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湿蕴证 01 名词解释 脾虚湿蕴证,中医病证名。是指脾气虚弱,湿浊内停,以食少,腹胀,便塘,身体困重,或有微肿,舌淡胖,苔白润或腻,脉濡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蛇串疮、婴儿湿疹、黧黑斑、湿疮等疾病中。 02 病 因 饮食不节,忧思过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热内生,熏蒸而致病。 03 临床表现 食少,腹胀,便塘,身体困重,或有微肿,舌淡胖,苔白润或腻,脉濡缓。 04 常用中药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莲肉、扁豆、砂仁、薏苡仁、桔梗。 05 常见病 1、蛇串疮 临床表现为皮损色淡,疼痛不显,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淡或正常,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治宜健脾利湿,解毒止痛。 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 2、湿疮 临床表现为发病较缓,皮损潮红,有丘疹,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纳少,腹胀便溏,易疲乏;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治宜健脾利湿止痒。 方用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加紫荆皮、地肤子、白鲜皮。 3、婴儿湿疮 临床表现为初起皮肤暗淡,继而出现成片水泡,瘙痒,抓破后结薄痂;患儿多有消化不良,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苔白或白腻,脉缓。 治宜健脾利湿。 方用小儿化湿汤加土茯苓、鱼腥草。 4、黧黑斑 临床表现为斑色灰褐,状如尘土附着;伴有神疲乏力,纳呆困倦,月经色淡,白带量多,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濡或细。治宜健脾益气,祛湿消斑。 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06 预防调护 1、心情舒畅,保持乐观情绪,避免忧思恼怒。 2、注意劳逸结合,睡眠充足,避免劳损。 3、多食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忌食辛辣,忌烟酒。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