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习签到16:通论(十一)词类活用

 政二街 2018-08-04

“文学考研”微信公众号的第一轮《古代汉语》复习正式开始啦!第一轮复习主要以【通读和精读教材】为主,精读的速度不宜过快,不然会有遗漏。今年,大师兄将陪着大家一起读教材,把必须掌握的内容,一举拿下。

每个人的复习进度不一样,如果觉得自己惰性比较大,很难自主安排复习时间。那么,建议跟着大师兄一起复习。每天坚持打开“文学考研”微信公众号,学习大师兄推送的教材内容,然后签到

大师兄会按照教材顺序,每天在公众号推送【复习内容】,有书的,可以跟着一起划重点,没有书的,可以做一下笔记。希望参加2019文学考研的师弟师妹们一起坚持学习!每天学习完,都可以在下面留言【签到】发到朋友圈让更多人监督你学习!坚持才是胜利!加油!


通论(十一)——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概述

词类活用即词类的灵活运用,是词类在句子中的临时“职务”。词类灵活用法是跟词类的基本用法(下文我们简称为“本用”)相对而言的,词类的本用即词类在句子中的比较固定的“职务”。

与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的词类在句子中有着比较固定的职务的。如名词经常用做主语、宾语、定语;动词主要作谓语,带宾语时动词和后面宾语的关系主要是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名词、动词和形容虽然都可以作谓语,但名词是用在判断句中,动词是用在叙述句中,形容词是用在描写句中。总之,与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不同的词类是有着不同分工的,都有看各自的基本用法,有着比较固定的职务。

但是,语言的使用有时可以是破常规的,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有时在句子可以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这种情况,古今汉语都有,请看现代汉语的例句。

(1)我的模样很中国。   台湾艺人

(2)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牵手》歌词

(3)我看见他顺着电缆从河这边慢慢地小过去了。

例(1)的“中国”原来是名词,这里临时用为形容词,例(2)的“悲伤”“幸福”原来是形容词,这里带了宾语,临时用为动词,例(3)的“小”原来也是形容词,这里也临时用为动词(指“变小”)。

像上面这种在句子临时改变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的情况,古代汉语里更多。这种情况,我们把它称为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发生在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三类词上,活用情况又可以分为一般活用和特殊活用两种,特殊活用包括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另外,还有一种名词作状语有点接近词类活用的性质(现代汉语中除方位名词外,其他名词一般不能作状语),所以也把它附在这里一起讲(有人把这种情况叫做“副词作状语”)。这样,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主要情况如下:

名词作动词

动词作名词

一般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形容词作动词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动词使动

使动     形容词使动

特殊活用               名词使动

意动     形容词意动

名词意动

(附——名词、动词作状语)


下面我们逐一讲解。


一、词类的一般活用


词类的一般活用是跟词类的特殊活用相对而言的,前者只是临时改变了词性,后者是改变了基本语法功能,或者既改变了词性,也改变了基本语法功能。

词类的一般活用主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或动词。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这种情况在一般活用中最为常见,不但普通名词可以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可以活用为动词。例如:

(1)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

(2)虞不腊矣。《宫之奇谏假道》

(3)不介马而驰之。《齐晋鞌之战》

(4)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赵威后问齐使》

(5)天帝使我长百兽。《江乙对荆宣王》

(6)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7)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许行》

(8)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许行》

(9)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0)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史记·商君列传》

上述十例中,前八例为普通名词用作动词,后二例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例(1)“隧”译为“挖遂道”,例(2)“腊”译为“举行腊礼”,例(3)“介”译为“

给马披上铠甲”,例(4)“臣”译为“称臣”,例(5)“长”译为“做……首领”,例(6)“路”译为“在路上奔波”,例(7)“侯”译为“当诸侯”,例(8)“踵”译为“脚后跟一迈进”,例(9)“西”译为“向西进发”,例(10)“前”译为“往前挪动”。一般说来,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在翻译时往往依托原来的名词加以扩展。


(二)动词活用为名词


这种情况不是很常见,例如:

(1)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齐桓公伐楚》

(2)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宫之奇谏假道》

(3)问其名居,不告而退。《晋灵公不君》

(4)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

(5)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陈仲子》

例(1)的“履”指征伐的范围,例(2)的“戮”的对象,例(3)的“居”指住址,例(4)的“生”“死”指“生者”“死者”,例(5)的“闻”“见”提听觉、视觉。


(三)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例如: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2)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赵威后问齐使》

(3)愿无伐善,无施劳。《论语公冶长》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5)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论语子张》

(6)以小易大,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

(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齐桓晋文之事》

(8)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齐桓晋文之事》

例(1)的“远”指远方国家,例(2)的“困穷”指困穷之人,例(3)的“善”“劳”指善事和劳苦的事,例(4)的“故”“新”指旧知识新知识,例(5)的“贤”“善”指贤者、善者,例(6)的“小”“大”指羊和牛,例(7)的“老”“幼”指年老者和幼儿,例(8)的“肥甘”“轻暖”指肥甘的食物和轻暖的衣服。形容词用作名词,实际上是以定语代中心词,因为它表达起来比较简练,故最适用于成语之中。如从古书上凝固而成的“披坚执锐”、“温故知新”,新造的“忆苦思甜”、“挑肥拣瘦”等。


(四)形容活用为动词


这种情况不是很多,例如:

(1)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2)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史记屈原到列传》

(3)数月,汉兵至边,匈奴亦远塞,汉兵亦罢。《汉书匈奴传》

例(1)的“善”意为要好,例(2)的“短”意为说坏话,例(3)的“远”意为“远离”。(师古注——远,离也,音于万反。)由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比较少见,其含义又不是显性的,所以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二、特殊活用之一——使动用法


特殊活用是与一般活用相对而言的,特殊活用和一般活用都是我们杜撰出来的名称。特殊活用包括使动和意动两种情况,下面先讲使动。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在现代汉语里,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内容一般要用兼语的形式来表达。例如:

(1)狼的叫声使他十分惊慌。

(2)让它更丰满一些。

古代汉语里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内容也有用兼语形式来表达的,例如:

(3)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荀子天论》

(4)齐使田忌将而往。《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但是这种兼语式结构非常罕见,尤其是上古汉语更是如此,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内容在古汉语中一般是采用动宾结构的形式。例如:

(5)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上述例(3)“天不能贫”可以算作“天不能贫之”的省略,也是采用的动宾结构而非兼语结构的形式。

古汉语的动词、形容词和名词都可用作使动。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事物施行这个动作,换句话说,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来的,而是使宾语发出来的。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二者都能用于使动,而以不及物动词最为常见。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当它后面有名词或者代词,形成“不及物动词+名词(或代词)”的句式时,这个动词就用作使动,并与后面的名词或代词组成了特殊的动宾关系。例如:

(1)重为之礼而归之。《楚归晋知罃》

(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4)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例(1)“归之”意为“让他回去”,例(2)“进之”“退之”意为“促使他前进”“让他有所收敛”,例(3)“动心”意为“使心惊动”,例(4)“来之”意为“让他们来归顺”。

以上是带宾语的。有时候可以不带宾语,一般是由于上面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已经出现而省略。如:

(5)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而不能鸣也。苏轼《石钟山记》

(6)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例(5)的“鸣”是使之响,例(6)的“走”是让它逃跑。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本来就可以带宾语,带上宾语后既可能是一般的动宾结构,也可能是特殊的即表示使动意义的动宾结构。换句话说,同样的“及物动词+宾语”这个形容可以表示两种不同的意义。比如:

(1)浑邪王率众降汉。《汉书张骞传》

(2)贼以刃胁降张巡。

(3)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汉书张骞传》

(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5)周贫且微,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鲁仲连义不帝秦》

