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优势

 梅花400 2018-08-05

1脾胃病的概念:

严格说,脾胃病是中医术语,相当于西医说的消化系统病。这种病包括的种类多,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古人云,十人九胃病。可以说,从儿童到老年,没听说过谁没得过的,只是轻重不同而已,严重危害了人类健康,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这类病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3种,不包括药物性胃炎)、食管炎、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消化道溃疡(胃、十二指肠)、急慢性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消化道癌症、胃食管返流症、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胃粘膜脱垂、(痢疾)等等。

2脾胃病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上面说了,常见的有上述几类。但具体到表现的症状,大致有以下几点(通过问诊):

◆疼痛。这是胃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俗说心口痛。疼痛的程度、性质:剧痛、隐痛、刺痛、绞痛、持续痛、间断痛等。

◆恶心呕吐。也常见,特别是恶心。

◆腹胀。心口或腹部感觉撑胀、难受,有的描述自拍彭彭响,轻点的说闷,吃了东西搁着不下。这症状也常见,特别是中老年,胃肠功能减退最易出现(消化不良、胃动力不足)。

◆烧心、吐酸水。也常见,总感觉心口热、灼热,有的伴有反酸、吐酸水。

◆食欲改变。不知味,不想吃。

◆口味变化。口淡无味,或口苦(胆汁返流性胃炎、胃食管返流症),或口酸。

◆打嗝嗳气。多跟情绪有关,或者因吵架、压力过大等导致的胃病患者容易有此症状。

◆大便异常。稀软便,大便干结(最干如羊屎),次数多,次数少,脓血便,便秘(很多误解),水样便等等。

其他还有胸闷、后背痛(后心痛)、吞咽不适、面色改变、舌质舌苔变化(舌苔厚、色黄、舌边有齿痕)等。

长期的慢性病人难免出现全身性症状,比如体倦乏力、头昏沉、睡眠差(胃不和则卧不安)等。

这些症状表现有一般性,有的有特异性。比如烧心、口苦、后背痛、反酸多是返流性胃炎;胃痛有规律性、吐酸、多两餐之间发生或伴有黑便(柏油样),这多是溃疡病。了解点症状表现,可以自测脾胃病。我曾经写过这类科普文章,在家庭医生报包括我们辉县市报都刊登过,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当然,脾胃病最准确的诊断还是依靠仪器设备的检查,比如胃镜、造影等。

3中医对脾胃病的认识以及治疗上的优势

当今人们普遍认可用中医药来解决脾胃病的问题,对此我想说下面几个意思:

中医认为脾胃在五脏六腑中很重要。人在出生之前的禀赋归父母,靠肾,说“肾为先天之本”,而人出生后的调养与健康则主要靠脾胃,所以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中医还说,“四季脾旺不受邪”(伤寒论,讲解),“脾胃内伤,百病由生”(黄帝内经,讲解)。这样,历来重视脾胃,历代医家对脾胃病的治疗一直研究和探索,并且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脾胃学说(《脾胃论》为代表),在治疗上疗效独特,确实能解决许多疑难复杂问题。

●中医疗法比西医更具优势。大家知道,中西医是两套理论两套疗法。西医针对的是病,先通过各项检查确定诊断,而后对症处理。就消化系疾病而言,常用的药不外乎几类,比如吐酸水(溃疡病),最早用碱性药碳酸氢钠(苏打片),后来用H2受体拮抗剂甲氰咪呱(西咪替丁)之类,在后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类;腹胀用消胀类、增加动力药如吗丁啉、西沙比利、消胀片等;恶心呕吐用止吐类如灭吐灵(胃复安)、维生素B6等;消化不良用助消化药(小儿)如乳酶生、食母生等;有时西医考虑胃黏膜受伤(溃疡、胃炎)还用些胃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氢氧化铝凝胶、维酶素、胶体次枸橼酸铋片(得乐、丽珠得乐)等。优点:针对性强,起效快,服用简便。但缺陷不少:诊断不明确无法下药(确实有些病就查不出器质性病变,如肠易激综合征),或者干脆调节神经(认为胃肠功能紊乱);疗效不稳定,特别对长期犯病或慢性病,许多病人用药用着用着就没效果了;西药对胃的副作用大,不良刺激有时还加重病情,有种胃炎就是吃西药本身引起的——药物性胃炎;治标不治本,着眼局部对症处理,轻视全身状况(如情绪)等,而中医就可以弥补这些缺陷。概括讲,中医优势:首先是整体调节,中医认为人体是统一的整体,五脏六腑是相互关联的,一脏功能失常,必影响他脏或由他脏功能失调所致。所以,中医治疗脾胃病,并非单治脾胃,而是从整体调节,使各脏腑的气血阴阳平衡,而达到治病的效果。其次,治疗用药灵活多变,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因时因人因地制宜。如春季肝气旺,故应防止肝木克土,宜适当疏肝健脾;夏季湿气盛,易感湿伤脾,宜健脾利湿;秋冬季节燥气盛行,宜养阴润燥。此外,中医治疗手段多样,有中药内服、外敷、药浴、针灸推拿、食疗等,均可达到补益虚损、调畅气机的作用,并且副作用极小,许多治疗脾胃病的中药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或调料,如生姜、大枣、茯苓、薏苡仁等。

