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谢氏的故事

 岁月深情 2018-08-07

关于谢氏的故事

             ____谢显胜

 

(一)桃红柳绿

    
出自谢尚所作乐府诗《大道曲》:“青阳二三月,柳青桃复红,车马不相识,音落黄埃中。”据《乐府广题》载,谢尚为镇西将军出镇寿阳时,曾于酒楼上据胡床衣紫罗襦弹琵琶作《大道曲》,往来路人都不知道他是位列三公,出镇一方的将军。谢尚善吹笛,曾于牛渚月夜于江中吹笛以和袁宏咏史诗,《对韵全璧续编》有云:“牛渚矶头,谢尚细吹玉笛;含章檐下,寿阳初试梅妆。”将此事与寿阳公主始兴梅花妆并列。史载谢尚善为鸲鹆舞,李白有诗《对雪醉后赠王历阳》云:“谢尚自能鸲鹆舞,相如免脱鹔鹴裘”。牛渚怀谢亭、祠和亭,采石镇谢公祠、赏咏亭,此古今四座建筑均为纪念谢尚于牛渚采石之时发现并赏识了当时并不为人所知的寒士袁宏而建。李白有诗《夜泊牛渚怀古》:“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就是将自己比作袁宏,而叹息当世无如谢尚那样的名士能发现并赏识自己。

(二)东山再起

    
晋朝征西大将军桓温请谢安为司马,送呈旨人从新亭出发到杭州东山,要求谢安出任宰相。中丞高崧开玩笑说:谢安累违呈旨,高卧东山,朝庭和朋友每次请求出任当官,安石就是不肯出山,苍生如何!天下何安!”。谢安知道后甚为不安,只好出任,桓温甚喜,相谈数日。此为“东山再起”成语。  

(三)内举不避亲

    
晋太傅谢安初执掌朝纲时,苦于朝廷积贫积弱,没有一支军队可以捍卫朝廷,便有意组织一支军队。但由于有许多国家大事需要处理,他无法把全部精力投入进去;而不投入全部精力,又难以实现这一目的。考虑再三,最后决定把此事交给一个得力的人去办理。当时的朝中,文武将官不谓不多,但真正能胜任此职的,只有他侄儿谢玄一人。但任用亲族,自古多忌,“人间颇有异同之论”;若不用他,再也找不出更合适的人。他最后打定主意:为了国家,不顾众议,只用谢玄。谢玄后来果然不负重托。他首先从流民中招募最骁勇的人充当士兵,然后又从士兵中挑选良将,组成一支全新的军队。后来又经过数年的严格训练,使它真正达到了坚无不摧、战无不捷、百战百胜的程度,出色地完成了组建新军的任务。接着便发生了淝水大战。战前,谢安作为东晋的总指挥,再一次违众举亲,用弟谢石担任前线大都督,侄谢玄任前锋,生子谢琰任前锋中前锋。战争打响后,谢琰首立战功,谢玄、谢石也相继告捷。故史书说,前秦之败也,“成于玄、琰,然后时实为都督焉”。这其实也是谢安“内举不避亲”政策的胜利。谢安能以大局为重,任人唯贤,不以亲故论英雄,在当时实为惊人之举。就连他的政敌郗超也佩服他的这种魄力,说:“安违众举亲,明也。”   

(四)投鞭断流

符坚带97万南下攻晋,骄狂地宣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军人把手中的马鞭投于江中,可阻断江流)。”这就是著名典故“投鞭断流”成语的来历。但97万大军却被以谢安为首的晋军于淝水击败。

(五)风声鹤唳

秦军淝水之战溃兵沿途不敢停留,听到风声鸟啼,都以为是晋军追来,此为“风声鹤唳”成语。

(六) 折屐断齿

晋军以八万人马大胜秦军97万之敌,收复寿阳,谢石和谢玄派飞马往建康报捷。当时谢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他看完了谢石送来的捷报,不露声色,随手把捷报放在旁边,照样下棋。客人知道是前方送来的战报,忍不住问谢安:“战况怎样?”谢安慢吞吞地说:“孩子们到底把秦人打败了。”客人听了,高兴得不想再下棋,想赶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别人,就告别走了。谢安送走客人,回到内宅去,他的兴奋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过门槛的时候,踉踉跄跄的,把脚上的木屐的齿也碰断了。这是著名的典故“折屐断齿”成语。

