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第二章方剂与治法/常用治法/和法
下面一个法,和法。
和法在中医里面是相对来说比较特殊的一个法,简单讲它是一个复合治法。 如果真正讨论起来是直到现在都属于学术界经常讨论的问题,特别是八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以前,这是个讨论的很多的问题,象我们现代、近代很多临床大家,秦伯未先生、岳美中先生,蒲辅周先生,都发表了很多对和法的看法。
和法,和这个字,在汉代和汉代以前它是一个哲学名词,过去那个时代的人不把它当作连词,我们现在说我和你,你和他,它是个连词了。过去不是这样用的,你往前翻翻明清时代文字里头,都没有我和你,你和他,它是现代的,过去是个哲学名词。 比如说,我们《内经》上,用和这个字用的很多,从治法的最高境界是和,所以《内经》说“和为圣度”,和本身在古代哲学里边,用的是协调平衡或者双向调节的这种含义。 协调平衡都有双向才谈得上协调嘛,两个人协调不协调,两个方面平衡不平衡,所以《内经》里谈到“和为圣度”,就是说用治法最高境界是和,就是协调平衡。 所以,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个思想也是一种和的思想,所以过去的和,这里讲的是广义的和。我们到现代中医的和法,和古代所谈的和的概念有联系,都有协调平和的意思,但是,是广义、狭义有区别。
老子《道德经》里面谈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段话描述了什么呢? 描述了天地之间万物之间的产生,实际上中医学整个生的概念,就是根据这段话来的。
* “道生一”,自然界的物质本源和总规律。 * “一生二”,整个物质共同属性是运动。运动中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只有两种基本态势,就产生了阴阳的概念。 * “二生三”,阴阳的相互作用,那到我们医学上,阳气蒸发阴液,比如肾阳蒸发肾阴,产生肾气,二生三,三是种阴阳平衡状态。
阴阳平衡状态是产生万物的一个根源,万物得以保持正常,得以化生的一个根源。所以,肾气是一身五脏六腑精神活动、生理活动的原动力。
* “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
* “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它的阴阳的协调平衡,就叫和的状态,最理想状态。冲,冲和。
所以,最早的和的概念,先从一个哲学名词,强调事物双方的协调平衡,强调你恢复他的正常状态所采取的双向调节。 病态情况下你要使他恢复协调平衡,所以《内经》才把它提到叫“和为圣度”。
那么首先了解了和这个词的含义,到后来呢,本来和是个可以说最高的,最高层次的,就象一种总的原则一样。 到我们现在的和使它成为和解、调和这个概念是狭义的,整个中医学应该讲,它的治法里充满了,就是要人体协调平衡,所以,广义它是一种总的治则概念,狭义呢它是一个和解、调和。
我们现在把它定义为: * 和法是通过和解和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和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这个只是围绕着我们现代用和法的,特别是从成无己以后,用和法把它具体化以后所下的定义。所以直到现在,对和法,那些方属于和法,大家还是有处理的不同,有讨论,有争论,所以对和的理解,还是一个学术讨论的问题。
我们重点讨论的是狭义的和法,然后看看不管广义、狭义有什么共性,本质是个什么? 和解和调和从共性来讲,都有一个双向调节,和解 主要针对邪在半表半里,这最早是由成无己解释《伤寒论》,当中,因为根据《伤寒论》用小柴胡汤,当消息和解了,这个张仲景提出来和解,所以成无己把它归纳落实到半表半里,这个叫和解。现在这个狭义和法中的和解这部分,就是专指的邪在少阳。 调和 概念宽一点,因为调和包括调和阴阳、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脏腑等等,只要是双向的,这个病情涉及到的双方有一种相互影响、恶性循环这种状况,都是和解范围。但你总要把这个调和下个定义了。
