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间难有格列卫:哪有什么药神,不过是科学家们的默默坚持 | Dr.Why

 微笑如酒 2018-08-04

如果最近没见过格列卫这个词,说明您可能过的是一种隐士生活……不过要说谁是药神,Dr.Why还是觉得,这美称送给发明药物的科学家们才合适,不然就没有这么多的故事了。

 

不过,药神毕竟是人不是神,格列卫这颗“魔弹”现身江湖前,经历过怎样的故事呢?

 

“你没有未来了!”

 

许多赞颂性质的文章里会这么说:为了继续对白血病治疗的探索,格列卫开发的关键人物Brian Druker博士,坚决地在1993年离开了久负盛名的哈佛大学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可是有选择的话,谁愿意离开这种研究圣地呢?

 

至少Druker自己知道,当时的状况可一点儿都不乐观。

 

胜利者可以书写历史,所以Brian Druker教授自然有权利口述历史了

 

“我一直在研究如何抑制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的BCR-ABL激酶,感觉就要大功告成了。但一切突然就崩了,先是我的婚姻走到了头。我那时候太专注于研究工作,所以没能尽一个好丈夫的职责,妻子和我分居了。”

 

“虽说如此,我还是拿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去找我们的肿瘤学主任,希望这些成绩能让我晋升到副教授,但他看了看我的简历,却扔下了这么一句话:‘你这些研究走不通的,我们更希望在其他人身上投入研究经费’。”

 

“这就等于是告诉我,我在丹娜-法伯九年的旅程没有未来了,我必须问自己:我还相信自己吗?同时代的很多科学家都认为,把治好一种癌症的愿望寄托在抑制一种酶上,是不可能实现的。”[1]

 

连Druker的第二位妻子Alexandra,当时作为记者采访他时都不相信他的话,说他是个好人,但研究的成果嘛,emmm……格列卫上市的第二年,俩人就结婚了,愿赌服输?

 

想打消Druker从学医伊始,就对白血病和药物治疗固执的追求[2],可没那么容易。而且比起其他癌症,科学界对CML的认识已经相当深入,尤其是几乎所有患者都存在的,著名的“费城染色体”上的BCR-ABL融合基因,被视为靶向治疗最可能从理论变成现实的突破口

 

要是潇洒点的话,Druker就应该在被扫地出门时,扔下一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不过他那会要忙着横跨整个美国……在西海岸的波特兰,俄勒冈科学与健康大学(OHSU)给了Druker建立实验室,继续研究的机会。

 

用一句很俗的话说,命运的齿轮,从此刻开始转动了。

 

扬帆,不等于起航

 

治疗白血病的专家,也不一定要自己去开发药物。在OHSU落脚之后,Druker博士联系了自己的一位老朋友,在Ciba-Geigy公司任职的Nick Lydon,希望他能提供几种BCR-ABL激酶的抑制剂用来实验。

 

顺便一说,Ciba-Geigy在几年后合并组成的那家公司,叫诺华。

 

1993年秋天,Nick Lydon从瑞士寄来了两种研究其他药物时的副产物,它们虽然不能满足开发时的抗炎要求,但却有着抑制某些酪氨酸激酶,成为抗癌药的潜力,Lydon就把它们交给了Druker,其中一种已经有了名字——STI-571。

 

无心插柳柳成荫,东方不亮西方亮

 

老话说,不蒸馒头争口气。也许是为了打脸那些曾经看不起他的人,收到药物的Druker开始了疯狂的埋头苦干,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时候一周在实验室里泡六七十个小时,生活基本就是“吃、睡、实验”。

 

爱拼才会赢嘛。1996年,Druker和Lydon联手在《自然·医学》上发表了论文:使用STI-571治疗后,CML细胞被杀灭了92-98%,而同时存在的正常细胞丝毫无损[3]!这在当时,可以说是科学家们难以想象的奇迹。

 

靶向药物问世前,对抗癌症的主要药物是形形色色的化疗药,它们基本都是冲着癌细胞高速的分裂增殖去的,但这样就肯定会误伤同样需要分裂的正常细胞,带来各种各样的副作用。

 

掉头发应该算是最容易体现的化疗副作用了……电视剧总看过吧?

