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基层医师公社
专栏作家:梅松政
每年夏季,地气迅速熏蒸,人体易感疫气而患上疹疮病,或表现为全身荨麻疹样,或表现为局部疮疡样,或表现为奇痒疥疮样。总之,病人感觉瘙痒难受,甚至有感染并发其它病症者。
从医以来,笔者从风、湿、浊、瘀四个类型辨证论治疹疮病,取得满意疗效,介绍如下。
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性斑团疹、针尖样丘疹等,奇痒难忍,搔抓易留瘢痕,同样迅速消退,常在气候骤变、不慎食入刺激性食品、药品等发作,舌淡红,苔薄白或淡黄,脉浮。
治疗方法:用消风散、防风通圣散和过敏煎方加减。荆芥10克,防风10克,透骨草10克,五味子15克,黄芪10克,细辛5克,补骨脂10克,蝉蜕10克,乌梅8克,连翘10克,薄荷(后下)1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温服。服用至疹子消退止。然后用玉屏风散,或玉屏风胶囊服用1周,以防复发。
主要表现为皮疹搔抓易流黄水,奇痒,体胖,乏力,肢困,或伴有口苦,口甜,或伴有皮疹有脂水溢流等,苔厚腻,脉濡数。
治疗方法:用三仁汤合除湿胃苓汤方加减。薏苡仁30克,苍术12克,白术15克,白蔻仁10克(后下),黄柏10克,土茯苓15克,茯苓15克,泽兰10克,砂仁10克(后下),桔梗12克,大枣5克,水煎服,每日1剂,温服。禁食生冷、肥甘之品。1周为1疗程,服用1至3疗程。
浊型疹疮类似于热毒型,大多数为病程较长,表现为疹子结团,奇痒难忍,搔抓流浊液,或者脂液,肤色暗淡,便秘尿黄,头晕肢重,或伴有痰多,唾沫增多,舌红苔厚,或腻,或白,脉濡数,或脉濡涩。
治疗方法:用二陈汤和五味消毒饮方加减。白芍10克,白术18克,防风15克,野菊花30克,紫花地丁草10克,白花蛇舌草15克,半枝莲15克,金银花15克,蒲公英20克,郁金1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温服。禁食肥甘厚腻、辛辣之品,1周为1疗程,连用2至4疗程。
主要表现为疹子伴有瘀斑,愈后又发,反复发作,疹子大小不一,奇痒常见于夜间或气候变化时,搔抓后溢流瘀血,或伴有外伤史,或伴有手术史等,瘀斑、疹子颜色不一,或青紫,或瘀斑,或红斑,舌紫红,苔瘀斑,脉涩,或脉弦紧。
治疗方法:活血通络汤和丹参饮加减。山楂20克,鸡血藤15克,赤芍15克,益母草10克,丹参15克,玄参20克,土茯苓10克,郁金10克,桃仁10克,红花5克,甘草5克,大枣5克,水煎服,每日1剂,温服。1周为1疗程,连用2至4周。治疗期间,观察患者病情,特别是脾胃反应,若是伴有纳差,乏力,去红花、桃仁,加白术、淮山药。
皮肤病种类繁多,证型复杂,临证时易混淆。笔者从医20多年来,根据各种证型皮肤病的表现,总结出这四种证型方法治疗各类皮肤病,收效满意。
接触性皮炎、湿疹、荨麻疹、过敏性皮炎、疥疮、虫咬皮炎等,都可以按照这四证型加减治疗,儿童也可根据此方法辨证论治,剂量酌减即可。
每个证型同时可用以下外用方,苦参30克,蛇床子15克,地肤子20克,金银花30克,黄柏20克,马鞭草20克,透骨草20克,薏苡仁30克,千里光20克,水煎待冷,涂擦患疹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