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潮沉思录:一个宗教领袖的炼成(上)

 猪小安 2018-08-07

先讲个有趣的事情,庚子年义和团攻西什库大教堂不下,死伤惨重。经过仔细观察和深刻反思,团民们认为是西什库教堂里的法国神父樊国梁主教作法,以邪术禁住了团民们的枪炮子弹。要破邪术当然需要神人,我大清地卧虎藏龙,英雄豪杰辈出。据《庚子国变记》上说,启秀言使臣不除,必为后患,五台僧普济有神兵十万,请召之会攻。这位普济高僧出现在众多的笔记里,据说他骑赤兔马,左手执青龙刀,右手执春秋左氏传,俨然关老爷再世,拍马直冲教堂,身后团民一拥而上。没想到西洋人一阵排枪,这位高僧落马,只有一匹空马和团民一脸无奈的退回来了。


这件事由于有大量当事人的笔记,可以确定是存在的,关于这位僧人的法号,也有人记做普净,普静等,以当时上谕为准。但,历史吊诡之处就在这里,按照上谕虽然确实传召了五台山极乐寺高僧普济进京参战,然而他战斗的地点应该是天津紫竹林。


这段档案甚奇,转录如下:五台山南山极乐寺住持僧普济,戒律精深,深通佛法。现在天津事机紧迫,所到夷船甚多,该僧素善修持,心存报国。著即联属义和团民,设法御击剿办,灭此凶夷,毋任肆扰,荼毒生灵,实为厚望。不日,再发一则。现在天津事机紧迫,闻五台山南山极乐寺住持僧普济戒律精严深通佛法。该僧现尚在津,著裕禄传旨,谕令该僧联络义和团民,设法堵击,毋令夷逆北窜,是为切要,将此由六百里谕令知之。钦此,遵旨寄信前来。因此,这位在北京为国捐躯的高僧到底是谁反而成了一个谜,只能推测可能是极乐寺普济高僧的一位同门或弟子。



总之这位五台山极乐寺的高僧普济虽然响应朝廷号召参军参战和洋人斗法未能得胜,还是好好的活下来了。到了一年多以后,1903年,慈禧老佛爷感念大师当年护法之功专旨宣入宫中讲经,并奉旨护送雍和宫藏经入五台山供奉,成了朝廷钦定的佛门高僧大德,真的不能再真了。


西什库的樊国梁主教当然是没有魔法,他依靠的是40名陆战队员和躲在教堂避难的几百名武装教民。但,这位名震天下的普济高僧还真是有魔法的,最有意思的是他最擅长的,按照清朝一贯的定义,就是那套禁住枪炮的法术。无他尔,这位朝廷钦定的高僧其实是一位八卦教徒,而且不是一位秘密的八卦教徒,他建立的道门传了三代,一度是北方最大的封建会道门组织,称为九宫道。无论如何这不可能是一个和尚建立的吧。至于什么是八卦教,攻打紫禁城的天理教就是八卦教系统的一支。至于义和团认定樊国梁使用能防御子弹的阴门阵的技能,就是在乾隆年间王伦临清之变中,由清军总结的。在清代官方他们都属于更有名的白莲教系统,当然实际上一般我们都认为他们的理论都是罗教系统的。


因为声名如此显赫,本人在义和团运动中大放光芒,日后徒子徒孙也闹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普济师傅在日后被研究者仔细翻查了一番,他励志的人生也就此呈现在我们眼前。


不知道读者中有没有立志于民间宗教事业的同学,如果有可以看看下面的内容。根据我的观察,在二十世纪民间会道门传播中,有两个特别重要的人物,一个是这位九宫道的高僧普济,一位是一贯道的张天然老师。这两位发展了两条各自有特点的道路,成功建立了规模庞大的教门组织。其理论实践水平比起今天的许多道门大师要高出许多。能仔细研究这二位的成功之道,岂止发家致富,传之子孙也吃之不尽,要比看卡耐基之流有意义多了。



普济师傅,俗名李向善,在家时又被称为李傻五,直隶宁晋县庞家庄人。李向善早年生活异常穷苦,曾以乞讨为生。这样艰难的生活无疑锻炼了李向善的个人意志,增长了他的社会阅历。到了十五岁那年,李傻五终于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一个转机,他遇到了八卦教分支离卦教演变来的一支圣贤道的传人王真香。王真香的经历和许多清代民间宗教的领袖很像,她七岁父母双亡,十五岁出嫁,十六岁守寡。在艰难的生活里投入到民间宗教的怀抱,以自己的虔诚赢得了一定的宗教地位。当时和王真香一起掌管圣贤道的还有一位弟子李修正。王真香自称无生老母转世,而李修正是先天老祖,两人看起来正是一对。


很可能是入道后李傻五才获得了李向善这样一个很符合民间宗教倾向的名字。一开始李向善和王真香一起在香山一带学习传教,并逐步受到重视。圣贤道和大多数清代流行的民间宗教差别不大,主要传承通过来自罗教的真空家乡,无生父母的理论。和清代很多的民间宗教一样,也习惯于把教主神化,直接说成是神灵转世。由于佛教在清代占据民间思想领域优势的地位,原本多少带有道教思想的罗教基本全面佛教化,比如王真香又称光玄佛,李修正自称是师祖转世的先天佛。这和现代某些大师们的手法并没有什么不同。在传教方式上,表面上看也很平和,不过是劝人吃斋,为人念诵各种宝卷,用香灰草药之类看病而已。