 

而STI-571这种只杀敌不自损的效果,可以说是彻底改变了认知,所以Druker和Lydon回忆说,好多同行都对他们的论文抱着极大的怀疑,觉得数据有假,要么就断言这种成果肯定转化不到临床……

 

但是,跟险些被砍掉研发计划的惊险比起来,质疑都算温和的了。

 

Ciba-Geigy公司被合并后不久,Lydon就离开了新成立的诺华,STI-571瞬间成了没人疼的孩子[4]。在诺华看来,全球一年才有多少CML患者?继续开发也没赚头啊!本来打算立马开始人体试验的Druker仿佛被劈头浇了一盆冷水。

 

老老实实做动物实验吧。但神药的问世,似乎不来一场过五关斩六将都不行。

 

药物研发,一般要经过细胞实验-动物实验-人体试验的三步走,但在动物实验阶段,高剂量的STI-571体现了明显的肝和膀胱毒性,于是诺华的不少高管反对把药物推向临床试验阶段,甚至建议彻底放弃研发。

 

感谢动物实验里的狗狗们~

 

区区毒性就要拦住白血病治疗的新药?Druker当然不干了。副作用那么大的化疗药物用了这么多年,也没见几个人反对啊?!再说了,在应对肝和膀胱毒性这些问题上,医生们早就有了丰富的经验,知道该怎么对症处理。

 

看到说服不了合作伙伴,Druker只能不太厚道地“背地里下手”,他绕开诺华径直找到FDA的专家团队,提交了动物实验的数据,FDA的答复是:你们这么多的数据还担心进不了临床试验?批准[5]!

 

听说世界著名情报机构的总部都很低调,FDA也有点儿这意思~


壮士此去能复返

 

记得当年的毕业晚宴上,大家一边向已经成了的情侣们开玩笑地高呼“早生贵子”、“三年抱俩”、“两年生仨”之类的目标,一边非常“认真”地提醒:孩子不准学医,学医打断腿,校友众筹!

 

不知道美国医生,有没有这种自我吐槽的精神……但在格列卫风起云涌的传记里,就有这么一位主角,是个一度不想学医的医生后人。

 

获得FDA批准试验时,时间已经是1998年的秋天。组织药物临床试验,单靠Druker和Lydon还力有未逮,所以他们又找到了两位肿瘤专家帮忙,其中之一,就是当时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工作的Charles Sawyers。

 

三位大神共同分享了2009年的拉斯克奖,左一是世代学医的Sawyers,右一就是幕后英雄Lydon

 

Sawyers一家都是宦门,啊不,白衣天使。爷爷是医生,爸妈是医生,一堆叔婶是医生,但Sawyers的本科专业,竟然是名校普林斯顿的历史系……感觉都能脑补出一个叛逆少年不听家人安排的剧本

 

不过命中注定要在治病救人上做出些事业,想逃也逃不掉。考进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第一年,Sawyers就被当时方兴未艾的靶向治疗概念彻底迷住了,一种基因突变,就能决定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太神奇了吧!

 

认准了BCR-ABL这个CML的阿喀琉斯之踵,Sawyers一研究就是十多年,也和Druker有过合作,所以当STI-571的体外实验效果喜人,又得到FDA批准开展试验时,他和Druker一拍即合:招募患者,干[6]!

 

简单地说,格列卫的作用机制就是取代ATP,从而直接掐断白血病细胞的增殖恶变

 

以每月每家医院招募一名患者的速度,试验缓缓启动了。就像大战前夜的士兵一样,艰难推进试验的Druker、Sawyers和Lydon,以及患者们都还不知道,他们将在医学史上留下怎样的一笔。


不少患者回忆,他们在参加试验时都做好了最坏的准备,要么去作“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旅行”,要么和家人团聚告别[7]。参加这个试验,就能治愈来势汹汹的白血病?就算穿越回去这么告诉他们,也没人会信吧。

 

那时的CML治疗仍然以干扰素为主,耐药和复发司空见惯,多数患者的生存期也就是3年左右,想最后一搏,都没有其他药可用,索性死马当活马医吧。Druker博士觉得,“参加试验的人们,很大程度上是抱着为后来者探路的心态。

 

用赢了血赚,输了不亏形容临床试验可能不太合适,但许多患者也确实没有更好的选择

 

掌声雷鸣,青史留名

 

探路的星星之火,很快就成了燎原烈焰。

 

参加I期试验的31名患者,有30名在一个月内白细胞就回落到了正常水平,剩下的那一位在停用了干扰治疗的药物后,症状也很快好转,意味着100%的治疗起效率。而抗癌药物的临床试验中,起效率在10-20%徘徊才是常态……

 

