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残留量是美国的5倍,远高于欧洲和美国规定的安全用量 每当谈论起果蔬农残问题,人们习惯性地认为日本、欧洲等国家做得很好,但事实却是,日本是世界上农药使用量最高的国家,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没有农药就没有农业”。即使没有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电站泄漏事故,日本的农产品一样无法出口到欧美,因为日本农产品农药残留量是美国的5倍,远高于欧洲和美国规定的安全用量。农药残留量这么高,和日本农户种植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有关,由此引起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 化学农药用量超高 日本的气候高温潮湿,田间容易生长杂草、繁殖害虫。在种植作物之前,日本农户会反复喷洒好几遍“土壤消毒剂”。农作物生长期间,还要不停喷洒除草剂、杀虫剂和杀菌剂。喷洒农药是日本农户种植成本中最高的一项,以前他们会租赁小型飞机喷洒农药,现在越来越多农户购买中国大疆无人机来喷洒。 日本超市或者果蔬店的水果一般不按照斤卖,而是按照个卖。这些水果大小几乎一致,漂亮、整齐,同一种水果之间重量相差不超过5克。也是因为日本人在种植过程中进行了大量人工干预,除了喷洒杀虫剂外,还使用化学药品控制果子发育程度,所以果实几乎一样大、一样红、一样重。 土地变“毒土壤”,农产品靠进口 大量使用农作物化学制剂的后果便是,日本的环境和民众健康都受到了一定伤害。 首先是日本农田土壤因常年喷洒农药,变成了“毒土壤”,现在日本农业研究的一大课题就是如何给毒土壤清毒。其次,农药喷洒时会让大气中充满农药颗粒,在气流作用下会转移到很远的地方,或者悬浮在空中久久不能散去。加之日本高温潮湿的气候,导致农药容易挥发但不易散去,对大气造成的污染十分严重。再次,日本四面环海、内河多,且雨量充沛,大量的雨水冲刷农田后,土壤中的农药会随之流入内河和大海,污染水源。1996年,日本东北部山村就曾发生过农残污染饮用水导致的集体中毒事件。当地5个村庄居民因饮用有农药残留的山林水源,导致100多人死亡,多名孕妇流产或产下畸形儿童,教训非常惨痛。此后,日本每年会花费大量资金和力量去清洁水源。 日本农业规模小,不足以供应整个市场,加上农药及农残问题,导致80%以上的农产品要依靠进口。蔬菜瓜果主要从中国和东南亚国家进口,虽然原产地价格不高,但加上运输、保存等成本,最终售价还是很高的,无形中增加了日本民众的生活成本。 农协和市场双把关 为了控制农残带来的灾害,日本政府很早就开始规范农户们使用农药。早在1948年日本就颁布了《农药取缔法》,后来又多次修改和补充,对农药使用规范起到了很大作用。《农药取缔法》中一个贯穿整体的制度就是农药使用、销售的指导制度。 在日本,农药销售不是由私人企业来做,而是各地的农业协会(简称“农协”)。农户们必须加入当地农协才能获得种子、化肥、农药等购买权,农协会根据农户实际农作物需求情况出售农药等,并详细指导农户正确使用。《农药取缔法》规定,如果出现农药滥用或者农残超标的农作物,农户和农协一起受罚。所以如果有农户不听劝阻、过量使用,农协会拒绝向市场采购方提供质量担保。没有担保的农产品等于没有“出厂合格证”,市面上很难流通。 日本超市、果蔬批发商也不敢进无合格证明的农产品,因为一旦被发现,不仅要缴纳巨额罚款,还可能坐牢。日本民众现在已经习惯购买“来历清晰”的产品,当地产的蔬果、乳制品等外包装上甚至印有农户头像,一旦出现问题,马上就能找到源头,这也使得农户们更加小心翼翼地种植农作物。 日本农户大多受教育程度高,他们会科学使用农药,按照一定配比喷洒农药。农户的种植大棚等也随时向农协人员敞开,接受抽查。他们也会在田间竖立一个牌子,标明施肥、喷洒农药的具体时间和情况。 以前很多农户都是持续喷洒农药至果蔬采摘、包装那一天,高农残水果到消费者手中后,引发了大量投诉,所以现在日本农协要求全程监督采摘前农药停用工作。农作物成熟后、采收前一周,日本农户会停止喷洒农药,让附着在果实表面的农药挥发,减少残留。 即便如此,日本人也不放心吃本国的自产蔬果,于是他们研发出五花八门的清洗蔬菜水果农药残留的专用洗涤剂,甚至细化到一种水果配一种洗涤剂的地步,这也因此成为日本的一大特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