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夏雨无声讲解

 玉瓶真哪哒 2018-08-07

夏语读书《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成为《诗经》。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了诗歌。

 

《诗经》是按照《风》《雅》《颂》三类编辑的。“风”又叫“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等15部分,收诗160篇《风》大多为周代各地的民间歌谣,是三百篇中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篇章。根据15国风的名称以及诗的内容,大致可推断出诗的产生地相当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地区,地域相当辽阔。《雅》是周人所谓的正声雅乐又分为《小雅》和《大雅》。《小雅》74篇,大部分是贵族宴享时的乐歌;《大雅》31篇,是诸侯朝会时的乐歌。《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作品产生的年代,大致说来,最早为西周初期,最晚至春秋中叶。这些流传前后约五百年的诗歌,又产生在如此广 阔的地区,是如何收集和编辑起来的呢?对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一是采诗说,一是献诗说。据说“采诗”是上古时代的一种制度,到周代还有采诗官,专门负责到民间采集民歌民谣,然后上报朝廷,目的是便于朝廷了解民情,以便察看朝政的正误得失。献诗说在 《国语·周语》中有记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 献诗,瞽献曲,史献书”。目的也是“ 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这些选择来的诗经过筛选整理,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编定成书。总之,《诗经》是经过很多人长时间的收集整理加工而成书的,非一人一时之功。

这些远古时代留下来的诗篇,千姿百态,它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真实地描绘出二千五百多年前那漫长历史时期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状况以及社会面貌。在那个时代,周王朝及各诸侯国的统治者相互攻伐,对民众横征暴敛,民众生活艰辛困苦。《诗经》中很多篇章对这些普通民众的生活作了详细的记录。最典型的要数《豳风·七月》,它生动具体地记述了劳动者一年四季的生活,从春到冬,不停劳作,耕种收割,采桑摘茶,养蚕纺织,砍柴打猎,凿冰酿酒,筑场盖屋, 周而复始,没有一刻闲暇。

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他们四处奔波服役,长年不能回家。《东山》写戍卒在外的悲哀和归家途中的悲喜交集。《击鼓》写戍卒思归不得的哀叹。《伯兮》写女子思念远征丈夫,无心梳洗,相思成病。《君子于役》写女子在暮霭中望眼欲穿,渴望丈夫早曰归来。

爱情是诗歌的永恒主题,《诗经》中对爱情和婚姻 也有较多的描绘。这些诗,有的写出爱情的欢乐,有的诉说相思的痛苦,有的反映妇女被遗弃的悲惨,是《诗经》中极富情采的篇章。全书的第一篇《关雎》就是一首情歌,写一个青年追求“窈窕淑女”而不得的焦虑和痛苦,和得到之后的喜悦。《采葛》写一位男子对采葛姑娘的爱慕和思恋,一曰不见,有如“三月”、“三秋”、“三岁”。《静女》写男女约会时,等待的焦急及会面的欢乐。 

《诗经》中还有一些政治讽喻诗,和一些反映周部族发展的史诗。总之《诗经》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艺术水平也是很高的。读了这些诗,会使我们受到深深地震撼, 能深切地感到今人的思想感情和古人是相通的。   

对《诗经》的艺术手法,经前人总结,用“赋”、 “比”、“兴”三字来概括。“赋”就是直接抒写和铺述, 这是所有文学作品最基本的方法。“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使事物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兴”,用朱熹的话来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诗集传》)。细究“兴”字,有发端的意思,也称起兴,一般用在诗歌幵头。起兴的句子可以与诗的内容有关,也可以无关。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每句虽只区区四字, 但句法多样,语气自然,创造出很多千古流传的名句, “杨柳依依”、“雨雪霏霏”、“风雨凄凄”、“风雨萧萧”、“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等等,至今还经常运用。

《诗经》到汉代被尊为“经”以后,传习的人就多了起来,各家的说辞也不大一样。由于《诗经》写作年代距今久远,对每首诗的原始义和每个字都作出绝对确切的解释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只采用比较主流的说法进行解释,并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而非史学和考证学的角度进行理解。我们会挑选《诗经》中比较经典的部分进行精读,其余部分进行诵读。

 

001.关雎_周南_诗经讲解

 

