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知道你为什么一直学习不好吗?因为你一直没掌握学习之道

 大丰142 2018-08-06

第一部分:两种思维模式

想知道你为什么一直学习不好吗?因为你一直没掌握学习之道

第一章 开启大门

常见的思维方式:数学不好→不够聪明→根子上的自我否定。【没有天赋,没有兴趣,避之不及。认知疗法中的具体思维。】

学习的良性循环:学的越好,就越喜欢学,而越喜欢学,就会在它上面花越多的时间和钻研,成功促进了练习的欲望,而练习又会回馈更多的成功。学习是有诀窍的,学会学习的魅力:如同任何事情一样,学的越好,就越喜欢学。【高效能】

不仅要学会如何学习,还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要试图一口吃个胖子,要给自己充裕的练习时间,急于求快容易自毁。

1、学习是一个长期过程,时间是最好的朋友;

2、学习不能短期涸泽而渔,要学会适可而止。

第二章 放轻松点,有时候太勤奋是一种病

【考试时,专注是重点区域搜捕,发散或宏观视角相当于定位大体区域,合理的方式是深耕细作无用,应及时结束跳转到发散,但通常是被困在里面,需要休息来主动进入发散。学习时,专注去理解基本概念,构建小的回路点,或自动构建相对较大的回路,而发散或宏观视角通过意义检查和构建,回路形成后区分区域,构建更大层面的宏观地图。】

学习技巧:快速预读为思维加持力量

在初读某个章节或部分,先宏观浏览一遍比较好,诸如小姐标题、总结,甚至末尾的问题思考,这会为思维提供动力。为什么有效?一两分钟的预读,创造小小的神经挂钩,把思维挂靠上去,掌握概念变得更轻松。

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

神经专家区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思考状态和更加放松的休息状态,分别称为“专注模式”(focused mode)和发散模式(diffuse mode)。在日常生活中,大脑会频繁在两种思维模式间切换,但尽管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我们也无法同时处于两种思维模式之中,但对当前并不太关注的事情,发散模式可以悄悄在后台处理,有时候的灵机一现,那就是发散思维现身了。

专注模式与大脑前额皮层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相关,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件东西上,专注模式就开启了,就如同手电筒富有穿透力的光柱。专注模式是利用理性、连贯、分解的途径直接解决问题的一种模式。

专注模式是把精神集中于已在脑中形成紧密联系的事务上,启用专注模式,常常是因为已掌握的基础概念对于我们既熟悉又轻松,专注模式容易遵从曾经练习或经历过的老路子。【专注是视野受限,但深入挖掘,但如果一开始就没有交集就麻烦了】

思维定式:脑海中已有的,或是最初的想法,会阻碍我们产生更好的想法或答案。

在面临新问题或概念时,开始就用专注模式,很容易止步不前。

发散模式看起来跟任何一个特定脑区的关系都不太密切,更像是“弥散”在整个大脑中【发散模式也许会用到前额叶区域,但它弥散性分布的联结更多,而且对看似无关的联结过滤性更弱】,当我们放松注意力,任由思维漫步时,发散思维模式就出现了,松弛状态让大脑不同区域得到相互联络的机会,并反馈给我们宝贵的灵感(山头林立,有大有小,大山头更容易抓灵感,后台自动运行)。如果我们在一个问题上挣扎了许久而得不到思路,它会冷不丁地提供一个新思路。【发散模式提供了更加开阔的视野,宏观的视野】

通常,专注模式生成了初步思路之后,发散模式的灵感才会源源不断(发散模式也难为无米之炊,打造出钩子,才能抓得住灵感)。

发散模式有其自由意志,它不会听话地被打开或关闭。

研究证实,面对一个困难问题时,必须先要用专注模式兴奋一阵子,投入艰苦的努力,但发散模式也常常是解决问题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在题目晦涩难懂时,但是,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处于集中状态,发散模式就是被屏蔽的。解决问题通常都离不开两种基础思维模式之间的切换。

学习技巧:有悖直觉的创造力

越是冥思苦想,得出的想法越是陈词滥调,味如嚼蜡。比起坐在桌前绞尽脑汁,随意发挥时写出的东西更好。努力工作时的放松是一个重要环节,更是令工作卓有成效的关键。

学习技巧:接纳困惑

困惑是学习过程的有益部分,学习本来就是从困惑中摸索问题答案的过程,能够描述出来问题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只要发现了困扰你的东西是什么,那么你离解答出来就不远了。

