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读辛亥革命1 晚晴变革

 紫雨剑 2011-05-02

很多人认为晚清最后十年之所以慈禧与后来的载沣愿意改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认为宪政改革可以保证“立宪一事,可使我满洲朝基永久确固”;可梳理史料,这种认识难免失之偏颇。不错,在慈禧以及载沣等满蒙贵族的许多发言里确实有许多关于宪政改革成果后可永保皇室地位的记录;可是这并不代表满蒙贵族们不知道宪政改革对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来说,究竟代表着什么。

事实上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慈禧以及清王朝上层对立宪后所存在的危险是有着充分的认识的。比如日本法学博士中村进午就很明确的向清政府高层点出了立宪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作者说:“满人汉人之争阋,由来伙矣。立朝者,或欲因立宪以弭此争端,不知在他国所谓保守、进步主义之争,在清国议会,即成为满汉两种之争。满人若以为籍自己立宪之功,为能得亿兆之心,必有感戴讴歌之报,其愚遂不可及矣。选举之结果,议员之多数为汉人所占无疑,然则立宪之结果,于满人有何利益?诚不待智者而后决也。使满人之势力尚足以匹汉人,则犹可言,然其争亦适足以召清国分裂之祸。北美合众国之南北战争,所得之善果,岂清国所能梦见者乎?清国之力,尚不足以防内国之变,更何能抵抗列强分割之事乎?内顾之忧,外患之可乘也。”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以慈禧为代表清政府高层就如此伟大,愿意牺牲小我,成全大我。只是想说明一点,清政府上层在进行改革的时候是预计到了最坏结果的,而不是被“有心人”蒙在鼓里,稀里糊涂的进行的改革。事实上,正是因为对最坏结果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从慈溪到载沣无不强调改革首要目的是保全皇室,才会在最后搞出一个“皇族内阁”来。 重读康有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