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月廿三火神爷生,今天我们来说说澄海县令与火帝庙的不解之缘……

 风吟楼 2018-08-04

樟林“火帝庙”,位于樟林河美村地段中山路旁。据称,火帝庙建于樟林扩埠的次年,即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

樟林全图

关于建庙的因由,本地流传着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父老相传,清代中叶,樟林以通洋港口名噪沿海诸邑,商业发达,人口兴旺。然铺户常遭火患,商贾不胜其苦。有杨天德者知本县,视事樟林司,喻民所苦。杨通五行,精堪舆术,谓樟林常欲火者,莲花山其源也。山系炉灶,樟河沟乃其通天火管。必使之为阴沟,空其火南行出海。始无患。又踏勘相基,自为分金字向,教建火帝庙于河沟中游,祀赤帝以制回禄。后火灾果锐减,民德之。特制禄位牌一面,高二尺,宽数寸。绿底金字,文曰:“澄海县正堂天德杨公长生禄位”,并祀火帝庙,每值岁之二月中旬,随南极大帝出游,并设一厂以供游罢休息。

(注:现在的“中山路”,当时却是一条河沟,迄今当地人还称“中山路”两旁的铺户为“河沟墘”。那时村里,每年都经常无缘无故发生火灾,防不胜防,民不聊生。乾隆七年(公元1742),澄海县来了一位知县,名曰杨天德,熟通地理五行,十分关心百姓疾苦。经过实地考察。认为河沟地带形似“火管”,直通鼎脐山麓,经山上大风一刮,火灾便油然而生。遂在该地段中间建了一座庙宇,用来“镇火”。说来也奇,自建庙之后,火灾再也没有发生过,人民从此安居乐业。

杨天德大人长生禄位牌

(注:村民为纪念这位德高望重的父母官,把杨大人并祀火帝庙。每年农历二月十四,乡里便举行一次盛大的“游神”纪念活动,谚语“赢神正二月”由此而来。首先是游神前的“小老爹”洗路。游神顺序是是“正堂”、“肃静”“回避”虎头牌各二、九顶彩旗,游龙、虎狮、彩标、塗戏、柴脚、英歌舞,四乡六里齐集的锣鼓队……抬着神像,汇成一支庞大游行队伍。串八街。(即长发街、永兴街、古新街、洽兴街、顺兴街、仙桥街、仙园街、广盛街)、过六社(即:新陇、塘西、东社、西社、南社、北社),历代如此。相传,在樟林鼎盛时期,锣鼓队高达20多支队伍。在1994年重建樟林“火帝庙”,两边石柱刻着两对联对:“火神灵恩,寰宇万民歌大德;帝庙宏伟,香烟千祀耀南天”及“南国钟灵,大振雄威昭化日;极方声赫,帝座瑞彩焕光华”。)

根据《樟林游火帝歌》的说法,除了杨天德外,樟林司巡检和六社乡绅都参与了建庙的决定过程:

当时上轿游入城,直入武庙关爷厅,和尚闻知来迎接,接入县主到大厅。杨爷下礼拜神明,和尚擂鼓共敲钟。拜毕进入后堂来,和尚进茶不迟停。樟林司爷一闻知,慌张也到武庙来。六社乡绅也尽到,礼毕坐下言东西。

这样的说法不但赋予火帝崇拜以正统性的色彩。而且暗示着火帝庙的建立从一开始就得到地方上最有势力者的承认。关于杨天德的故事、在火帝庙中为杨天德建立长生禄位的安排、每年二月游火帝时为杨天德设立专“厂”拜祀和以全套知县执事抬着杨天德牌位为火帝神像开道的做法,为火帝的主神地位提供了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合理性。

那么,实际上真正有份建设和管理火帝庙,并可能大力渲染以上传说的是什么人呢?从火帝庙建于“八街”街口,传说中建庙的直接动因在于防止商铺火灾这两点已可推想,火帝庙最初可能是八街商人的庙宇。后来它成为樟林全乡的主神,成为社区中唯一可以游遍全乡的神明,除了地理格局变化等因素外,或者反映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商人在这个港口市镇上地位和影响力的提高。从每年二月火帝巡游的仪式中,可以明显看出商人的势力和影响。

(历史上)火帝巡游的活动从每年二月初一日开始,至二月十五游神正日结束,历时半个月。社区内部地域关系的方方面面,在一系列的仪式上得到充分展现。

二月初一至十四日的主要活动是以“八街”为中心的“坐厂”。长发、古新、广盛、仙桥、洽兴、顺兴、永兴、仙园每街各设一厂.分别摆放火帝、夫人、大太子、双太子及四部神将的神像,其中摆放火帝和杨天德牌位的一厂为“大厂”,余为“子厂”。“大厂”和“子厂”按顺序在各街轮流设立,各街区每隔8年就有一次设“大厂”的机会。火帝“坐厂”严格限制在“八街”的范围内轮流,说明它确实是“八街”的神明。除了帝君、夫人,刚好有6位太子与神将,正好一街一厂,也不能不是有意识的安排。

