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淞沪会战结束时雪崩式的溃败 毫无斗志的军人和被裹挟的百姓

 利有用无 2018-08-07

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的淞沪会战,几乎将中国当时最精锐的部队全部都投了进去。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军队牺牲达25万人以上,其中有不少属于精锐部队和有才华的军官,这都让中国的抗战蒙受了极大的损失。而在牺牲的中国官兵中,有近10万是在从淞沪战场撤退过程中牺牲的。

造成这样局面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蒋的摇摆不定。10月下旬,当中国军队已经牺牲巨大之时,军事委员会向蒋建议将中国军队从上海撤退到江阴-无锡-苏州-嘉兴一线组织第二道防线。

蒋原本已经同意了这一计划,并命令顾祝同准备撤退,但后来听说布鲁塞尔会议可能对日进行制裁后,蒋又撤回了撤退命令。

但蒋给予希望的布鲁塞尔会议并没有给他带来好消息,不但没有对日进行制裁,还拒绝向中国提供援助。蒋的这一反复犹豫,让中国军队错失了撤退良机,失去了保全军事力量的可能。

11月5日,日军在杭州湾登陆以后,从背后袭击了上海的中国参战部队,从而导致了中国军队多米诺骨牌一样的总溃退。

中国军队并没能如原本计划的那样组织起第二道防线,而是在一种完全溃败的情况下逃命。

这种无序的溃逃与有序的撤退带来的损失是完全不一样的,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在部队已经发生大面积溃逃的情况下,又再次无视战场情况强行要求部队继续就地组织抗战。

正是因为蒋的摇摆不定,完全脱离战场实际情况去执行其战略,最终事与愿违,导致了中国军队雪崩式的总溃败,也直接加速了日军进攻南京的时间,并埋下了屠城的恶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