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西讲座《明治国家的建立》 提问实录 作者:萧西之水
答:税负必然是明治时代以后高,且不论明治时代的“以金代米”缴税方式对税负的实际增加现象,单说明治维新刚刚开始时,明治政府就要求各藩将所收税米全部送到东京,而以前是只送到各藩所在地即可,这就等于是在普通的税负基础上、又加上一笔运送费用,造成农民压力更大。
答:宫中与民权两派的主要首脑都是维新武士出身的政治家,之所以反对伊藤博文,也是因为不愿意看到“萨长藩阀”掌控明治新政府,而后来伊藤博文通过华族制度创立收拢两边人心,获得双方的共同支持。 脱亚入欧
答:《脱亚论》是1885年3月16日《时事新报》(福泽谕吉创办)的无署名社论,论调虽以“谢绝亚洲恶友”、走向文明开化为主旨,但文中并无“脱亚入欧”四个字。文章发表后,在媒体中没有引起评论,在1951年史学家远山茂树之前也无人引用这篇文章,总体上被当时人忽视了。还有更重要的是,《脱亚论》没有署名,福泽谕吉在世时也从未把这篇文章放入自己的文集中。直到去世以后,弟子才把所有《时事新报》社论一并划入《福泽全集》之中,其中甚至还有数篇是福泽谕吉去世之后的社论,换言之无法证明福泽谕吉写了这篇文章。
答:首先明确地说,日本战前不存在“脱亚入欧”这个口号,只有一些基于实用主义的“欧洲化”运动,而且社会上对于“欧洲化”的反对呼声丝毫不亚于支持呼声。如今日本仍然有单一政党长期执政、政治家与高盈利行业世袭化等等特征,国民并不反感甚至一次次将同一姓氏的政治家选上去,能感觉到日本仍然存在很多固守于国民内心深处的“日本化”色彩。第二,非常同意你的观点,日本虽然建立起宪法体系,但本质上仍然是一个拥有宪法与法律体系的寡头制国家。明治国家的实际宪政水平并不应该过高评价,其能够接连战胜中国、俄国,更多是靠了军部与政府之间的高效合作,而与所谓“宪政”并没有逻辑上必然的因果关系。 如今明治维新已经过去150年,还是希望更多中国人能够客观看待这场变革,了解到明治维新并不是一次多么成功的改革,也不是日本近代最佳的发展途径。事实上,明治维新既与后来大正民主浪潮、发动侵略的“大东亚战争”密不可分,也与日本江户幕府中期以来的各项改革有着明确的承继关系。深挖明治时代各大政策,早在江户中期的田沼改革(1767-1786)就已初见端倪(重商主义、开拓北部领土),为了应对鸦片战争危机的天保改革(1841-1843)更是加以继承(充实海防、容许外国船只驻留),经由幕末的文久改革(1862)、庆应改革(1866-1867)基本成型,即便日本依旧停留在幕府统治下,相关改革依然有可能继续。甚至可以大胆推测,如果省去维新志士替代幕府高官成为国家精英的过程,改革可能会以更为和平而无害的方式完成。 伊藤博文
答:伊藤博文的权力基础是以萨摩、长州等倒幕时期的主要武士组成的“藩阀”,而同样在倒幕时期出过力的土佐、肥前以及萨长边缘人物则成为他们的制衡力量。其中一部分下野来到民间,与民众结合成为自由民权运动,如板垣退助、大隈重信等;另一部分与天皇结合在一起,如土方久元、佐佐木高行、谷干城等,形成制约伊藤博文权力的“宫中”集团。最终伊藤博文是理清几大政治势力之间的边界,吸收“宫中”集团成员作为与天皇沟通的渠道,吸收民权派进入1890年开设的议会。
答:首先明治宪法第11条只是提到天皇拥有统帅权,所谓“统帅权独立”是宪法解释的范围。之所以有这种现象出现,是因为山县有朋、大山岩等明治时代的“军主流派”成长于幕末战争中,一来不愿意失去对军队的控制权,二来也不愿意让军队成为政府的工具、以免出现另一个崭新的幕府。所以他们将天皇对军队的统帅权独立于政府,再把军事上的辅弼职责交给自己。当然,由于高层军人与高层政治家之间的界限很模糊,山县有朋等人日后也成为政府高官,为日后军国主义诞生埋下伏笔。 西乡隆盛