(6)武丁朝诸侯。《夫子当路于齐》

(7)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史记韩非列传》

(8)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论语阳货》

上述四组,前一个都是一般动宾,后一个为使动式动宾,二者主客完全颠倒,意义也大不一样。如第一组例(1)是浑邪王投降汉朝,例(2)不是贼投降张巡,而是贼迫使张巡投降。同样为动词谓语“降”,前一个是主语施行这个行作,而后一个是主语使宾语施行这个动作。其余类推。

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还可带双宾语,其中一个为人,一个为事物,形成“及物动词+人的宾语+事物的宾语”这种格式,其含义是使人的宾语怎么样。这种带双宾语的使动用法,在理解上会造成一定的困难,不过出现得并不多。例如:

(9)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

(10)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1)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赤壁之战》

例(9)的“生民心”意为使民生心,“民”为人的宾语;例(10)的“负秦曲”意为使秦负理亏的责任,“秦”为人的宾语;“失孤望”意为使孤(我)失望,“孤”为人的宾语。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形容词的使动也跟动词使动一样常见。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并不具有这个形容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换句话说,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不是描写主语的而是描写宾语的。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不带宾的句子是描写性的,属描写句,带上宾语之后形容词具有动词的性质,也变为叙述句了。例如:

(1)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冯谖客孟尝君》

(2)今媪尊长女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触龙说赵太后》

(3)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逸,且惧奔辟而忝两君。《齐晋鞌之战》

(4)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论语阳货》

(5)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弈秋》

前三例主语出现,后两例主语没有出现。例(1)的“虚”是描写宾语“上位”的,是主语“梁王”使上位“虚”,“虚”不是描写主语“梁王”的,试去掉宾语

“上位”,则在意义上大相径庭。其余类推。

有时候,形容词用作使动之后没有带宾语,这是由于隐含宾语所指代的事物上文已经出现。如:

(6)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韩非子说林下》

“可小”是使之小,“可大”是使之大,隐含宾语“鼻”上文已经出现。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相对于动词和形容词而言,名词用作使动不太常见。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使宾语与这个名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发生关系。前者如:

(1)魏王使客将军率垣衍令赵帝秦。《鲁仲连义不帝秦》

(2)且夫天知桀恶而帝之夏,又知纣恶而王之殷。《潜夫论·释难》

“帝秦”即“使秦为帝”,“帝之夏”(双宾语)即“使之为夏之帝”,“王之殷”(双宾语)即“使之成为殷王”。

后者如教材中的“肉骨”即使白骨生肉。


(四)使动用法的翻译


使动用法主要有两种翻译法:

1、译成兼语结构,及物动词和名词使动基本上都适合用这种结构。如“武丁朝诸侯”译为“武丁使诸侯来朝拜自己”,“食之”译作“给他吃”,“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王之”译为“让他当王”,“臣诸侯”译为“使诸侯成为臣属国”。

2、译成动补结构,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使动很多情况下都可以用这种结构来翻译。如“动心忍性”的“动心”可译为“触动心灵”,“重为之礼而归之”的“归之”可译为“送他回去”,“活之”可译为“救活他”,“轻之”可译为“减轻它”,“固国”可译为“巩固国家”。

应该提出来的是,尽管有些使动用法可用动补式词组来翻译,但并没有改变句子的使动意义。上古汉语中动补结构的词语很少,后来才逐渐推广开来。动补式对于使动式,是语言越来越明确清晰的表现,所以王力在其《汉语史稿》中说——“由致动(按即使动)发展为使成式(按即动补式)是汉语语法的一大进步,因为使动只能表示使事物得到某种结果,而不能表示用哪一种行为以达到此一结果。”他还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如“正之”可以是纠正它,也可以是改正它、扶正它等,“死之”可以是杀死他、药死他,也可以是吊死他。显然,后来产生的动补式比使动式进步。

由于使动用法是用动宾的形式表达兼语的内容,文字上比较简洁,所以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仍在使用,如“严格考风,严明纪律”,“明晰产权关系等”。