●中医治法细腻,全身调理。不管诊断是什么消化系统病,就针对出现的主要症状,用望闻问切四诊进行综合判断(是寒、热、虚、实、气),辨证用药。举个例子,功能性消化不良FD、消化不良),主要症状: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综合征,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病程超过1个月或在过去的12月中累计超过12周,临床很常见,就是查不出器质性病变,因此西药无法拿出公认而确切的治法,主要对症处理,用些促胃肠动力、保护胃黏膜、抑酸制酸、抗幽门螺杆菌、抗焦虑和抗抑郁等,有一定的疗效,但长期用疗效差且副作用多。而中医认为,此病多由情志内伤,或饮食伤胃,或劳倦伤脾所致,以肝郁气滞、脾运失职、胃失通降为其基本病机。病位在胃,但还涉及肝脾两脏,所以治疗以疏肝和胃、温中健脾为主。可选用四逆散、香砂六君子汤、六君子汤、柴胡疏肝散、平胃散、小承气汤、小陷胸汤、沙参麦冬汤、丹参饮、化肝煎等方药治疗。通过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缓解症状明显,疗效满意,能体现“理、法、方、药”的完整性,比西药经济、副作用少、复发率低等(经过多年验证的结论)。

又如,功能性便秘,没有器质性病变,就是一种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人群中约有50%以上的人曾受到便秘的困扰,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该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西医对本病多采用对症治疗,副作用较多并有可能产生依赖性,中医药治疗本病则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临床应用广泛。认为本病是因燥热内结、津液不足、情志失和、气机郁滞以及劳倦内伤、气血不足等所致。其病位在大肠,但与肺、脾、胃、肝、肾的关系至为密切。在治疗上,中医多通过调理各脏腑气血阴阳来恢复肠道的传输功能,从而达到通便的作用。近10余年有关科研统计证明,中医药治疗比西药治疗疗效高出22个百分点(73.99%51.33%)。目前上市的治疗便秘的中成药,如以清热通便为主的复方芦荟胶囊、新清宁片等,以润肠通便为主的的麻仁润肠丸、麻仁滋脾丸、麻仁软胶囊等,以理气通腑为主的四磨汤口服液、六味安消胶囊等,均有良好的疗效。

4、中医治疗脾胃病具体原则 

根据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机基础,通常说脾胃病中医治疗有10法,简单说一下。

◆升运脾阳法:主要针对——脾虚,脾阳受损、运化失职、阳气不升(胃下垂、久泻、溃疡病):脘痞不饥,无食欲、无烦躁、无口渴,或食入不化,口淡无味,形寒怯冷浮肿,便溏,甚者心口有聚气等。常用方:补中益气汤、五味异功散等,药:人参、白术、茯苓、干姜、陈皮、砂仁、厚朴、枳实等。

◆润养胃阴法:主要针对——胃燥阴虚(慢性胃炎、便秘):不饥不纳、或知饥少纳,少气懒言,烦渴不寐,皮肤干燥,大便干活不通爽,咽干,口渴口苦等(舌脉略)。常用方:一贯煎、养胃汤、益胃汤,药:生地、麦冬、天冬、玉竹、石斛、沙参、白芍、乌梅、太子参等。

◆温补脾肾法:主要针对老年人或平素体虚者(泄泻、便秘)——面无光泽,鼻冷肢凉,肌肤麻木,大便溏泻(或完谷不化,五更泻),食欲差,嗳腐呕吐等。常用方药:附子理中汤、四神丸加减,人参、白术、干姜、甘草、肉豆蔻、附子、巴戟天、益智仁、葫芦巴、菟丝子、吴茱萸等。

◆温化痰湿法:主要针对体内有痰涎内聚,阻碍脾胃(慢性胃炎)——知饥不欲食,晨起吐痰或食下痞胀,胃脘胀痛,甚者噎嗝反胃,常吐清水诞沫,二便如常或便溏溺少,肢体或有浮肿等,常用方:瓜蒌薤白桂枝汤、大半夏汤等,药:半夏、茯苓、生姜、干姜、薤白、瓜蒌、莱菔子、人参、厚朴、陈皮、草果、桂枝等。

◆疏肝和胃法:主要针对情志不遂,肝气乘脾犯胃(肠易激综合征)——胃脘痛,呕吐泛酸、腹鸣,不思谷食,心中疼热或寒热往来,胁肋胀痛、气撑至咽,因情绪波动加重等,或腹痛得泻而止。常用方: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药:柴胡、香附、枳壳、白芍、陈皮、青皮、半夏、白术等,有热加栀子、丹皮,脾胃虚加人参、砂仁。