国风·周南

国风,就是各诸侯国的诗歌。那么,诗为什么称作“风”呢?《毛诗序》说:“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这里说的是诗有教化的作用。周,则是地名,在雍州岐山之阳,南指周以南之地,是周公姬旦的封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带。这些是大多是西周末年、东周初年的作品。《周南》现存十一篇,内容以涉及婚姻、爱情、礼俗居多。

 

 

 

关关雎鸠(jū jiū,在河之洲

窈窕(yǎo tiǎo)淑女,君子好逑hǎo qiú)。

参差(cēn cī)荇(xìng)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wù mèi)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mào)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⑴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雎鸠(jūjiū):一种以鱼为食的水鸟。据说此种鸟感情十分专一。朱熹的《诗集传》中写道“生有定偶而不像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据说如果有一只鸟儿叫了一声“关”,另一只鸟儿会马上应和一声“关”,一呼一应紧密相连,短促而响亮。固有了“关关”的叫声。

⑵洲:水中的陆地。

⑶窈窕(yǎo tiǎo)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优美,喻女子仪表美。淑,好,善良。

⑷好逑(hǎo qiú):逑,配偶,名词。

⑸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荇(xìng)菜:水草类植物。圆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⑹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流,义同,这里指摘取。之:指荇菜。

⑺寤寐(wù mèi):醒和睡。指日夜。寤,醒觉。寐,入睡。

⑻思服:思念。服,想。

⑼悠哉(yōu zāi)悠哉:意为悠悠,就是长。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悠,思念。哉,语气助词。

⑽辗转反侧:翻来覆去,不能入眠。辗,古字作展。展转,即反侧。反侧,犹翻覆。

⑾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琴、瑟,皆弦乐器。传说为伏羲发明。“琴”先为五弦,周文王添一弦,武王伐纣时有添一根,就成了今天古琴的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至今已失传。

友:用作动词,此处有亲近之意。这句说,用琴瑟来亲近“淑女”。

琴瑟的发明,是为了顺畅阴阳之气,纯洁人心。据说琴瑟合奏,音色十分和谐。明代梁辰鱼《浣纱记·见王》:“桐作琴瑟,音调和也”。琴瑟之好:比喻夫妻间感情和谐。

⑿芼(mào):择取,挑选。⒀钟鼓乐之:用钟奏乐来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鉴赏

《关雎》是写一个君子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那么什么是君子淑女呢?古代研读《诗经》的学者,多数认为君子是指周文王,淑女是指其妃太姒()。诗的主旨是歌颂后妃之德。诗的年代已久远,我们无从考证,但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在当时是相当有地位了。也有人认为《关雎》是婚礼上的歌谣,琴瑟钟鼓之乐是婚礼仪式上的奏乐。

《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是 “中庸之德的典范。而汉《毛诗序》又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这里牵涉到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思想: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有夫妇之道,而后有父子之道,再有君臣之道。

这首诗之所以被当作夫妇之德的典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首先,它承认男女之爱是正常自然的人类需要。西汉《礼记》中有记载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子也曾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

第二,诗中所描绘的爱情,是有明确的婚姻目的的,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从哪里可以看出诗里描述的爱情是以婚姻为目的的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个即是配偶。而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婚礼上喜气洋洋的场面。所以至今我们一直用琴瑟之好来形容夫妻关系融洽。古人基本上都是先结婚,再谈恋爱的。如果不步入婚姻殿堂,怕是也难有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机会。

第三,君子又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而淑女也是要兼具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的。所以君子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而诗中描写君子淑女的追求,而女方却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这也反映了在婚恋关系中,男方应是行为上主动的一方。

第四,《关雎》,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的男女关系。君子的相思,也只是辗转反侧,并未有出格的行为,爱得很守规矩。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则让我们感受到了有节制的欢乐气氛。正所谓发乎情,止乎礼

002.葛覃_周南_诗经讲解

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确,《诗经》能带我们认识很多动植物。上一次我们在《关雎》中认识了雎鸠,今天在《葛覃》中又会出现什么草木鸟兽呢?我们先通读一遍这首诗。

 覃

葛(gé)之覃(tán)兮⑴,施(yì)于中谷⑵,维叶萋萋⑶。

黄鸟于飞⑷,集于灌木⑸,其鸣喈(jiē)喈⑹。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⑺。

是刈(yì)是濩(huò)⑻,为絺(chī)为綌(xì)⑼,服之无斁(yì)⑽。

 

