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凤凰艺术 观点|乔纳斯·斯坦普:透过光看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kslztqs 2018-08-05

透过光看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在我们身处的这个物理世界中,光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介质。在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所根植的西方艺术传统中,无论是作为物理现象还是一种艺术表现的手法,几千年来,光一直被当作一种去表达的媒介。而埃利亚松的光到底承载了怎么样不同的感受和意义?这些艺术探索的背后又到底有何渊源意义?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由国际策展人、艺评家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带来的评论文章。

凤凰艺术 观点|乔纳斯·斯坦普:透过光看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道隐无名”展览现场,红砖美术馆,2018

在我们身处的这个物理世界中,想要看清任何事物,都必透过光的介质。它不仅框定了我们的体验,而且也是我们观察和理解生活的条件。当我们沉睡时会闭上眼,醒来时我们也会睁开眼睛,这是我们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间的一种平衡。从佛教到伊斯兰教,从阿芝特克人的中美洲宗教到维京文化,光从来都与智慧联系在一起的,它是生命与智识启迪的象征。它是起点,亦是终点,循环往复,尽在其中。犹太教的神谕与基督教的圣经都在创世纪的第一章中就指明道:“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这是万物存在的根本条件。

中国古代思想家、科学家墨子(公元前400年前后)最早对“看”的视觉逻辑以及对如今相机的雏型照相暗盒的构造和原理是有史料记载来进行阐释的。在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所根植的西方艺术传统中,无论是作为物理现象还是一种艺术表现的手法,几千年来,光一直被当作一种去表达的媒介。从对古希腊神庙和雕像中的光影的玩味,到达芬奇在文艺复兴早期时所使用照相暗盒进行的著名实验可以表示,光一直都是被艺术家们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探索着。而在卡拉瓦乔和伦勃朗的巴洛克绘画中,明暗对比的画法也往往同时带有神性与人性的抽象符号意义,而表现主义则致力于根据某些元素及其周围环境的呈现中去探索在以时间性为关键的绘画中来捕捉光的细微变化。

凤凰艺术 观点|乔纳斯·斯坦普:透过光看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莱奥纳多·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CodexAtlanticus》,Camera-Obscura,1515

凤凰艺术 观点|乔纳斯·斯坦普:透过光看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德·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圣马太蒙召》(Vocazione-di-San-Matteo),San Luigi dei Francesi,1599

凤凰艺术 观点|乔纳斯·斯坦普:透过光看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凤凰艺术 观点|乔纳斯·斯坦普:透过光看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自画像》,FrickCollection,纽约,1658

凤凰艺术 观点|乔纳斯·斯坦普:透过光看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克劳德·莫奈,( Claude Monet), 《卢昂大教堂》(RouenCathedral in Sunlight),巴黎奥塞美术馆,1894

若想要理解埃利亚松的这些艺术探索背后的传统渊源的话,了解现代主义早期作品中光的运用是很有必要的。例如马歇尔·杜尚(Marcel Duchamp)的作品《帽架》(1961)中对转瞬即逝的光影的聚焦,又比如埃勒·利西茨基(El Lissitzky)的构成主义作品《PROUN》(1923)中第一次对建筑光源的使用,以及他的另一个作品《抽象之屋》(1927)也创造了一个根据观众的动作而改变色彩(黑白灰)的非指向性绘画的展示空间。而纯粹基于人造物而用光来创造雕塑的第一位艺术家是拉兹洛·莫霍利·纳吉(László Moholy-Nagy),他的作品《光感解调器》(1922)则用一束光将一件自行轴转的装置移动的影子投射在不远处的墙上,就像一台投射抽象作品的电影放映装置,剧场的灯光秀,又或是像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教授Noam M. Elcott所描述的“一台没有胶片的电影放映机”(1)。

凤凰艺术 观点|乔纳斯·斯坦普:透过光看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马赛尔·杜尚(Marcel·Duchamp),《帽架》(Hat Rack),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1916/1964

凤凰艺术 观点|乔纳斯·斯坦普:透过光看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埃勒·利西茨基(El Lissitzky),《Proun Room》(复制品), 柏林,1923

凤凰艺术 观点|乔纳斯·斯坦普:透过光看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拉兹洛·莫霍利·纳吉(László Moholy-Nagy),《光感解调器》(Licht-Raum-Modulator,复制品),Van Abbemuseum,1922/1930