(七)草木皆兵

苻坚站在寿阳城楼上,一眼望去,只见对岸晋军布阵整齐,将士精锐。连八公山上的草木,他也感到类似人形,误认为是晋兵,颇为惊慌,对苻融说:“此亦劲敌,何谓弱也?”这就是著名的典故“草木皆兵”成语。

(八)谢家宝树 

谢家宝树原指指谢玄是谢家的人才栋梁,可以光耀门楣。“谢家宝树”的典故来自谢安与侄子谢玄的对话,早年谢安问谢玄等子侄:为什么子女对自己的事情并没什么影响,但是大家却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有出息呢?别的子侄都不能回答,只有谢玄回答“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有出息的后代像馥郁的芝兰和亭亭的玉树一样,既高洁又辉煌,长在自己家中能使门楣光辉。现在一般指很有出息。后世把谢家子弟的忠诚高洁,勇敢睿智称为“谢家之宝树”,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也有其“非谢家之宝树”的自谦之句。

(九)咏雪才女

谢道韫,是安西大将军谢奕的女儿,丈夫王凝之。谢道韫聪明有见识有才华,能言善辩。一次叔父谢安曾经把家人聚会在一起,忽然间,雪下得紧了,谢安问:“这大雪像什么呢?”谢安哥哥的儿子谢朗说:“空中撒盐差可拟。”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非常高兴。

(十)才高八斗

谢灵运的诗,大都描写会(kuài)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诗篇一传出来,人们就竞相抄录,流传很广。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狂妄自大。根据《释常谈》记载:有一次,谢灵运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谢灵运说曹子建才高八斗主要应该是谢灵运比较崇拜曹子建,尤其是那篇洛神名赋,当然夸张的成分是很大的。谢灵运说这话一方面高抬了曹植,另一方面又未免有自谦之词,其实他的文学才华与成就,并不在曹植之下。

(十一)谢灵运体

公元385433年,陈郡阳夏人(今河南太康),世居会稽(今浙江绍兴),著名南朝宋国山水诗人。谢灵运是淝水之战的前敌指挥之一谢玄的孙子。谢家三代单传,为了使谢灵运顺利成人,信奉道教的家庭就把他送到钱塘杜明师的道馆中寄养。于是,谢灵运就有了“客儿” “阿客”的小名,后代人也习惯称他为谢客。谢灵运寄居钱塘时,笃志好学,博览群书,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谢灵运十五岁时回到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十八岁就袭封康乐公。谢灵运在官场生涯中几经挫折。到三十八岁时任永嘉太守时,他对政治已有所怨倦,开始寄情于山水,后来辞官回会,凿山浚湖,探奇访胜,排遣政治上的不满情绪。晚年任临川内史,在政治纠纷中因谋反被收。最后在广州被杀。谢灵运文化素养极为深厚,他工诗文,能书画,通史学,又熟精佛教老哲学。谢灵运一生着述非常丰富,但他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尤其是山水诗。谢灵运的山水诗,绝大部分是他作永嘉太守以后写的。他的山水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他用富丽精工的语言描绘了自己目击的山光水色,给当时的诗坛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在艺术上,他也开辟了南朝诗歌崇尚声色的新局面。谢灵运是扭转当时崇尚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在他身后不久,模仿谢灵运诗作风格的人越来越多,一时有所谓“谢灵运体”。下及唐朝,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都曾从他的作品中吸取过营养。

(十二)谢公屐

南朝宋康乐侯谢灵运喜游名山大川,穿带齿木鞋。为了上下山方便,他把鞋齿作些改进,将死齿改为活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可以省却许多力气,身体也更容易保持平衡。在西晋以前,男女除穿履(单底布鞋)、舄(复底布鞋)、长靿靴(长筒靴)外,还盛行穿木屐。为了表示男女有别,将男用木屐做成方头,女屐做成圆头。西晋以后,男女混一,皆穿方头木屐。名士阮孚素好木屐,曾对人修屐,喟叹一生不知要穿坏几双;谢安指挥钥巴水作战,也穿木屐,得知前方获胜后,高兴得把鞋齿都折断。但他所穿的肯定还是死齿屐,因为如果可以拆装自如,哪里还有折断之理。所以,活动齿木屐的发明权无疑是属于谢灵运的。由于他的爵位本是康乐公,人宋后才降为康乐侯,因此,人们多沿用旧习,称他为谢公;而他发明的活齿屐,也被称为谢公屐。大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白梯。”