三、特殊活用之二——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活用,由意动用法形成的动宾关系也是一种特殊动宾关系,而与一般动宾关系不同。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成什么的意思。动词不能用作意动,但形容词和名词都可以用作意动。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意动在形式上是“主+形容+宾语”,其内容是以宾语为怎么样,更具体地说,是主语主观上认为这个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换句话说,形容词意动中的形容词不是描写主语的,而且描写宾语的。如:

(1)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齐晋鞌之战》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韩愈《师说》

(3)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臣闻帝王之兵,以全取胜,是以贵谋而贱战。《汉书赵充国传》

例(1)“不难以死免其君”是不以用死免其君为难,例(2)“不耻相师”是不以相师(互相学习)为耻。其余类推。

形容词意动也有不带宾语的,如《冯谖客孟尝君》“先生不羞,乃意欲为文收责于薛者乎”的“不羞”是不以之为羞。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

(3)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

(4)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赵威后问齐使》

(5)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烛之武退秦师》

例(1)的“鄙远”是把远方国家当成边邑,例(2)的“东封郑”是以郑国为东边的封疆(边境),例(3)的“客我”是把我当成宾客,例(4)的“子万民”是把老百姓当作自己的子女,例(5)的“先贱而后尊贵者”是把卑贱者放在前头,把高贵者放在后头。


(三)意动用法的翻译


意动用法主要有下面三处译法:

1、译为“认为(觉得)……(是)……”,形容词意动有一部分可采用些种译法。如“美我”是认为我漂亮,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鲁”“小天下”是觉得鲁国小,觉得泰山小。

2、译为“把……当作……”,名词意动基本上都可采用这种译法。上文所举五例中前四例均如此,详上。

3、译为一个双音节词或词组,有时是动补结构,有时可用状中结构,如“轻齐”译为“轻视齐国”(状中结构),“贵谋”译为看重谋略(动补结构)。

上述第三种译法尽管仍译为动宾式而不是兼语式,仍然是意动用法,即特殊动宾关系,而非一般动宾关系。

由于意动用法是用动宾形式表达兼语的内容文字上比较简洁,所以现代书面语尤其是诗词中仍在使用,如毛泽东《沁园春·雪》的“粪上当年万户侯”。


四、有关词类活用的几个问题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一种很重要的语言现象,是语法中句法的一个重点,深入了解这种现象,对阅读古书将有很大的帮助,不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下面从理论上探讨有关的几个问题。


(一)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上面我们讲过,词类活用就是词在句子中的灵活运用,其对立面是词的“本用“,即词在句中的基本用法,是词的比较固定的职务。词的基本用法有时只是一种词性,甚至只有一种意义,但有的却兼有多种词性,兼有多种词性的词我们称为兼类词。从词的起源和发展来看,一个词在刚产生时总是单义词,一般也只有一种词性,后来才发展到多义词和兼类词。既然兼类词是由单义发展而来的,那么后来才发展的意义和词性有时候就容易与词的活用纠缠,因为说到底,兼类词后来才产生的另一种词性推原起来一开始也应该是临时活用的,待到使用的人多了,约定俗成了,才比较固定地具有了另一种词性。如果一个词的几种词性在古文中都经常得到应用,出现频率不相上下,则大家会认这个词为兼类词。例如:

(1)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面”本义为脸,因为脸总是朝着某个方向的,所以有“面向”的意义,这个意义开始时可能是临时灵活运用的,但很早就得以社会上的公认。在上古汉语中,这两个意义两种词性都经常会用到,它无疑是一个多义词兼类词。但有些词的后来在句中出现的意义到底是临时活用还是比较固定的用法,就颇贯踌躇了。如“军”的名词义大家都公认,但对于“沛公军霸上”中“军”的动词义,就有不同看法。王力先生本教材第一版认为此“军”为活用,中学语文教材也认为活用,但有人经过对先秦古书量化统计,“军”的动词义出现的次数与名词义出现的次数不相上下,认为活用显然不符合事实。实际上,“军”的动词义一般古汉语字典词典上都收,应该是个多义词兼类词。