答:不太理解所谓“洋务派”是什么意思,事实上新政府建立以后,所有政治家都倾向于模仿西式军制与政治制度,很难说有“洋务派”与“本土派”之分。提到西南战争,这场日本史上最后的内战充斥着很多诡异色彩,如西乡隆盛本人在战前认为,自己的目的只是与大久保利通去聊一聊、认为到了熊本城就会有昔日朋友桦山资纪带着熊本城归降,很明显他是对战争形势有着极强的误判。毕竟他虽然在1873年被迫离开政府,但他与中央政府并没有形成太强的敌对关系,甚至于在鹿儿岛建立“私学校”也是为国家培养军事人才,“私学校”与鹿儿岛县政府关系也非常好,这场内战从打响到结束都仍然有着很多未解之谜。
答:伊藤博文本质上并不完全依赖于藩阀,事实上他与本藩阀出身的山县有朋、桂太郎等人都有一定距离,反而是与萨摩藩的大久保利通、佐贺阀的大隈重信形成过长时间的政治同盟, 后来虽然与大隈重信分道扬镳,但总体上还是在政府中对各藩出身的官员都加以任用,甚至留用大量原幕府臣子;(2)的确,明治国家是一个根植于藩阀势力的政权,总体上也能清晰反映出各系统政治家的势力对比,于是进入大正/昭和时期以后,日本逐步形成以帝国大学/陆军海军大学的学阀为主的崭新官僚体系,极大弱化藩阀势力的统治基础,各方势力意在争夺具体的“辅弼”职位。至于昭和天皇,他在人生中前期锐意掌握实权,包括在1929年要求首相田中义一辞职都有类似考量,但他的努力与中层官僚的努力并没有对上茬儿,所以明治国家的根本结构没有改变,日本军国主义是以军部以军事“辅弼”职责兼任政府“辅弼”职责完成最终构建。
答:他们非常高兴。事实上在江户时代中期,所谓藩权也早就不在他们手中,而是分散到臣子手中,相反他们还要承担者守土安民责任。“废藩置县”这个提议最早就是由各藩藩主提出,他们能够离开本藩所在地来到东京居住,还能够获得华族地位与爵位俸禄,非常高兴。1872年征兵令下达以后,各藩藩兵全部解体,按照所属地区编成新军。 最后的幕府将军德川庆喜
答:最主要一点,就是幕府将军不再掌握幕府实权,各藩藩主也不再掌握藩政实权,世袭化的名义领导均退居二线,让幕府的谱代大名成为幕府的实权掌握者。中下层武士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豪商巨贾出现而逐步边缘化,他们将问题归罪于谱代大名,进而走向反抗路线。
答:这涉及到“秩禄处分”问题。针对旧武士,新政府制定了一整套策略,包括劝说武士回家务农(劝农令)、一次性买断工龄(秩禄公债、金禄公债)等政策,总体将贫困的中下层武士与农民结合在一起;而对于幕府的高级官员,明治政府基本予以留任,大久保政权时期(1874-1879)原幕府臣子甚至超过明治政府官员的三分之一,既可以宣传所谓“天皇的仁德”,又可以将旧幕府经验活学活用。 明治天皇 明治时代街景
答:记得以前看到一个德国人的日记,提到1880年天长节时期,日本普通民众如果没有警察督促也不愿意挂上旭日旗。对于幕末成长的一代人来说,他们明确知道天皇是被扶上去的,忠君爱国的思想也就不是那么浓重;但随着明治时代的推进,教育系统不断发达,新一代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民族主义叙事。至于效忠对象,天皇与国家两者确实难以分开,毕竟在伊藤博文的宪法体系设计里,天皇代表着国家的“自我意识”,这也是民族主义构成的关键因素。
答:(1)就明治时代而言,陆海军的矛盾还不如后来那么大,双方分别学习德国、英国也只是因为德国陆军刚刚在普法战争中取胜(实际上更早的时候,明治陆军与幕府陆军一样学习法国)、英国一直是海军最强,是一种实用主义考量;(2)很有道理,事实上二战时期的“近卫新体制”本质上就有了一定古典意义的僭主制特征。 青年维也纳2018年下半年讲座详情参看:青年维也纳历史推送大合集+2018下半年讲座计划! 强烈建议参加这个半年讲座计划,扫码!红包客服108元!下半年讲多少场您都随便听! 7月份除了计划进行的讲座外,还将加讲一期彩蛋内容:克罗采对谈萧西之水:明治宪法和普鲁士宪法的异同。 时间:7月14日(本周六)晚8:30(当晚没有世界杯球赛)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