(十三)“千金”的来历

南朝梁司徒谢肋幼聪慧,特受父亲谢庄喜爱,常把他带在身边。他也非常争气,十岁时便能写出很不错的文章。后随父亲游土山,受命作游记,援笔便成,文不加点。宰相王景文对谢庄夸他:“贤子足称神童,复为后来特达。”谢庄也手扶儿子的背说:“真是我家千金啊。”“千金”一词,由来已久,但用来指人,这还是第一次。从谢肋被称为“干金”开始,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都用这两字比喻出类拔萃的少年男子。把少女称做千金或千金小姐,则是元明以后的事。况且,其基本含义也与当年谢庄夸赞谢肋时大致相同。

(十四)枋得公以族谱激励后人

公元12752月,蒙古铁骑大举南下,元朝军队攻入临安,南宋覆亡在即。

时任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的谢氏子孙谢枋得,忽然向同科进士、丞相文天祥询问:“欧阳修、苏东坡两家的家谱如何修的?”文天祥很不解地问:“今日情势你不去聚集民众,筹划抗元,却来谈家谱,你现在说这个话,是不想给国家效力了?”

谢枋得摇摇头,沉痛地说:“我询问修谱,也是想为国效力。我的祖先在真宗时当过尚书,可算是簪缨世胄。三百年来,我谢姓人非一家,家非一人,分布海内,喝的宋朝的水,居住、行走的是宋朝的土地,当的是宋朝的官,享的是宋朝的爵禄,枋得得蒙天子看重,已给朝廷效命好些年头了。一旦国家完了,天下落入蒙古人手中,到那个时候,我定会随丞相一起殉国,因此才讲求谱法,令子孙生于宋,卒于宋,葬于宋,子女娶于宋,嫁于宋。我当勉励子女尽忠尽孝,收复中原,以报国家于存亡之际。如先世太傅公(指谢安)奏捷淝水一样。”

文天祥流下了眼泪,说:“你有这样的抱负和志向,不但是家庭的孝子,也是国家的忠臣。愿苍天保佑你,国脉家绪,与天并丽,才不辜负你今天讲家谱的一段话。”

次年三月,宋朝灭亡。谢枋得绝食十五日,壮烈殉国。家谱在他身上竟起了如此巨大的作用。

 

(十五)“救军粮”

1388
年(明洪武21年),云南麓川宣慰使思伦发叛攻定边,我三世祖谢荣和毕节卫指挥赵承鼎奉调,领兵三万赶赴云南昆明,配合沐英部追剿。六月二十八日领兵深入,受敌重围,粮尽援绝。七月初五日清早,官军採摘糯米果(现称红刺母)作为军粮充饥,遂恢复体力,奋勇突围,敌军溃退。第二天,粮秣继到,随即挥军冲渡泸水,追剿残敌。自此,南京人后裔遂将糯米果(现称红刺母)称为救军粮,并世代相传,并在每年的中秋节将糯米果(现称红刺母)供在神龛上。

(十六)“蕨龛”

二世祖谢子德、三世祖谢荣在1381年(洪武十四年)响应明太祖朱元璋的号召,跟随傅友德、蓝玉、沐英在南京应天府二字街杨柳巷调北征南誓师出发到西南,12月抵湘,分兵东西两路进军,郭英、胡海洋等领兵5万为西路军,由四川永宁进军威宁;二世祖谢子德、三世祖谢荣随付友德所领大军由湖广渡辰江入黔进攻曲靖为东路军,约在白石江会师。当时年尽,遂屯兵黑羊菁(今贵阳)下过年,因在外行军打仗,没有神龛,遂教军士採集狼尾蕨,编成神龛,以供奉祖先,三军轰动,士气大振。过年后,立即挥军前进,收服了普安、普定。自此,“蕨龛”的故事在南京人后裔中世代相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