尽管如此,有些词用作另一种词性的确很少见,因此,词类活用这种现象应该得到承认。本教材中的“肘”“君”“衣冠”“脯”“式(轼)”“手”“东”“西”作动词用很少见,说它们是活用是不成问题的,只有“面”和“水”说是活用终觉牵强,似应为多义词,兼类词。

总之,活用和兼类从理论上好理解,实际辨认起来不容易,需要有一个量化统计的过程。像下面句中带点的词,古书中用作动词极为罕见,显然属于词类活用。

(3)同之木也,或梁于宫,或柱于桥。《论衡命义》

(2)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司马法治兵》

(1)爵人不以德,禄人不以功。《中论爵禄》

一般说来,词典上已经确定为一个义项的,就不宜当作活用。


(二)一般动宾关系与特殊动宾关系的区别


名词使动、名词意动,实际上也是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使动、形容词意动实际上也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但名词的使动、意动和名词用如一般动词完全不同,形容词使动意动和形容词用如一般动词完全不同,一般动词的动宾关系也和使动动词的动宾关系完全不同。为了区别二者的不同,我们在上面的讲述中把前者称为一般的活用,而把后者称为特殊活用。

一般活用和特殊活用的不同在动宾关系上表现得最明显,试比例下面的几组句子:

第一组

(1)冯谖客孟尝君。《冯谖客孟尝君》

(2)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

第二组

(1)今无故而反臣之,欲屈万乘之尊下穹庐之拜。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2)单于用赵信计,遗使好辞请和亲。天子下其议,或言和亲,或言遂臣之。丞相长史任敞曰:“匈奴新困,宜使为外臣,朝请于边。”《汉书·匈奴传上》

第三组

(1)数月,汉兵到边,匈奴亦远塞,汉书亦罢。《汉书·匈奴传上》

(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

上述三组句子,每组的前一句为一般活用,后一句为特殊活用,前一句所组成的动宾关系为一般动宾关系,后一句为特殊动宾关系。其中第一组后一句为名词意动,第二组的后一句名词使动,第三组的后一句为形容词使动。每组的前一句即一般动宾关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活用为动词后,都是主语施行活用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如第一组例(1)是主语冯谖做客,第二组例(1)是没有出现的主语“大宋”对契丹称臣,第三组例(1)是主语“匈奴”远离(边塞)。而第二句即后一句不同。后一句都不是主语施行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这个动词。如第一组是宾语“我”做客,即孟尝君把我当成客人;第二组是宾语“之”(指匈奴)称臣,是汉朝使匈奴称臣;第三组是宾语“庖厨”远离君子,君子使庖厨离君子。

总之,一般动宾关系活用后的动作是主语发出来的,而特殊动宾关系(包括使动和意动)活用后所表示的动作是宾语发出来的,具体地说,是主语使宾语发出来的。这种区别,在原来就是动词的动宾关系里表现得最为清楚。例如:

(1)齐胜楚。一般动宾关系

(2)齐败楚。特殊动宾关系(使动)

例(1)是一般动宾关系,“胜”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发来的,故去掉宾语后基本意思未变。例(2)为特殊动宾关系,“败”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来,而是宾语发出来,所以去掉宾语后意思就大变了。


(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都属于特殊活用,正如上面所说,它们都有相同的地方,即用作使动或意动的那个词不是陈述主语的,而是陈述宾语的。但二者是有区别的,它们的区别在于语法意义不同——使动是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意动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一般是主观上的看法或意念。上面说过,动词没有意动用法,因而可供比较的是形容词和名词。试着下面几组句子。

第一组

(1)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孟子梁惠王下》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第二组

(1)其达士,絜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国语越语》

(2)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居。《老子》

第一组例(1)“小之”是使木料变小,是客观的结果,例(2)“小天下”是孔子登泰山后的主观感受,是觉得泰山小了。前者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后者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第二组都有“美其服”,但例(1)是达士“美其服”,“美其服”乃使自己的服饰美,是客观的结果,而例(2)是老子想恢复到原始社会中去,那时的着装是简陋的,但仍以简陋为满足,故例(2)的“美其服”是认为自己的服饰美,乃主观上的感受。前者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后者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总之,使动意动所用的语言形式是相同的,要分辨它们,别无它法,只有根据上下文的文意并按使动意动的含义来区分。

