那位年轻人不知这粉末是什么,他气呼呼把汤碗往旁边一推,大声说:“谁让你往我汤里撒东西的?你赔我汤。”邻桌一位三十来岁,看上去像商人的宁波人好奇地走了过来,笑着问:“侬小瓶里是什么东西?”吴蕴初拿起小瓶,举到宁波人面前晃了晃,说:“这东西味道鲜美,我是好意请他品尝的。”宁波人接过小瓶,打开瓶盖闻了闻:“什么东西?哪儿来的?”吴蕴初说:“我自己制作的。”宁波人说:“让我尝尝。”言毕端起吴蕴初那碗汤喝了一口,认真地品着味道,“好,好!确实鲜美可口。”宁波人又要了一碗汤,吴蕴初也给他的汤碗里撒了一点。宁波人一边很有滋味地喝着,一边心想,这人是谁,竟能造出如味之素味道一样鲜美的东西?当他得知站在面前的这位就是吴蕴初时,便恍然大悟,说:“先生莫见怪,我有眼不识泰山。原来你就是炽昌新牛皮胶厂的吴厂长,久仰!久仰!这东西出自你手不奇怪,因为你是化学家嘛!”宁波人接着又说:“我是张崇薪酱园的推销员,叫王东园。”边说边掏出名片给吴蕴初,并请他第二天下午,在这里与自己的老板张逸云见面。

  佛手牌味精打败日本味之素

  第二天,吴蕴初如约而至。张逸云和吴蕴初一见如故,彼此颇有相见恨晚之感。谈起调味品的具体生产和销售时,两人都感到其发展前途无量。首先,日本的味之素是由鱼类、大豆及其他蛋白质中提取的,而吴蕴初的调味品则是从面筋中提取的,成本相对较低。其次,纺织业也需要面粉,但织布浆纱所需的是面粉中的淀粉部分,面筋则是纺织厂处理下的余品,而上海这个最早的通商大埠,纺织业不但兴办得早,而且厂家也越来越多,面筋收购起来极为低廉与方便,而且是就产就销,运费微乎其微,而味之素则须越国跨海,味精的成本优势十分明显。两人经过几次协商后,决定由吴蕴初具体负责生产技术、设备购置、工艺流程、产品原料采购等,而张逸云则负责前期资金筹集、寻找生产场地、产品销售等。张逸云共筹集资金5000元,在上海唐家湾福源里租下两开间石库门房子,雇用了8名工人,专门从事这种调味品制造。

  吴蕴初在生产出第一代国货调味品后,及时将此项调味品生产作为专利技术向北洋政府农商部呈请了发明奖励申请。1923年5月,吴蕴初的这一发明权获得北京农工商部专利申请批准。与此同时,这一产品也获得了市民的青睐,销售十分成功,并很快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同年冬天,吴蕴初决定将福源里的制造场所迁至当时菜市路(今顺昌路)三北烟草公司旧址,并组建一所大型调味品制造厂。那么这个调味品厂叫什么名字呢?吴蕴初为之绞尽脑汁。他想国人素以“精”字来命名上品,最美好的称精,最上乘的称精品。市场上的香精和糖精,用上一点就有浓郁的香味或甜味。我们的调味品也只需在做菜时放上一点点,就能令菜的味道鲜美,这不和香精、糖精具有类似的功效吗?干脆就叫味精吧!它的名称比日本产的味之素更加有内涵。而且,由植物蛋白制成的味精却有一种鱼肉的鲜味,它对于吃素食的佛教信徒来说,更是可以给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口福。佛教徒信仰“西天佛国”,他们心目中的珍奇美味唯天上才有,而天上庖厨不就是天厨吗?不妨用“天厨”作为厂名。厂名和产品的名称都有了,还得为他注册一个商标。吴蕴初想,天厨味精既然寓意其出自佛教菩萨之手,那么,用“佛手”作为商标名称岂不是顺理成章之事?他把自己一连串的想法和张逸云一说,张逸云当即拍手称好。1923年11月23日,农商部发布训令第1051号,批准设立由吴蕴初命名的“中国天厨味精制造无限公司”。吴蕴初出任总经理兼技师。1924年1月,吴蕴初将佛手牌味精商标向政府申请注册,于当年年底,被核准注册。吴蕴初还在产品包装上动脑筋,他专门请人设计了一些装味精的新颖别致富有特色的玻璃瓶,如一半蓝色一半黄色,头小肚大类似笑面罗汉模样的扁圆瓶,瓶口用白蜡封住,而且天热也不易融化。

  第一批佛手牌味精生产出来后,张逸云便将新产品佛手牌味精移到位于福建路452号历史悠久的张崇新酱园销售,在福建路临街的酱园大门上贴满了色彩斑斓、十分醒目的广告:“天厨味精,鲜美绝伦”;“质地净素,庖厨必备”;“天厨味精,完全国货”,加上王东园又是一位出色的公关人员,他每天驾着一辆小彩车,小车上插着五彩缤纷的小旗,旗光闪动间是一条醒目的广告:“天厨味精,胜过日本味之素”。车行时缓时停,广告声却一刻不断,后面还跟了几个敲锣打鼓吹喇叭的人,大助声威。王东园用他那甜而亮的宁波腔诱人地喊着:“天厨味精,天厨味精,佛家妙品,人间享用!”“国货味精,国货味精,完全国货,与洋货不同!”“超过味之素,价格更公平,不信您就尝,一尝保相中!”从此,每日价酱园前、小车旁观者如堵,议论纷纷:“这味精可是新货色,是不是能和味之素一样?”“尝尝,尝尝,反正用不了几个钱,好了就买么!”“总是国货嘛,就算差点,比吃洋人的肚里也舒服!”众人一尝,果如宣传的一般。物又美,价又廉,还是国货。吴蕴初又根据用户对新产品难免疑虑的心理,将工厂厂址,特别是采用的原料公之于众。与此同时,天厨还在上海主要路段,即张贴美女牌味之素广告的地方同时张贴“佛手味精,完全国货”、“走过路过莫错过,佛手味精上餐桌”等广告宣传口号。

  佛手味精一上市就受到消费者青睐,这个国产品牌不露声色地成功打败了当时已完全垄断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国际市场的日本味之素,迅速赢得了市场。这自然引起了美女牌味之素生产商铃木商社的不安,他们恶意借口佛手牌味精中的“味精”二字是从美女牌味之素广告语中使用的“调味精粉”中包含的“味精”二字中取来为由,通过日本驻华大使向北洋政府农商部商标局提出异议。另外,他们还要求商标局取消天厨味精制造厂的“佛手”商标及“味精”二字产品名称。

  面对日商铃木商社这种霸道行为,吴蕴初一面在上海各大报纸登报声明,对其进行有力的驳斥;一面到北京农商部、外交部、商标部说明产品名称来由以及使用情况等,要求政府部门应尊重事实,依法办事,妥善公正地处理。当时在任的农商部商标局领导正好是吴蕴初的同乡和校友,此人富有正义感,他原本就对铃木商社的胡搅蛮缠深为不满,于是就采取冷处理的方式,把这场纠纷暂且搁置下来。1925年5月,上海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全国民众再次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抵制日货、使用国货”的群众运动,农商部商标局通过一段时期的调查、研究,经过商标局的评定和农商部的评决,最终由农商部商标局驳回了铃木商社的无理要求。吴蕴初终于打赢了这场耗时一年多的官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