言告师氏⑾,言告言归⑿。

薄污我私⒀,薄浣(huàn)我衣⒁。

害浣害否⒂?归宁父母⒃。

【注释及译文】

第一章:

葛(gé)之覃(tán)兮⑴,施(yì)于中谷⑵,维叶萋萋⑶。

黄鸟于飞⑷,集于灌木⑸,其鸣喈(jiē)喈⑹。

1)gé):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可做绳,纤维可织布,用于做夏天的衣服。“葛”有两个读音,指植物和纺织物时,念二声(gé),指姓氏的时候,念三声(gě)。 tán):本指延长之意,此指蔓生之藤。 :语气助词,无义。

2)yì):通“移”,蔓延。 中谷:山谷中。

3):发语助词,无义。 萋萋:茂盛的样子。中国古代诗词的写作很讲究出处,很多名诗都可在《诗经》中找到出处。此处的“维叶萋萋”就被引用到后世的很多诗词里。比如崔颢[唐]《登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白居易[唐]亦有诗云:“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黄鸟:黄雀。于飞,即飞。:作语助词。

5):汇合,聚集。

6)喈喈(jiē):鸟鸣声。

  第一章译成现代诗歌:

葛草长长壮蔓藤,一直蔓延山谷中,藤叶碧绿又茂盛。

黄雀翩翩在飞翔,飞落栖息灌木上,鸣叫声声像歌唱。

 第二章: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⑺。

是刈(yì)是濩(huò)⑻,为絺(chī)为綌(xì)⑼,服之无斁(yì)⑽。

 

7)莫莫:茂盛的样子

8)yì):斩,割。 huò):煮。

9)chī):细的葛纤维织的布。xì):粗的葛纤维织的布。

10):穿。 yì):厌倦。

葛布做成的衣服是很透气的,很适合夏天穿着。学到这里,再读白居易的诗“天寒身上犹衣葛”就很容易理解了,是说,天冷了却还穿着夏天的衣服。

衣服是自己亲手割葛煮葛,再织布做成的,所以格外珍惜,一直穿也不会厌倦。这透露着辛勤劳作后的多少快慰和自豪呢?也让我们想起白居易的一首长诗《缭绫》,其中几句是这样写的:“昭(zhāo)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汗沾粉污不再着,曳(yè)土踏泥无惜心。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bó)。丝细缲(sāo)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 精美的缭绫要织女付出多么高昂的代价,然而昭阳舞女却把缭绫制成的价值千金的舞衣看得一文不值,沾了点汗水和脂粉,就不再穿了。若这缭绫是昭阳舞女自己织的,就不会这么不珍惜了吧。

第二章译成现代诗歌:

葛草长长壮蔓藤,漫山遍谷都有它,藤叶浓密又茂盛。

收割回来煮一煮,剥成细线织葛布,穿上葛衣真舒服。

学到这个”字,我们顺便来讲讲古代用于纺织的植物。早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利用天然的葛纤维来捆绑东西。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发现葛藤在沸水中煮过后,皮就会变软,并逐渐分离出一缕缕白如丝的纤维。再经过加工,就可以用来编织成布。

纤维的利用,也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但是由于它的加工方法更复杂,所以即便葛的生长周期长,葛布也较粗硬,直到战国之前,麻都没有取代葛得到广泛种植。麻布的普及要到西汉时期了。我们知道,《诗经》的取材,最晚也只到春秋中叶,所以在《诗经》的年代,用麻织布还未普及。

那时棉花也还没有传入中国。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而用于纺织的棉花传入,是在南北朝时期,且只在边疆地区。棉花大量传入内陆,应当在宋末元初。宋朝以前,中国只有“丝”旁的“绵”字,没有“木”字旁的“棉”字。

   所以在《诗经》的年代,用葛做成的布,是最重要的夏服材料。《诗经》中涉及到葛的内容有四十多处,从不同角度印证了葛在商周时期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周代还曾专门设立掌葛”的官吏来管理葛的种植和纺织。

第三章:

言告师氏⑾,言告言归⑿。

薄污我私⒀,薄浣(huàn)我衣⒁。

害浣害否⒂?归宁父母⒃。

11):一说第一人称,一说作语助词。 师氏:女教师,指教授古代贵族女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年长女教师,一般由婚后没有子女的年长妇女担任,主要教授女子的行为规范,为妇之道,为妻之道,以及妆容、女红等事务。女子回家省亲是件大事,自然要向女教师告假。有的地方将其翻译为保姆,我个人认为不是太恰当。

12):本指出嫁,这里和下面的“归宁”是同义,指回娘家。古代女子出嫁叫“于归”。古人认为,女子嫁到夫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到了家,即,夫家才是一个女子的最终归宿。我们在后面的《桃夭》中会读到:“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是说女子要出嫁了,希望她到夫家和顺美满。

13):语助词,或曰为少。 :洗去污垢。 :贴身内衣,在家穿的衣服,或曰“燕服”“常服”。

14)huàn):通“澣”,洗。 :外衣,见客穿的衣服,或曰“礼服”。 

我们常说“衣裳”,在古代是两件东西。上曰衣,下曰裳。“裳”字单独念时要读“cháng”,指衣摆,有摊开的意思,后延伸为男女下身穿的衣裙。在古诗,男女下身的衣服都有裙摆的结构,但是和现在穿的裙子不太一样。

15)hé):通“曷”,盍,何,疑问词,哪个,什么。 :不。这里指不洗的衣服。

16)归宁:出嫁后回家慰安父母。,安也。上文学到“于归”是古代女子出嫁,出嫁之后回家省亲叫“归宁”。

 

第三章是讲主人公告诉家庭女教师想回家省亲。洗了内衣洗外衣,要洗的不要洗的都整理好,然后回家看父母。

《葛覃》用到的写作手法是”,也就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这首诗写女子准备回娘家探望父母,当时已婚女子回娘家探亲是件不容易的大事,所以她做了种种准备:采葛煮葛,织布做衣;在征得丈夫、公婆和女师同意后,还要洗衣服,整理衣物,最后才高高兴兴地回去。

《毛诗序》向来将《诗经》上纲上线,定此诗为赞美“后妃”的美德,志在女功之事,躬俭节用,尊敬师傅,则可以归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但是我们知道,在古代,女子嫁入王宫后,回家省亲是非常罕见的。平民百姓虽没有太多限制,但是庶民家里又不太可能有专门教授女德的女师,所以我们将其定义为王族之下的贵族更为恰当。那么可能你会问,贵族阶层怎么还要自己割草织布洗衣服呢?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说“已贵而能勤,已富而能俭,已长而敬不驰于师傅,已嫁而孝不衰于父母。是皆德之厚,而人所难也”。身处富贵之身,却能保持勤俭恭谦的态度,不同样是我们这个时代也提倡的吗?《诗经》之温柔敦厚,由朱熹之点评,可见一斑。现在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诗经》被尊为儒家经典,置于六经之首了。

_周南_诗经讲解

《卷耳》是一首妻子怀念远行丈夫的诗。全诗一共四章,第一章是以思念征夫的妇女的口吻来写的;后三章则是以思家念归的备受旅途辛劳的男子的口吻来写的。就像电影“蒙太奇”的剪接手法,男女主人公各自的内心独白在同一场景同一时段中展开。读来很有趣味。

           

                             耳

采采卷耳⑴,不盈顷筐⑵。

嗟我怀人⑶,寘(zhì)彼周行(háng)⑷。

 

陟(zhì)彼崔嵬(wéi)⑸,我马虺(huī)隤(tuí)⑹。

我姑酌彼金罍(léi)⑺,维以不永怀⑻。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⑼。

我姑酌彼兕(sì)觥(gōng)⑽,维以不永伤⑾。

 

陟彼砠(jū)矣⑿,我马瘏(tú)矣⒀。

我仆痡(pū)矣⒁,云何吁矣⒂!