这里先总结一下在李向善之前,传统民间宗教传教的一些经验。清代民间宗教滋长的基础是清中叶以来随着国势衰败,人口滋长而异常困苦的社会生活。大量生活艰辛中的百姓急切期待的精神慰藉和互帮互助。从某种形势上来说,在人心的苦闷上,这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剧烈诞生的各种民间大师产生的背景也有微妙的相通之处。宗教乃是根植于心理的间隙,这一点不论穷困的苦闷还是富裕的迷茫。至于利用互帮互助这一点到今天,仍然是一个很有效的手段。在地下教会的传播中,这几乎可以称为杀手锏。当然,如果仅仅停留在互帮互助的层面上,那样形成的更像有活力的社会组织。民间宗教更多是通过这层互帮互助形成一个相互吸引,并对外加速扩展的社交圈子。而一旦进入这个社交圈子新的手段就要跟上了。


当然,至少在清代,大部分民间宗教都把自己打扮的和佛道差不多,而在现代这种状态是很有些不一样的。为了不泯于众人,至少在传教的初始阶段,很大程度上这依赖于教主本人的努力。所谓一懒万事休,哪怕想做一个邪教教主也是要先勤劳工作的。这点,无论闻香教,还是日莲宗,都应该辛苦传教去,不要指望坐享其成。即使是建立一个邪教也是一位教祖人生奋斗的英雄史诗,并不是随便什人就能完成的。



过去我们常常认为民间宗教的有利之处在于积极主动,教义浅显易懂,现在看也不尽然。在社会底层本身活跃着大量非僧非道的民间宗教从业者,他们的讲授也往往是浅显易懂。应该说嘘寒问暖,守望相助,由于这些民间宗教的教祖往往还活跃于传教的舞台上,带有统一的组织性,则有组织往往是胜过没组织的,这实际上是组织性的胜利。至于神迹的显现,教祖最终的神化,比起传统的佛道这也是一个比较明显的优势。毕竟触手可及的神明比起远在天边的亲切许多。


只有有一个稳固的基本盘,才能谈上转身成为属于一个教祖自己的宗派。宗教实际上是一个筛选的过程,总有一些格外虔诚,或者说格外容易轻信陷入崇拜的信徒存在。教祖要善于发现这样的苗子并加以培养。这个阶段比较常见的是仪式化和神秘化的手段。现代传销常见的等级分工,会员分级实际上在那个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基本上我认为所谓美国人发明传销的说法不过是把宗教拉羊的手段拿来再加工而已,这类手法在东西方都是独立发明的。


民间宗教的敛资往往是开始于互助基金和敬神礼拜的需要,还有维持从业者基本的生活。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筛选过程了。进一步可以通过献资的多少,虔诚者授予秘密教义,贪婪者予以提成诱惑,愚昧者予以神迹迷信,贫寒者予以帮助慰藉。无论在建立之初还是日后根基已深,教祖的吝惜往往都是宗教事业衰败的开始,只有展示出那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有限的付出带来物资和精神上的双重回报,才能带动教团的良性发展。罗教系统的秘密教义研究很多,分级传授系统也可以简单的参考今天的传销。这是可以进一步追溯到密特拉信仰的一些手段,在宗教领域里,不外乎是小团体主义的身份认同,神秘化的知识表述,适当的正向回馈和有限的逆向考验。典型的比如提升其沉没成本,使其无法放弃。从邪教到今天的网游其实一直都在运用,实乃千年流传屡试不爽之术。


至于坚固最后核心信徒信心和提升渲染力的神迹,这是许多人觉得重要,其实不一定是重要的一环。一来对于经过挑选的虔诚信徒来说,神迹的创造本来就是最容易的。二来,只要有了虔诚的信徒,神迹的创造甚至不一定是主动的。历史上不乏强调自己不行神迹,以退为进的教祖,或者可以表现然后否认,欲盖弥彰的教祖。关键是最终形成新身份的认同,只有最终创造一个牢固的教团,一个忠诚的基本盘,一个民间宗教才算初见雏形了。



总之,直到李向善加入圣贤教为止,圣贤教还是沿袭这些传统的经验,是一个活跃于民间有一定影响力,但仅限于地方上一定影响力的普通教门。虽然已经传承数代,但也不过是清中后期千百支教门中很平凡的一支。李向善加入家门后,凭借个人的干练很快赢得了王真香的重视,迅速上升到和李修正相近的地位。


这时候李向善不到二十,与师傅师兄相依为命,跟随师父一起到山西井陉县苍岩山布道。此时的井陉处于清后期典型的衰败中,商人无资,平民无粮,生活困苦异常,便于教门生长。李向善师徒三人便隐在山中,四处以念经化缘修庙等手段拓展信众。大有杨秀清去了紫荆山,红军上了井冈山的架势。而命运无常,一场考验也将随之而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