拖延的前奏

如果拖延,我们就没有时间提供专注模式稳扎稳打,只能走马观花地过上一遍,神经联接就会摇摇欲坠。所以靠前的临阵磨枪,或想快速地应付完作业,就别指望能够记牢概念,搞懂难题,建立知识结构图。

想知道你为什么一直学习不好吗?因为你一直没掌握学习之道

学习技巧:心无旁骛,简而行之。

简单版本:番茄工作法。

升级版本:假设现在就要睡觉了,回顾一天最重要的事情,然后把它写下来,试着至少3个番茄工作法。

第三章 学习即创造

脑距离模型:脑中两项秉性任务所在的脑区越近,彼此间的相互干扰就越大,尤其是同一脑区的情况下,确实会让事情一片混乱。或许发散模式更善于同时处理多项任务,这归因于发散过程不专注的本性。

两种模式之间转换,关键在于去做别的事,直到大脑自然地遗忘之前的问题,但这通常需要好几个小时。而快速转换的原则是: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要做的事上,再加上一点放松和时间就好。

创造力研究专家提到3B方法:睡觉、洗澡、坐公交。还有很多领域专家认为独自散步对工作进展的帮助,抵得上在实验室苦战一个星期。

只要我们放下手中工作,停下来喘口气,发散模式就会趁虚而入,上蹿下跳,高屋建瓴地搜寻解决方案。当放松过后重新工作,答案经常会迎面扑来,即使没有明确解决,对问题本身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

我们在之前的专注模式中埋头苦干,然后某个瞬间,来自发散模式的解决方法醍醐灌顶,灵光突现。

即使休息的时候,发散性思维也是在后台工作的。只要进入放松状态,大脑就会进入一种自然的默认状态,那就是发散思维的一种形式。

【之前的专注努力,打造了一个个坚固的钩子,当有事情发生时,如果有相关,就会自动地建立联系】

爱迪生惊人创造力的秘密,据说是他在遇到难题时,往往会小睡一会,而非废寝忘食地努力攻克。

发散模式让学习更有深度和创造力。

很多人认为自己没有创造力,这绝对是妄自菲薄,了解思维如何工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看清创造力的内核。

揪出错误也能带来成就感。

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发现了一万种行不通的方法。---爱迪生。

发散模式相当于登山途中的大本营,登山之路漫长辛苦,中途的大本营是必要的休息场所,我们可以在这里停歇、反思、检查装备并确认路线无误(甚至可能回退),但别把暂时的休息当成最后的终点,换句话说,不能指望只靠发散模式,就能轻松解决问题,而是在两种模式的来回切换的分段练习发挥了显著的效果(类似于管理者和领导者)。

要让大脑捕捉到问题,首先要借助专注模式调动全部注意力。研究表明,对特定思考类型,可用的精神能量,即意志力是有限的,当储备能量不够时,可以跳到其他类型的专注模式下休息一下,比如放下数学题,练习下英语,但只要仍处于专注模式下,每一秒都在消耗能量储备。

如同练习举重,没完没了的练习不能达到效果,肌肉再次发力之前,也需要时间来休息和恢复,长远来看,在举重练习中间歇性地休息更有益于生长出强壮的肌肉,持之以恒才是关键。

在紧张的专注模式后,利用发散性思维奖励自己。

激活发散性思维的一般方法:健身,运动,慢跑,散步,绘画,洗个澡,冥想,听音乐,睡觉(终极法宝)。

偶尔的适合小小使用的方法,比起上述活动,这些方法可能会把我们拖进更专注的状态:打游戏,上网,和朋友聊天,阅读休闲读物,看电影,刷朋友圈。

别怕落在后面:匆匆忙忙地追赶领跑者,没能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时间,真正地掌握学习材料,结果被远远泡在后面,这会让人灰心丧气,半途而废。倒不如后退一步,冷静审视自己的长项和弱点,放慢脚步也许会有惊喜:细嚼慢咽反而让你比那些脑子快的同学学得更深入,帮我武装起大脑的最重要诀窍之一:不要想一口吃成个胖子。

避开思维定式

做作业和考试时,接受大脑中的第一个想法,有碍于另觅佳径。

【解题,第一直觉其实就是发散或宏观视角,然后专注模式执行,问题是,发散过程太不受重视】

在思维定式的影响下,国际象棋选手坚信他们扫视棋盘是在寻找不同的棋路,但对眼球移动轨迹研究显示,他们一直在执着于最初的走法,不仅是眼睛,就连思维也深陷其中,难以找到新的解法。