二战以后,电光源也越来越多地被用作于艺术创作之中。起初是毕加索所创作的著名的《光影绘画》(1949),这位法国艺术大师在暗房里延时曝光的相机前用手电筒完成了一系列基于时间的绘画。1951年,在第九届米兰艺术三年展上,意大利艺术家卢齐欧·封塔纳(Lucio Fontana)创作了第一件霓虹灯雕塑《空间之光——霓虹的结构》,展厅中的天花板上悬挂了两条100米长的雕塑造型霓虹灯管。1956年,日本物派艺术家田中敦子在她第一次的行为艺术作品中穿着了自己制作的由灯泡和霓虹灯管构成的电子裙。两年之后,伊夫·克莱因实现了他里程碑式的个展《真空》,在巴黎的Iris Clert画廊中让整个空间沉浸在一种蓝色的光中,这是光和空间在一件艺术作品中第一次被当作独特的工具来使用。

凤凰艺术 观点|乔纳斯·斯坦普:透过光看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 ,《光影绘画》(Light Drawing), 1949,摄影 : Gjon Mili

凤凰艺术 观点|乔纳斯·斯坦普:透过光看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卢齐欧·封塔纳(Lucio Fontana),《空间之光——霓虹的结构》(Spatial Light Structure in Neon),米兰,1951

凤凰艺术 观点|乔纳斯·斯坦普:透过光看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田中敦子(Atsuko Tanaka),《电子裙》(ELectric Dress),东京, 1956

凤凰艺术 观点|乔纳斯·斯坦普:透过光看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凤凰艺术 观点|乔纳斯·斯坦普:透过光看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真空》(Le Vide),巴黎,1958(photo from Krefeld Museum 1961)

基于这种深具禅意的简约,克莱因的作品直接催生了1960年代中期发起于美国加州的“光与空间运动”。埃利亚松的灵感很大程度上讲正源于这一运动中两位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和罗伯特·欧文(Robert Irwin)。他们关注可被感知的现象,如亮度、音量和尺度,以及对玻璃、霓虹灯、荧光灯和投影仪等材料的应用,常将作品的环境当作构成装置的条件。无论是对自然光线的导引,物品或建筑中人造光源的植入,还是透明、半透明或反射材料的使用,他们的目的都是将观众对光和其他现象的体验和感受当作其艺术探索的重心。

凤凰艺术 观点|乔纳斯·斯坦普:透过光看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罗伯特·欧文(Robert Irwin),《Untitled Response》,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1975

凤凰艺术 观点|乔纳斯·斯坦普:透过光看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罗伯特·欧文(Robert Irwin),《无题》(Untitled), 沃克艺术中心,1971

凤凰艺术 观点|乔纳斯·斯坦普:透过光看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Roden Crater》,亚利桑那州, 1979

然而,埃利亚松在引入其他元素将作品转化为一种新的现象学体验的方面中已然走得更远,也正是因为如此它使我们能够感知到正在感知中的自己。或多或少的去指代自然、水、土、草、雾、石、冰等元素的装置,以无数种排列组合的方式与光和空间融为一体。在红砖美术馆中正在展出的“聚合彩虹”、“水钟摆”、“未思之思图志”或是“道隐无名”这些作品中,埃利亚松对光的使用所带给我们的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它既可以像作品“水钟摆”中如迪厅闪灯一般带有进攻性,来突出由于水压导致不规则甩动的水管所呈现出的即兴“舞蹈”以及持续洒落在地面上的水,就像一幅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行动绘画一样。

凤凰艺术 观点|乔纳斯·斯坦普:透过光看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红砖美术馆 “道隐无名”展览现场(2018),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水钟摆》(the Water Pendulum)

同时它也可以如“聚合彩虹”中那般微妙与平静,被投射在一圈环形的水雾墙中,营造出一方可供冥想的舞台。当我们从外部观察,这持续而恒定的光源呈现出明亮的白色;而当我们如洗礼般地走进这水帘中时,我们的每一个小动作都将可能改变我们眼睛中所看见的颜色;当我们站在作品的中心时我们会看见一种漂亮由游动的小水滴所形成的棕色;而当我们再远离水帘几米时,便又能够看见一抹完整的彩虹色。

凤凰艺术 观点|乔纳斯·斯坦普:透过光看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红砖美术馆 “道隐无名”展览现场(2018),奥拉维尔·埃利亚松《聚合彩虹》(Rainbow assembly),2016