最后需要提出来的是,使动用法有时也可译为“以……为……”,与意动用法相同。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王之”,可以译为“以之为王”,但这是客观的结果,不是主观的感受,因此应是名词的使动用法而不是意动用法,中学教材中把它归入意动用法,这是没有经过仔细导查的结果。其实,“以之为王”只是书面语的译法,口语中应译为“让他当王”。


(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识别


这里讲的活用,包括一般活用和特殊活用(使动、意动)。汉语中的词与英语不同,缺少形态变化,词性改变后词形并没有变,因此,不能像英语那样可以根据词形变化来判定。但汉语的改变词性有时可以根据词与词之间的组合关系来分辨,因为活用之后,往往具有语法上的某种标志。就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来说,其主要标志有如下几点:

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往往具有语法上的某种标志。例如: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陈述关系或补充关系。

(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蠢》

(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3)沛公欲王关中。《史记·项羽本纪》

例(1)的“王天下”不是“王和天下”,也不是“王的天下”,而是“统治天下(即当了天下的王),二者是支配关系;例(2)的“陈胜王”是“陈胜为王”,二者是陈述关系;例(3)的“王关中”是“称王于关中”(即在关中称王),二者是动补关系。

2、形容词用在名词前面,如果不是修饰关系,那么应该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

(1)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候张良。《史记·项羽本纪》

(2)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顷襄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例(1)的“善留侯张良”,不是“友好的(或善良的)留侯张良”,而是“与留侯张良要好”;例(5)的“短屈原”不是“短小的屈原”,而是“说屈原的短处”(即说坏话)。

3、名词、形容词放在助动词、副词或辅助词代词“所”后面,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后面这几类词一般是修饰动词的)。如: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2)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线则不衣。《国语·越王勾践栖会稽》

(3)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论贵粟疏》

例(1)的名词“水”放在助动词“能”后面,例(2)的名词“衣”放在否定副词“不”后面,例(3)的形容词“贵”、“卑”、“尊”分别放在辅助代词“所”后面,因此这些词都活为动词。

4、名词、形容放在代词“之”、“我”等前面时,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古汉语中的代词是不受名词或形容修饰的)。

(1)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左传·晋公子重耳出亡》

(2)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3)雨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

例(1)的名词“妻”、例(2)的形容词“安”放在代词“之”前面,例(3)的名词“吴王”放在代词“我”前面,都活为动词。这种活用常常是使动用法(如例(2))或意动用法(如例(3))。

5、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补语一般置于动词谓语之后)。如:

(1)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史记·商君列传》

(2)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例(1)的方位名词“前”之后有介词结构“于席”,用作动词;例(2)的名词“风”之后有介词结构“乎舞雩”,作用动词,是“吹风、乘凉”的意思。

6、名词用连词“而”连结时,活用为动词。

(1)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2)饮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论语》

例(1)的“衣冠”后面、例(2)的“枕”前面分别有连词“而”,因此,都活用为动词。这是由于“而”一般连结动词、形容或动词性、形容词性词组,但不用来连结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以上诸项还不能概括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所有情况,只是择其要者而言之。同时,上述标志还经常是综合出现的,如例(2)的“枕”,前面既有连词“而”,后面又有代词“之”,可见兼具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两个条件。


(五)词类活用及变读


一个词由甲类词用为乙类词或者词性虽然改变但语法功能发生变化了,有时会引起读音的变化。

词性变化引起读音的变化。

(1)单纯词性变化

a、数月,汉兵至边,匈奴亦远塞,汉边亦罢。师古注——“远,离也,音于万反。”《汉书匈奴传上》

b、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程注——“劳来皆去声。”《孟子滕文公上》

c、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朱集注——“衣,去声”。(同上)

(2)词性变化,语法功能也发生变化。

a、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史记淮阴侯列传》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例a后“衣”名词用作动词,而且为使动用法,例b同。