最新研究显示,眨眼是打破僵局,帮我们跳出来重新评估现状的关键行为。闭眼似乎可以在一瞬间放松我们紧绷的注意力,提供片刻休息,让我们的意识和想法刷新页面。可以说,眨眼会暂时性地断开我们于专注模式视角间的连接。但另一方面,刻意闭眼又似乎能帮我们提高专注度,沉思求解时,人们通过远眺、闭眼或干脆蒙上眼睛来避免干扰。

提醒一下,高度专注的注意力是一种宝贵的资源,除非到了主动退一步,并让发散模式发挥作用的时候。

要想学得好,就得能在两个专注学习期之间空出时间,让神经模型得以巩固。就如同砌砖一样,得给水泥留出干燥时间,妄图一蹴而就,神经结构得不到巩固,要么歪歪扭扭,要么塌掉。

在进入下一次的专注模式之前,必须留出足够的休息时间,让意识完全从问题中解脱出来。

学习技巧:观察自己

下次当我们感到挫败时,试着后退一步观察自己,愤怒和挫折会关闭大脑中用于学习的关键区域,因此不断增加的挫败感往往是个有益的暂停信号,它暗示你,是时候轮到发散思维模式了。

真的被难住了怎么办?

自控力很强的人,往往很难关闭专注模式,好让发散模式进入工作状态。

当我们真正被难住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向他人请教,让他们提供不同的视角,或是类比举例来解释概念,但在提问前,先要把问题分解,对问题理解的足够深入,会更容易接受他人的解释。

理解学习中的矛盾:全身关注才能解决问题,但全身关注会阻碍我们寻找所需的新方法;成功很重要,但辩证来看,失败也很重要;持之以恒是关键,但南辕北辙只会带来不必要的挫折和浪费。

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

工作记忆:大脑中对正在处理的信息进行瞬时以及有意识加工的这部分记忆。现在广泛的共识是,工作记忆只能容纳4个组块。

【人类大脑倾向于自动地将记忆单元打包成组块,因此工作记忆的实际容量比看起来大很多。如果掌握了一门知识,一个概念,它在工作记忆中所占据的空间就会变小,释放出的大空间可以让我们更轻松地处理其他事情。】

间隔重复有助于将工作记忆纳入长期记忆:一天晚上重复几十次,倒不如每天重复几次,多坚持几天甚至几周效果会更好。很多人相信过度学习是增强长期记忆的方法,因此会布置许多相似的题目,但最终被变成被迫劳动,无法给长期记忆带来一点好处。

运行你的思维后台:下次在解决棘手问题时,先全神贯注到不能解决,继而转移到其他任务,发散模式会在后台继续处理,等到折返时,取得的进展会让人目瞪口呆。

睡眠建议:减缓呼吸;将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手机设定21分钟,时间太长会头晕脑胀。

睡眠对学习的重要性

睡眠时,脑细胞会收缩,细胞间隙会变大,这就像打开了水龙头,脑脊液会冲洗掉毒素,这样的夜间大扫除真实保持脑健康的一个换件。极度缺觉头脑不太灵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这些残留的毒素。

研究表明,睡眠时记忆和学习的重要环节,睡眠状态下的部分清理工作就是清理琐碎的记忆,并增强重要的部分。

睡觉时,大脑也会回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一遍遍地加深巩固这些神经联接。

沉睡就像是让前额皮层那个清醒的“你”彻底关机,因此大脑其他区域之间更容易相互聊天,得以拼凑出答案,当然,前提是专注模式下知识的种子扎了根,发散模式才能开花结果。所以,打盹或睡觉前看些知识点,会增加梦见它们的几率。

想知道你为什么一直学习不好吗?因为你一直没掌握学习之道

总结:

1、遇到数学和科学上的难题,首先要让专注模式打头阵,它竭尽全力完成一轮,就轮到发散模式了。

2、放松一下做点别的,一旦工作期间出现了挫败感,转移注意力就该随之出现,让隐藏在后台的发散模式运转起来。

3、学好数学和科学最好的办法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

神经心理学家对创造力的建议:

1、创造力是数量上的竞争。

2、再多做几次总会成功,如果不喜欢这个结果,那就再来一次。

3、批评使我们更优秀。把作品展示给他人,有利于客观审视自我,获得独特的视角和领悟。

4、接受分歧。创新性和“认同度”是负相关的,那些不被认同的观点可能是最有创意的一个,很多时候的创意,是源于之一自己的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