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省委党校教授调研江苏39个村,总结产业兴旺的三个类型,启发性强!

 菜人80 2018-08-05

近日,《群众》杂志推出“大战略下的新乡土”专题策划,从村一级层面分析探讨乡村振兴问题。下文为专题文章之一,原题为《开启村级产业兴旺之门——来自江苏39个村的调研》。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华彦玲和于阳



没有产业兴旺,乡村振兴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乡村振兴,首先要回答的是如何做到产业振兴。前不久,我们调研了江苏省内符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要求的39个村(其中苏北8个、苏中6个、苏南25个)。这些村的主导产业无论是一产、二产或是三产,无一例外地都称得上产业兴旺。


总体看,这39个村有着不同的产业形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一产兴村”型,即通过发展高效高附加值农业,进而推动农产品深加工和乡村旅游发展,这类村富民效果显著;


二是“二产兴村”型,即以工业为主导,在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反哺农业并带动第三产业发展,这类村多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时期;


三是“三产兴村”型,即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带动农业的发展,这类村多在近10年发展起来,起步的时间较晚。


“一产兴村”型:发展高效经济作物


39个村中有15个村主要依托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实现产业兴村,即谢湖村、山联村、桃源村、丁庄村、先锋村、大圣村、恒北村、河横村、小杨村、平园池村、鹤群村、祁巷村、横沟村、梅苏村、堰下村。这些村一般都具有以下特征。


01

具有一定的地理优势

包括地势优势、土壤优势等,比如谢湖村属于山林地势,适合发展经济林果。一些村在后期通过延长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的深加工,如丁庄村将葡萄加工成葡萄酒、葡萄籽油等衍生品,恒北村将梨套在瓶子里酿酒。同时这些村也依托第一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借机实现了乡土品牌的推广与销售,如山联村通过乡村旅游吸引大量游客,提升山联村农产品知名度,使山联村的整体品牌(山联牌、山前牌等)不断提升,从而实现高效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与旅游业的高度结合。


02

具有一定的种植历史和技术优势

这些村经济林果作物之所以发展得较好,往往有较长的种植历史,并逐渐形成一定的技术优势。比如堰下村,从清朝起就有花卉苗木种植的历史,一直发展至今。由于种植历史较长,这些村逐渐形成自己特定的种植技术,其他村难以效仿。


“二产兴村”型:发展村工业


39个村中有14个村依靠工业兴村,即西棘荡村、华西村、永联村、飞达村、长江村、三房巷村、都山村、康博村、武家嘴村、黄泥坝村、马庄村、大洋村、东浦村、南门村。这类村早期依托各村资源,大力发展村工业,并以工业富民强村,从而带动一、三产业的发展。这些村根据各村资源优势可进一步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依托上个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机遇起步

苏南地区是乡镇企业的发端地,形成“以发展工业为主,集体经济为主,参与市场调节为主,由县、乡政府直接领导为主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被称之为“苏南模式”,其产生的积极效应异常显著,使苏南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上述14个村中,绝大部分来自于苏南地区,依托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历史机遇发展村工业经济。比如70年代就开始办厂的村有华西村、康博村等;80年代开始发展工业的村有永联村、三房巷村、武家嘴村、都山村、马庄村、大洋村等。如今,江苏民营企业百强榜上超过半数企业由这些村的乡镇企业转制而来,产生了华西集团、红豆集团、阳光集团等一大批明星企业,成为江苏企业中的实力中坚。


另一类依托本地有利条件起步

上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的村有西棘荡村、长江村、飞达村、黄泥坝村等。这些村基本上是农业不足以满足温饱需要的情况下所倒逼的结果,通常是在村里能人带动下,因地制宜发展村工业经济。这种模式共同之处在于将本地有利条件与市场需求对接。比如西棘荡依托沿海优势,回收废旧渔网,发展尼龙颗粒深加工;长江村依托港口优势与市场需求发展机电、冶金、制造、拆船、化工、房地产、港口等企业。


依靠工业强村的14个村还有另外的共同特征:工业发展的同时反哺三农,这些村不仅对村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较大投入,村民住房也得到较大改善,基本实现了家家住别墅;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与现代农业的对接;绝大部分村也逐步开展乡村旅游业,从而使得村中餐饮、娱乐、物流、通讯、信息等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三产兴村”型:发展乡村旅游


39个村中有10个村主要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实现振兴,即洑西村、石塘村、世凹村、七坊村、黄龙岘、大塘金、温泉村、西岗村、石山下村、傅家边。这类村基本上是近10年来的后发村,具有一定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或者具备人文或历史优势,或者与景区相邻,如洑西村与竹海景区相邻,世凹村紧靠牛首山景区,在吸引游客方面具有一定的地理优势。“三产兴村”型的发展模式主要通过乡村旅游聚集人气,进而带动餐饮、民宿以及农产品的销售,例如洑西村每年依靠乡村旅游带动全村农产品销售都在800万元以上。


这类村一般具有四个共同特征:

一是具备一定的山水、人文或历史资源优势;


二是城市近郊,大约1—2个小时的车程,能够吸引城里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民俗等汇聚城市资源;


三是位于景区周围,依托景区聚集人气;


四是在基本农田红线的压力下,发展工业受到很大限制,乡村旅游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突破口。


调研启示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只有乡村产业振兴才能实现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同时,产业振兴为乡村人才振兴、文化振兴提供了保障。比如,产业可以汇集人才,可防止农村空心化现象,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最直接的原因也是乡村产业的振兴。


从调研的39个村可以发现,农民收入中来自非农产业的份额占有绝对优势。从产业类型看,工业发展较好的村,一、三产业也相对较好。以一产为主导的村基本上是以高效农业为主(花木业、瓜果蔬菜等),这类村的村民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入一般少于以工业为主的村。可见,仅仅靠发展一产是不够的,大多数情况下还要依靠发展第二产业实现富民,即通常所说的“无工不富”。费孝通曾指出,复兴农村与发展农村工业的关系,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相互依赖,缺一不能竟其功。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乡村经济要多元化发展,培育一批家庭工厂、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再次强调乡村工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


发展绿色循环可持续的乡村工业依然是实现乡村振兴最现实的路径。


一是要做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把乡村工业的发展重点转向小城镇,推进乡村工业向规模化、系统化、合理化发展。


二是以一二三产业融合为基础,在一产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二产和三产。要在尊重不同乡村资源禀赋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差异化的产业发展,合理定位当地乡村产业的主要经济社会功能,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三是培育乡村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不仅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精锐部队”,也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开路先锋”。




摘自《群众》2018年第14期,原标题为《开启村级产业兴旺之门——来自江苏39个村的调研》

作者:华彦玲 于阳(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