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取得大功的曾国藩,面对这支部队却无奈地说:没有能力打败他们

 wenxuefeng360 2018-08-03

太平天国自从金田起义后,如同飓风一般,席卷了江南的大部分省。它极大打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在前期,太平军如入无人之境,迅速在金陵扎下根来,并与清政府分庭抗礼。此时,如果不是湘军的崛起,清廷很可能会要被农名起义所吞噬,而如果不是曾国藩,太平天国很可能创造历史。

但是,威风八面的湘军在平定太平天国后即遭到了裁撤,而恰好此时,原本在背面主持剿捻的僧格林沁中了捻军的埋伏圈而战死。这一下,慈禧太后如丧考妣,赶紧请曾国藩出来主持剿捻,并让李鸿章代理曾国藩的两江总督职。

其实曾国藩本来不愿意再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但一向唯皇命是从的他,还是再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带领淮军前去剿捻。尽管曾国藩高度重视,最开始是采取了重点设防的方法来对待,企图“以有定兵,制无定之贼”。

曾国藩一方面采用坚壁清野的战术,他要求各重点地区要修筑高墙,深挖沟,凭借高墙来击败捻军。同时,将人口、牲畜、粮草等一切可供利用的物资都转移到高墙之内,不予资敌。

另一方面,曾国藩采取清乡查圩的策略。说白了就是让圩长区分良莠,制造良民册和莠民册,是良民的发放执照,是莠民的则要株连其家人,甚至要平人家的祖坟。(宜戮其家,屠其家,并及坟墓)

不难看出,曾国藩的两项措施之中,第一项坚壁清野还是用的打呆帐的老办法、老思想,坚壁清野古来有之,从来就不得人心。第二项措施则更有些丧心病狂,特别是挖坟掘墓,不光让老百姓痛斥,连当地的士绅也很有意见。

这是战略层面上,曾国藩就已经得罪了百姓、官绅,后来他见到重点设防的效果不佳,又采取了“河防”的办法。他提议设防运河、沙河与贾鲁河,利用它们为天然屏障,再增设木栅,这个方法,其实是将本来游离不定的捻军,人为的赶到一定的区域。通过压缩捻军的生存空间的方式,最终消灭捻军。

这个构思非常巧妙,将本来没有占领大城市的,没有据点更谈不上都城的捻军,逼迫到一定区域,让他们集中起来以此作为攻击点。不过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捻军又不是呆子,他们必然会在漫长的河防线上单点突破。

因此曾国藩的河防策略,是一个很绝妙的构想,也是历代兵法的一个创举。只不过作为实验品,它需要更多临战经验的指导,而曾国藩没有等到那一天就离职了。他的继任者李鸿章继续用这个方法,最终还是剿灭了捻军。

在战略上曾国藩没有看到成效,在战术上曾国藩也是吃尽了苦头。他平定太平天国,靠的是“扎硬寨,打硬仗”。这个方法对于没有多少战争天赋,也没有多少战术经验的湘军来说特别管用。只要扎实霸蛮,一样可以打胜仗。

曾国藩要求湘军扎营时,必须做好防守,前后挖沟筑墙,防止敌人偷袭,哪怕驻守一天也必须如此。不仅防守时如此,进攻的时候更要如此。湘军攻城主要是以围困为主,围得城中人困马乏,因此湘军攻打大城市一般都是要以年为时间计算单位。

但是面对捻军,这两招完全不管用。捻军一般不偷袭营寨,而且捻军没有固定的都城,根本没法围困。即使是在野外,捻军骑兵也没法围,因为清军的骑兵还不如捻军多,拿什么来围?

在攻打太平军得心应手的曾国藩,在捻军面前一筹莫展,朝廷责备,御史弹劾,自己也心力交瘁地认为:“吾有平贼之志,但无平贼之才。”最后他只好多次请求开缺,甚至提出辞去好不容易到手的侯爵。这当然是故作姿态,清廷只让他继续回去做两江总督,而让李鸿章来担任剿捻之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