(3)词性没有改变,只是语法功能起了变化。

a、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论语阳货》

b、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庄辛说楚襄王》

c、晋侯饮赵盾洒,《晋灵公不君》

上面带点的原来都是动词活用之后仍为动词,只是由一般动词用作使动意义,读音也变了,例(1)“见”读为xiàn,例二“从”读为zòng,例(3)“饮”读为yìn。

以上都是词类活用后引起读音变化的,实际上词类活用引起读音变化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大半数并没有引起读音的变化,而且有些变化只存在古书中,并未进入现代汉语中,上述例子大多数都没有进入现代汉语中。

我们还应该注意,词是音义气结合体,一个词活用之后读者仍未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词类活用,如果活用后读音也发生了变化,就已经变成另一个词了(如“衣”“食”“饮”的动词义读为yì、sì、yìn),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就不属于词类活用的范畴了。但它们是由活用引起音读的变化,这是毫无疑义的。


五、名词用作状语


名词直接用在动的前面,对动词起修饰限制作用叫做名词用作状语。古汉语中,一般是副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就是名词用如副词,所以有的语法出把它叫做名词用如副词,我们按一般说法称为名词作状语。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普通名词作状语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比喻,含有“像……似的(一样)”的意思。

(1)豕人立而啼。《左传》

(2)孤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3)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4)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成语中的“冰消互解”“风流云散”“风起云涌”“蚕食鲸吞”等都是古代汉语留下的例子。

2、表示待人态度,含有“像对待……那样”的意思,或者译为“把宾语当作……”。例如:

(1)彼秦者,……虏使其民。《鲁仲连义不帝秦》

(2)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

(3)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鸿门宴》

3、表示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含有“用……”或“按……”“根据……”的意思。例如:

(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野之驴》

(3)失期,先法皆斩。《陈涉世家》

现代成语中的“拳打脚踢”、“刀耕火种”、“车载斗量”“耳闻目睹”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

4、表示行为动作的时间或处所,含有“在 ……”的意思。如:

(1)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水经注》

(2)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冯谖客孟尝君》

(3)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现代汉语中的“夏收、秋收、春播、夜读”都是这种用法,成语中有“风餐露宿”、“左顾右盼”、“上窜下跳”、“旁敲侧击”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


(二)“岁”“月”“日”用作状语


1、表示行为的频繁、经常性和连续性,含有“每年(岁)”、“每月(月)”、“每日(日)”的意思。如:

(1)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斩也。《庖丁解牛》

(2)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攘鸡》

现代成语有“日积月累”、“日新月异”等。

2、“日”表示行为的或状态的逐渐发展,含有“一天天地”的意思。如:

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孔雀东南飞》

3、“日”用于句首主语前面,表示对往事的追说,含有“往日”“当初”的意思。如:

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住其事,而赐之州田。《左传昭公七年》


(三)名词状语和主语的辨识


名词作状语和主语都用在谓语前面,如果分辨不清,就会引起误解,如“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正确的译法是——有一只狼挡住去路,象人似地站着啼叫。如果把“人”当作主语,就会译成——“有一只狼挡住去路,一个人站在那啼哭。”这就错了。

那么,该如何辨别?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以考虑:

1、根据上下文意义来辨别。

一个名词,如果是谓语的陈述者,那么名词应该是主语;如果不是陈述者,而是表示所为的情状、方式、时间、处所等,而且状语的名词往往可以用“象……一样”、“用……”、“在……”、“按……”等来翻译,那么它应是状语,做主语的名词不能用这类结构来翻译的。

2、从名词和谓语的位置距离来辨别

如果谓语前有两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靠近谓语的名词作状语。如:

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

句中“老人”和“儿”两个名词,“儿”靠近谓语,是名词作状语。


六、动词作状语


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在动词谓语前面对动词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状态,时间等叫做动词作状语。古汉语中一般是副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就是动词用如副词,所以有的语法出把它移为动词用如副词,我们按一般用法仍移为动词作状语。如:

广……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