埃利亚松在通过水、重力、时间、声音、电灯当然还有我们自己的动作和知觉等这些唾手可及的元素时,成功地表达了他所想表达出的深刻的含义。他通过距离和动作来对光进行调控其实是十分聪明且诗意的,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用环形及净水的象征意义同时也在于他如何去阐明内外视角在概念上的差异性——我们从外部看见的不同于我们从内部所见,且我们在内部时远看和近看也各不相同。“聚合彩虹”的这种关于观看内在的多重现象让我们意识到认知与经验的相对性。如果将它理解为我们关于生活的思考和认知是一种符号性模型,也就是说,除了它让我们看见并理解了“水在落”这一事实以外,其他也并没有什么绝对和最终的真相。

凤凰艺术 观点|乔纳斯·斯坦普:透过光看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而在“未思之思图志”这件作品中,埃利亚松又采用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用光方式。一只小小的白炽灯与一面巨大的镜面墙相联,在缓缓的划圆运动中,通过一块小型的凹形镜子将投射在一段五米长的半圆形藩篱结构上的光影放大。那些网格在对面的半环形白墙上被投出巨大且缓缓移动的影子,而半环形墙上的影子又通过镜面墙的反射使得整个空间看上去像是一个完整的环形。这件作品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不仅因为它的巨大体量、所呈现的镜像以及空间的开放性,更因为它将你封存入一个影子与镜子的世界,就像它一直在盼着你的到来,也正因为你的出现,才赋予了它存在的意义。

凤凰艺术 观点|乔纳斯·斯坦普:透过光看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未思之思图志》,2014

你一走进它,就成为视觉的焦点,这不仅对于你自己,也对于你周围的其他人来讲。你自己的影子将即刻成为移动中的网格的一部分。没有你的存在,它便仅仅是一个网格的投影,而有了你的身体和影子的存在,这些网格才有了意义。你在其中的距离和动作体现了人的重要性——你离光源中心和藩篱越近,出现在半环形墙上的你的影子就越大;相反你离得越远,你的影子就越小。“未思之思图志”是一件激发人们产生行动的作品,由你与灯和藩篱的距离决定你是否成为一个巨人。你有选择的自由,你移动,但却无时无刻不在网格中,无处遁形,除非从出口处离开。

在各大美术馆的展览中,埃利亚松常在作品中用到一种单频黄光灯,它滤去了除黄色和灰色以外所有的可见光,从而能够在生理机制上帮助观众提高其视力。他在展览入口对这种光的使用曾被理解为对于美术馆世界观惯常模式的一种“洗刷”(2)。作为一种对观众视网膜和视力有帮助的方式,这种观看之道的“洗刷”也被用于了红砖美术馆的这次展览,但并非埃利亚松过去常用到的作品“单色房间”,而是为红砖美术馆特别制作了“道隐无名”,如我们所知也是与整个展览同名的作品。这件作品由一个镜面的天花板和一个悬挂于空间正中的半环形结构单频黄光灯组成,在形式上与镜面反射的映像构成一个完整的圆环。

凤凰艺术 观点|乔纳斯·斯坦普:透过光看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A Room for One Colour》,Malmö Konsthall,2005

凤凰艺术 观点|乔纳斯·斯坦普:透过光看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天气计划》( The Weather Project),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2003

凤凰艺术 观点|乔纳斯·斯坦普:透过光看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左)与红砖美术馆馆长闫士杰(右)合影于柏林,2016年

凤凰艺术 观点|乔纳斯·斯坦普:透过光看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道隐无名”展览现场,红砖美术馆,2018

它以一种清晰但不连续的方式向2003年泰特现代美术馆的轰动性展览《天气计划》致敬。后者呈现的是一个太阳的幻象,而“道隐无名”则恰好相反。这个悬置的纪念碑式黄色圆环,在幻象中制造了一种深度和透明度,强调了该空间的开放性。你可以走进它,围绕它,躺下或是从任何角度观看它,圆环和观众之间可以达到一种无间的亲密。它不会像在泰特现代的那个“太阳”般让你在走近时感到视觉上的不适,而是传达着开放、透明、亲和与自由的理念,激发你通过自拍或各种动作来与之发生互动。它是关于团结和公开的一件完美作品,不仅改变了你的行为,也改变了你的视野与视力——那黄色就像是一个宣告:用崭新的眼睛再看一遍吧。