这里讲和法包括和解、调和两类, * 和解 是专治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治法,和解少阳的治法。 * 调和 呢,我们引用戴天章(戴北山)的一段话,他说, *“寒热并用之谓和, * 补泻合剂之谓和, * 表里双解之为和, * 平其亢厉之谓和”, 大家一般比较共同的,都引用这四句话作为,从五版、六版到现在七版,作为公认的定义。
有没有别的定义呢? 还是有的,我们前面说过,用现代语言来,前面我们所讲到的几位医家,包括秦伯未、岳美中、蒲辅周他们都给和法下过定义,语言上都有一定的差别,也没有形成一种共识、定论。所以,还是以这个作为现已和法中间的调和这个方法的一个定义了。
那他这里 “寒热并用,补泻合剂”- 是指的疾病性质。我们讲过寒热虚实对吧,补泻针对虚实。寒热并用针对病性的寒热属性,并用说明是对立的病性同时存在。从病性,病邪的性质类讲,是对立病性同时存在的。
“表里双解谓之和”- 是指的病位,这几个大家好好理解。
“平其亢厉”- 是主要指的脏腑,也可以包括象阴阳、气血这一类,但是一般来讲,讨论当中涉及脏腑较多。 比如说脏腑之间在生理关系上,密切协作的一些,肝和脾啊,心肾啊、有些肝肺啊,这类在人体生理活动过程当中,非常密切的,具有密切关系,在脏腑之间,产生一种生理上的协同打破了,变成病理上的一种相互影响,相互恶性循环,而责任呢不是单打一,一个方面为主,而这个时候必须双管齐下,双向调节。 我们为什么经常把调和肝脾、肠胃,把它作为调和最主要的呢? 有没有别的呢? 说调和,广一点,调和气血、调和阴阳都可以算。上下不和、分消上下,甚至于营卫不和,桂枝汤的适应证,上海出的《方剂》书,桂枝汤放在和法中,那不是调和营卫吗,而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表和营,因为内证得之化气和阴阳嘛。那也可以用在调和阴阳啊。所以这个调和的概念很广。
这里平其亢厉呢,要求学员重点理解脏腑用得最多。 * 肝和脾在生理关系上肝主疏泄,帮助脾运化,脾胃运化水谷精气成为气血津液,又要养肝。在我们叫做木要疏土,土要荣木了。木来疏土,土来荣木这是一种良性的,生理上良性的循环。 但是一产生病理关系的时候往往相互平衡被打破,这在临床上或者生活中,大家都是司空见惯的,人精神舒畅吃饭就吃得多,如果心眼小一点,经常不高兴,他吃饭就吃不得,那不是肝的疏泄与脾胃运化失司,两者互相影响,所以在肝脾同病的过程当中,往往相互影响,那我们用这种和法调和肝脾的话,必须双管齐下。 这种肠胃不和,往往指的是胃的降浊和脾的升清,同时发生问题,上热下寒,胃热肠寒,造成升降失常,而且相互影响,你不是单打一治哪一个能解决问题的,必须双管齐下。 所以“平其亢厉之谓和”主要是人体的脏腑功能或者基础物质,相互联系的双方产生一种恶性循环,治疗上得双管齐下。
有的学员可能要问了,我们在从治法的角度,绝大多数方,因为补的方里边,补益的方里边,不管你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你都要注意到,用药往往中医有这个特点,矫枉不能过正,补气要补而不滞;补血养阴要滋而不腻,对吧。都配一点这种通药,归脾丸里配点木香,四物汤里还用点川芎,养血还要通啊,通补啊。那这不是双向调节,这是和吗?不同,这不能算和。 因为什么? 这是因为它矛盾双方中有一个主要矛盾,有个非常突出的主要矛盾,另一个是相对来说较次要的。(所涉及到的双方,没有一个矛盾是占据主导地位,占据绝对地位,这种情况下才去用双向调节的方法,使相互影响、恶性循环的双方,复归于平衡,归于协调,和法本质是在于这个。)
我们学中医学用治法时候,它注意大病机是什么呢? 往往对立病性会同时存在,阴虚可以致实,因实可以致虚,我们学习《方剂学》很多基础方,很多病机都是比较单纯的,就算有兼挟征复杂程度也不重。因为它是基础课。 所以很多学员一到临床以后,看到一些老中医,经验丰富点的中医开的方很复杂,有是补的又是泻的,又是寒的又是热的,往往不好解释。这个中医治法配方里它有很多东西,你没有把它升华归纳出来。