对于在商业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八街”来说,“坐厂”提供了充分展示其经济力量的机会。正月下旬起八个街区的上空已全部盖上蓝白相间的长大布幅,以遮阳光及防春雨,叫做“挽天”。“神厂”设在商铺里面,被选中的铺号要歇业半月。“大厂”一般要占两个铺面。“神厂”以榕树枝叶扎成彩门,门口挂上灯柜和各种灯饰,厂内布置典雅,摆放红木桌椅、醉翁椅、花几、名人字画、盆景等等,入夜还请有清音小锣鼓,奏乐配唱。各厂陈放的花灯大多是从潮州府城定购的。“坐厂”和巡游的费用完全由八街上的商号捐题,不需向一般的民户摊派。

火帝坐厂长达半个月,实际上是八街商人想多赚钱的一种安排。樟林的火帝巡游在周围地区遐迩闻名,澄海、海阳、饶平、南澳和福建的诏安各县的人,都有专门来樟林看游神和花灯的。这些人在樟林的亲戚朋友家中一住半月,每天上街观灯、看戏、听曲,无疑会使八街的商店多做生意。还有火帝忌水,而农历二月十五日粤东已届春雨时节,游神日遇到下雨就必须顺延,称为“挨日”。有时雨水不停,一拖就是十天半月,令家里住满亲戚朋友的人家叫苦不迭: 亲情(戚)来到一大堆,可比一群蛀米龟。城市之人爱脸面,宰鸡杀鸭掠池鱼。

传说中,有时为了招待久住不走外地客人,樟林人连耕牛都要卖掉。所以,当地人常常无可奈何地抱怨,“挨日”的惯例也是八街商人为了多做生意想出来的鬼主意。

古时,二月十五是游神“正日”。在各个街区“坐厂”的神明会集在一起,由杨天德的牌位和全套知县执事开路,在“乡绅耆老”的伴随下,巡游六社八街。巡游路线同样显示“重八街、轻六社”的原则,游神队伍至少经过八街的范围4次,走遍每一条街道。而在六社则只是从每社的中间一穿而过,主要是为了经过各社社庙的门前。(现在游神只是在二月十四日)

直至今日,整个社区的人仍然承认火帝庙是全樟林的主庙。

随着社区地域格局的变化和火帝庙主庙地位的确立,各社社庙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同样在火帝巡游的仪式中得以表达。

(营火神爷,塘西神前)

每年正月十二,塘西社国王出巡,是樟林各社神和其他神祗巡游的开始。二月十五火帝巡游“正日”,分别在八街坐厂的火帝、夫人、六位舍爷和杨天德牌位等。都要到塘西国王庙前集中,由此出发开始一天的巡游。塘西社的长老摆香案在此跪送“圣驾”,并准备一台潮剧或外江戏昼夜演出。(现在只做纸影戏恭迎圣驾)

(南社神前)

南社的山海雄镇庙是火帝唯一在“八街”外“坐厂”并供人祭拜的地方。南社提前在此搭建了高大的安放神轿的棚子(即“厂”),供游神队伍中午吃饭时安置神像。“神像”对面同样搭有戏棚,连演几天大戏。二月十四日中午吃饭时,这里热闹非凡,成为一个祭祀中心。作者多次在当地参加游神活动,也在多个不同场合下问有份抬神轿的人,为什么中午火帝要在南社宫前坐厂,得到的回答基本一样:南社宫国王很大,全乡有份,所以火帝要在这里停一停。不过,社区重新整合之后,火帝是唯一可以巡游六社八街的神明。虽然塘西和仙陇的居民后来也认为山海雄镇庙自己“有份”,也在自己的门槛上张贴“山海雄镇”的神符,但山海雄镇庙国王巡游的范围始终只限于南、北、东、西四社,而不进入塘西和仙陇二社的地界。

经过清代中叶开始社区的重新整合,樟林形成了以八街的火帝庙为主神,下有六社社庙,社庙之下再分24座土地庙(福德祠)的神庙系统。土地庙的祭祀范围叫“地头”,是次于社的地域信仰单位。每年正月二十九日是土地庙举行较大祭祀活动或土地爷巡游的日子。这样的格局一直维持到现在。    

火神爷显赫,惠泽万民!

明天(六月廿三)”火神爷生“,

让我们一起恭祝火神爷公圣诞无疆

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阖家幸福,生意兴隆,

财丁兴旺,万事如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