埃利亚松作品的标题往往带有其特殊的含义,“道隐无名”这件作品也不例外。其英文名(the Unspeakable Openness of Things)明显地呼应着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埃利亚松的作品不由地让人联想到这位捷克作家的哲学思想:即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所有发生在我们生命里的事都只能发生一次且永不再重来。

因故事发生在1968年春天的布拉格,这里的“轻”也意指自由。昆德拉的“轻”(Lightness)与埃利亚松的“开”(Openness)其实是一种相似的喻意,而这种相似的喻意在此也成为我们对作品进行解读的一个基本立足点。空间和圆环不仅仅是开放的,而且同时也净化了我们的视线,激发出我们的行动并让我们用崭新的目光去重新观看。它是开放性的,但同时,它又再次提出了那个残酷的问题:这种开放性到底是真实的还是另一种幻觉?而这个答案只有你自己知道。

虽然我们有权利去选择理解或是忽略,但埃利亚松的光绝不仅是纯粹意义上的现象学,而是带有隐喻的,是以丰富的形式承载了不同的感受和意义。埃利亚松对光与空间,自然元素与人造物体的融合看似简单,但在思想层面却又是十分复杂的。它带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戏剧化的、平静而活跃、同时又很治愈的。无论是“聚合彩虹”的无常变化,还是“道隐无名”的无限,归根结底,埃利亚松的光所探索的是:作为个体的我们究竟是谁?这也是关于我们自己本身的存在以及我们的影子的探索,而或许也一样是可以去启蒙我们灵魂最好的样子。

凤凰艺术 观点|乔纳斯·斯坦普:透过光看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2008,《道隐无名》

(1)Noam M. Elcott. Rooms of our time: László Moholy-Nagy and the stillbirth of multi-media museums. in Screen/Space : The Projected Image in Contemporary Art. ed. Tamara Trodd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11. P.25-52.

(2)Gitte Ørskou. Inside the Spectacle. In Olafur Eliasson. Minding the World. Aarhus Konstmuseum. 2005.

关于艺术家

凤凰艺术 观点|乔纳斯·斯坦普:透过光看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Olafur Eliasson),生于1967年,冰岛/丹麦,是一位涉猎广泛的视觉艺术家,运用装置、绘画、雕塑、摄影和电影等媒介创作。自1997年至今,他在世界各地的重要博物馆举办的个展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埃利亚松的公共空间项目包括2008年的《纽约市瀑布》(The New York City Waterfalls)以及分别于2014年在哥本哈根、2015年在巴黎展出的《冰钟》(Ice Watch)。

自2012年起,埃利亚松与工程师弗雷德里克·奥特森发起了一个生产并向无电社区分发太阳能灯的公益项目“小太阳”(Little Sun)。2014年,埃利亚松与长期合作者塞巴斯蒂安·贝曼(Sebastian Behmann)创办了国际艺术与建筑事务所——他者空间工作室(Studio Other Spaces)。

关于作者

凤凰艺术 观点|乔纳斯·斯坦普:透过光看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国际策展人、艺术批评家、艺术史学家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

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艺评家、策展人,瑞典和丹麦双国籍。1965年2月出生于瑞典哥德堡市,曾就读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社会科学学院,学习当代艺术理论和历史,并在瑞典兰德大学当代艺术史学院获博士学位。他在法国生活工作了24年,现居住工作于北京。

2001年和2003年,他在瑞典哥德堡组织了北欧当代艺术双年展(绘画、雕塑、装置、多媒体),推出了分别来自27个国家的59名艺术家的作品。自2001年开始他已经在欧洲、美洲策划了近50场不同活动与展览,推出了近400名艺术家。除了作为法国违规国际行为艺术节的创始人之一和策展人,他还是瑞典哥特堡现场行为艺术节的创始人之一和策展人。2008年他当选北欧国家行为艺术组织者联盟主席。此外,他还创办了“威尼斯·现场”国际行为艺术节,每两年与威尼斯双年展同期推出。2009年,他在中国创办“广州·现场”(Guangzhou Live )国际行为艺术节,连续举办了五届,被誉为亚洲最好的行为艺术节。2016年,他创办了“北京·现场(Beijing Live )国际行为艺术节”。2017年,他加盟北京红砖美术馆,现任美术馆高级策展人及资深研究员。

(凤凰艺术 北京报道 撰文/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翻译/凌濛 责编/yyc)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