从整体思想来看,过去病因、病位,中医特点我顺带提到了。病的性质里有一种对立病性同时存在。
你不是虚证吗? 我补气,我不光是用人参,我要配白术、茯苓,这个思想从仲景善用白术、茯苓,这种配伍结构始,到了唐代,这个时候茯苓称为一种保健药品,包括孙思邈这些医家,孙思邈的书很讲究,里面有丰富的养生、保健、食疗、美容这些药都有,这些方都有,茯苓,上品,《神农本草经》上品。 仲景用的时候就是以祛湿为主,安神方面到唐代才开始,到了以后用茯苓往往就是茯苓配白术健、渗,健运、渗利结合。 为什么到了宋代出现四君子汤呢? 仲景的方结构里面没有四君子汤,理中这种有啊,温阳,讲到后面方会了解,那跟时代有关系。 汉代冷的多,全球性的,所以他光补气一个人参行吗?不行啊,加白术的健脾燥湿,茯苓的健脾渗湿,这个结构是一种通补结构了。 这样用药,考虑到因虚可以产生脾胃运化障碍有水湿潴留了,水湿停留。
四物汤,熟地、芍药补血可以了,还来点当归,特别是川芎,这是考虑到因虚可以致郁,血虚可以血滞,自来水管里水少了,必然要流出黄水来,水少了,虚了,流速慢了,要瘀了。所以养血当中要配活血,当然用量,药的种类这些要控制,那这种思想是一种双向调节,考虑到一类病性引起对立病性,对立病性同时存在。 在临床上严格地讲,绝没有纯虚、纯实、纯寒、纯热的,没有纯的。
冬天我倒北方经常去爱看哪些冰天雪地,有一次到嫩江,冰天雪地的时候,你看他们北方人,把一堆大白菜堆在那里,一场雪盖上了,对吧,反复下雪反复冻,最后象个碉堡一样,打个洞里面热烘烘的。 你往稻草堆上泼点冷水,外面很冷,冰冰了,里面热烘烘的,因寒郁可以化热。因热伤气从性质上可以出现寒的现象,所以,对立病性往往同时存在。 我们学《方剂学》有的学生他就要问了,你说四君子汤、四物汤,从广义的补泻角度扶正祛邪都结合了,使它补而不滞啊,滋而不腻啊,那大承气汤里边,是不是考虑对立病性同时存在呢?那一样药是补药呢?它光是泻啊。 但要注意啊,他治疗有一个程序先后,大承气汤用过之后,“吐下之后,定无完气”前人告诫的,你还要调理脾胃啊,这是考虑到先决条件叫主要矛盾。
独参汤有没有泻药啊?纯补啊。 你不说整个治疗应该是考虑对立病性吗? 独参汤是用来益气救脱了,脱挽回之后,有没有病理产物啊,因为这个虚会产生体内相应的病理产物,你这又要来调理啊,并不是他这个对立病性不是同时存在,但是这种对立病性同时存在,大多数情况下有其主药矛盾,这个不能算和法。
和法是什么呢? 涉及到双方,没有一个矛盾是占据主导地位,占据绝对地位,这种情况下才去用双向调节的方法,使相互影响、恶性循环的双方,复归于平衡,归于协调,和法本质是在于这个。
下课。============================上课,
上一次谈到和法的定义了,和法相对比较复杂,但是认识、理解了和法的含义,有助于对整个中医的治疗体系,总的精神的理解。 有些西方人学习中医以后,他们觉得中医是一种,即是整体医学,而且是一种调节功能为主的调节。这里从他们角度理解“和”的意思呢,有这样的意思,我觉得也有道理。整体性的,和法,所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两个方面。 我们教材主要是在狭义的方面,而且选取了典型的一部分。比如调和营卫,严格讲也是双向调节,那卫强营弱两方面,桂枝汤证,那是彼此相互影响的,你必须要从双向调节,但现在把它归在解表剂,作为一种祛邪调正相结合的一种解表治法方的内容。有的教材或者参考书把它归入和法,有的教材、参考书把它归入汗法,这里差别实际上也是对理解角度或者安排角度不同,那关键我们要了解和的一个本质,广义、狭义的一个区别。
我们现在教材针对了本科学习当中掌握基本功出发,所以和法写的很简单。 因为和法还属于一种学术探讨的内容,所以归纳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三类。 * 和解少阳涉及到和解半表半里的治法, * 调和肝脾, * 调和肠胃是代表了“平其亢厉”这种方法。 “亢厉”实际上是不平衡,失衡的意思,这是分了三类了,是通常一个用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