这个天大的好消息让患者奔走相告,但得到喜讯的许多患者却发现,试验招募停止了,因为没有药了。时任诺华CEO的Daniel Vasella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道,当时诺华并没有把格列卫的开发优先对待

 

“首先是格列卫并不好生产,还有就是患者人数实在不多。此外,要证明这种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如果1000名患者中出现一例严重的不良事件,一切就到头了。”

 

制药公司不是慈善机构,面对药物研发残酷的倒金字塔式淘汰,也需要权衡利弊

 

面对不断找上门来,带着热切期望的患者,Druker一时也无计可施,但他给患者支了一招:请愿!如果能向诺华直接表明患者们的迫切态度,出于责任感,公司应该就会行动起来,生产更多的药物。

 

一位病到几乎走不动路的女患者,通过互联网发起了请愿声明,很快就有众多的CML患者加入了进来,这些声音被汇总成一封信寄给诺华。“这封信的作用,绝对不能被忽视。”Druker回忆道。诺华终于开始全力协助试验进行。

 

而剩下的,就是历史了。

 

1999年12月3日,美国新奥尔良,第41届美国血液病学会年会。

 

STI-571一期临床试验结果的报告现场,不只是座无虚席,连站都无处容身。但整个现场却出奇的安静,也许连一根针落地都能听见。


在Druker完成报告后,雷鸣般的掌声响起。


愣着干什么?鼓掌啊!


2001年4月5日,STI-571的II期试验结果登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8],一个月后,更名为格列卫的它,在被FDA正式批准的同一天,占领了《时代周刊》的封面,仅仅用时两个半月的审批,速度前无古人,恐怕也将是后无来者了。

 

98%的患者用药后实现完全缓解,89%的5年生存率,迟疑的理由?不存在的。

 

时代周刊的封面,被药物占领可真的相当少见

 

虽然不久之后,接受格列卫治疗的一小部分患者也出现了耐药性,但Sawyers带领的团队很快破解了这个难题[9],达沙替尼在2006年的获批,真正让CML“从死刑变成了有期徒刑”,也给那些急着发了“昙花一现”之类稿子的媒体,狠狠来了一巴掌。

 

所以有人说,癌症治疗可以分为两个时代:前格列卫时代,和后格列卫时代。至少那位已经结婚生子,投身白血病研究的请愿女患者是这么认为的。附议。

Dr.Why还想说

其实对于格列卫的高昂价格,没有从它身上赚取过一分钱的Druker早就有过批评,他认为诺华即使把价格降到现在的15%左右,仍然获利丰厚,而一种药物的研发,重要的是让病人用得起而非疯狂牟利。

 

《我不是药神》提出的难题,将来也许会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尤其是Opdivo和Keytruda两大价格高昂的抗癌利器走进中国之后。面对这个错综复杂的难题,给出解法的,应该不会是科学家们吧……


郑重声明,本文广告费为0……看在Dr.Why被热到融化还要努力写稿的份上,买点书或者打点赏吧~

医者神探 世上只有一个格列卫,别的靶向药拍马也赶不上它,但有总比没有好。 小程序

参考资料:

1.https://www./science-nature/a-triumph-in-the-war-against-cancer-1784705/

2.http:///interviews/health/dr-brian-druker-m-d/

3.Druker B J, Tamura S, Buchdunger E, et al. Effects of a selective inhibitor of the Abl tyrosine kinase on the growth of Bcr–Abl positive cells[J]. Nature Medicine, 1996, 2(5): 561.

4.Grindlinger B. Trio receives Lasker Foundation Clinical Award for breakthroughs in leukemia treatment[J].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09, 119(10): 2863-2865.

5.https://www./publications/oncology-live/2014/march-2014/hitting-the-target-how-drukers-persistence-helped-launch-a-new-mode-of-attack

6.Nair P. Profile of Charles L. Sawyer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1, 108(25): 10033-10035.

7.https://www./2017/04/25/oncology-cancer-precision-medicine-gleevec/

8.Druker B J, Talpaz M, Resta D J,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 specific inhibitor of the BCR-ABL tyrosine kinase in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1, 344(14): 1031-1037.

9.Shah N P, Tran C, Lee F Y, et al. Overriding imatinib resistance with a novel ABL kinase inhibitor[J]. Science, 2004, 305(5682): 399-401.

和Dr.Why一起,发现医学之美

本文作者 | 谭老师

就算抗击癌症是一条西西弗斯之路,我们也要走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