◆消食导滞法:主要针对伤食或脾虚饮食不化(消化不良)——脘腹胀满或痛,嗳腐吞酸,大便溏泄(完谷不化而臭),有伤食史,舌苔厚。常用方:保和丸、山楂丸、枳实导滞丸等,药:焦三仙、茯苓、陈皮、莱菔子、半夏、枳实等。

◆清利湿热法:主要针对湿热内蕴(嗜烟酒)或盛夏天气(腹泻、胃炎、溃疡)——胃脘微痛,胸脘痞闷,嗳逆,呕吐粘腻或酸水或黄绿水液,食入脘痛,噎嗝反胃,舌苔黄腻等。常用方:半夏泻心汤。药:半夏、黄连、黄芩、人参、杏仁、滑石、连翘、苏梗等。泄泻用葛根芩连汤,便秘用承气类。

◆活血化瘀法:主要针对病史长,瘀阻中焦(胃炎)——胃脘疼痛(刺痛、得食痛减,入暮痛,喜按或拒按),女性月经有瘀阻表现(不至、色暗、有块)等。舌黯脉涩。常用方:血府逐瘀汤、丹参饮子等,药:当归、生地、桃仁、红花、赤芍、丹参、元胡、大黄等,虚者加白芍、甘草等。

◆理气通下法:主要针对气机阻滞,大便不利(便秘、消化不良)——下腹疼痛胀满,大便秘结(干硬、多日一解),恶心,食少等。常用方:六磨汤或五磨饮子。药:乌药、沉香、枳实、木香、槟榔、大黄、全瓜蒌、麻子仁、杏仁、桃仁、决明子、油当归等。便硬加芒硝。

◆健脾祛湿法:主要针对体虚脾弱或寒邪伤脾(结肠炎)——大便稀薄如水,饮食稍凉则发作,面色萎黄或淡白,腹疼胀满,喜暖喜按等。常用方:参苓白术散、补脾益肠丸等,药:人参、茯苓、薏苡仁、白术、砂仁、山药、炙甘草、白扁豆、陈皮、莲子等。

此外,还有寒热并用法、补虚通下法等。

当然,中药也有特异药,比如,制酸药(乌贼骨、瓦楞子、泽贝母、左金丸),消食药(焦三仙、鸡内金、谷芽),消胀药(枳实、厚朴、莱菔子、大腹皮),导泻药(大黄、番泻叶、牵牛子),涩肠药(乌梅、诃子、罂粟壳、肉豆蔻、赤石脂、石榴皮),止痛药(元胡、芍药甘草汤、木香、川楝子),止呕药(半夏、竹茹、旋复花、代赭石、生姜)等等,对症选用。

5脾胃病的养护

脾胃病人日常养护很重要,主要养护原则,一句话,管住自己的嘴。特别是日常饮食要注意:饮食有规律,定时进食(一日三餐有固定的时间),定量进食(每次进食大致定量,不暴饮暴食),进食的“多与少”(多吃易消化的、松软食物;少吃辛辣的、刺激的、坚硬的、不易消化的、过热、过凉、过甜、过咸的食物),减少不良刺激。俗言:胃病靠养,吃药为辅。

大家可能想知道更具体些。具体的养脾胃食物:粮食类如大米、玉米、小米、高粱、糯米、小麦、大麦、黄豆、蚕豆、薏苡仁、莲子、荞麦等;肉类如猪肉、猪肚、牛肉、牛肚、鸡肉、鸭肉、兔肉;蛋类如鹌鹑蛋、鹅蛋、鸡蛋等;水产品类如草鱼、鲫鱼、鳝鱼、黄花鱼、带鱼等;蔬菜类如西红柿、红萝卜、白萝卜、生姜、大蒜、韭菜、山药、大头菜、芫荽、莲藕、南瓜、香菇、芋头、扁豆、蘑菇、木耳等;水果类如苹果、香蕉、荔枝、橙子、山楂、木瓜、桃子、甘蔗、石榴、大枣等。

当然,这不绝对。脾胃不好具体吃什么食物,一要适合自己的口味和体质,二要适度,过则为害。比如辣椒的益与害。

最后一点,养护脾胃要持之以恒。

前些年,我编写了“养胃三字经”,在许多报刊发表过,供参考。“人是铁,饭是钢;饭入口,胃先当。胃不养,易受伤;护好胃,有良方。不过劳,不酗酒;莫烦怒,莫紧张。日三餐,要多样;巧搭配,营养棒。早餐好,午餐饱,晚餐少,肉适量。勿过辣,勿黏硬,别抽烟,别贪凉。少咖啡,多豆奶;少挑食,多杂粮。少甜咸,宜枣姜;少浓茶,宜喝汤。食米粥,胃舒畅;常熬夜,是自戕。饮食洁,胃不胀;饥饱匀,胃不伤。细吞咽,饭菜香;滥用药,是凶帮。胃不适,莫硬扛,做胃镜,莫恐慌。勤锻炼,气轩昂;胃口好,面生光。戒恶习,免遭殃;后天固,寿而康。

                                    20152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