 

 

 

 

注释及译文

 

第一章:

 

采采卷耳⑴,不盈顷筐⑵。

嗟我怀人⑶,寘(zhì)彼周行(háng)⑷。

 

⑴  :采了又采卷耳石竹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如鼠耳,嫩苗可食,子可入药。有人将卷耳解释为苍耳,苍耳有毒性,一般不会作为可食的植物进行采摘。所以理解为苍耳很牵强。

 

⑵  :满。顷筐:斜口筐,后高前低的浅口筐,应该和现在用的簸箕(bò ji)差不多。这句说采了又采都采不满一个浅筐子,可见心思不在这上头,而在远方的丈夫身上。

 

⑶  :语助词。怀:思也。

 

⑷  zhì):同“置”,放,搁置。 周行háng):大道。

 

第一章最后一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索性把筐子放在大路上,于是眼前出现了她丈夫在外的情景,引出下文。

 

第一章译成白话文:

采了又采采卷耳,总是不满一浅筐。

只因想念远行人,筐儿弃在大路旁。

第二章:

 

陟(zhì)彼崔嵬(wéi)⑸,我马虺(huī)隤(tuí)⑹。

我姑酌彼金罍(léi)⑺,维以不永怀⑻。

 

zhì):升;登。 崔嵬wéi):高低不平的土山。

 

:想象中丈夫的自称。huī)tuí):腿软的病,这里指累得腿软。

 

:姑且。:斟酒。金罍léi):青铜做的盛酒的大容器,雕刻有云雷花纹。:并不是指黄金,而是指青铜。《韩诗》中说天子以玉,诸侯大夫皆以金,士以梓。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这位能用青铜器盛酒的人,身份是贵族阶层。

 

:发语词,无实义。永怀:长久思念。可见古人也懂得借酒浇愁了。

 

第二章译成白话文: 

攀那高高土石山,马儿足疲神颓丧。

且先斟满金壶酒,慰我离思免忧伤。

第三章: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⑼。

我姑酌彼兕(sì)觥(gōng)⑽,维以不永伤⑾。 

 

玄黄:原意是指天地的颜色。玄为天色,黄为地色。《周易》:“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玄黄在这里指马病毛色变黑黄。

 

sì)gōng):一说犀牛角制的酒杯,一说是青铜或木做的牛角形酒器。这里的“兕觥”和上文的“金罍”都是盛酒的器皿,此处是“借代”的写作手法,以酒器代酒。

永伤:长久忧思。伤,通“慯”,指忧思。

 第三章译成白话文:

登上高高山脊梁,马儿腿软已迷茫,

且把酒杯来斟满,免我心中长悲伤。

 第四章:

陟彼砠(jū)矣⑿,我马瘏(tú)矣⒀。

我仆痡(pū)矣⒁,云何吁矣⒂!

jū):多土的石山,或谓山中险阻之地。

tú):因劳致病,马疲病不能前行。

架马车的仆人。 pū):因劳致病。

:语助词,无实义。云何:奈何,何等。吁(xū):忧伤而叹。

读到这里,我们看到这个在旅途之人,虽然疲惫困顿,但用的是“金罍”、“兕觥”盛酒,还有赶马的仆人,再次证明主人公的身份尊贵。

 第四章译成白话文:

艰难攀登乱石冈,马儿累坏倒一旁。

仆人疲惫行走难,我的忧愁何时完!

《卷耳》通过采卷耳妇女的种种想象,表达对丈夫的深切思念。身在闺门,而思在道途。她想象丈夫旅途劳累,人困马乏,忧思愁苦,以酒解忧。又想像马儿累倒,仆人累病,丈夫唏嘘长叹,想象越丰富,表达的感情越深切,越是有感人的力量。想象不仅能超越时空,还能抒发情感。

全诗的“诗眼”就在“嗟我怀人”几个字。《卷耳》是中国最早的怀人诗。怀人是世间永恒的情感主题,这一主题跨越了具体的人和事,它本身成了历代诗人吟咏的好题目。《卷耳》作为怀人诗的开篇,对后世影响很大。比如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与妻儿被迫分离,妻儿在他的家乡鄜fū)州,他被软禁在长安,月夜下想象妻子也在思念着他,于是写下《月夜》:“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再如王维的著名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其采用的写作手法和《卷耳》一脉相承,都是由眼前所看到的景象,想象远在异地的所怀之人。

 

 

 

《卷耳》的一、二两章的句式结构呈现着明显的对比和反差,由近处的“采采卷耳”拉向远方丈夫的旅途劳苦。而第二、三、四章的意思和句式结构都很相近,仅仅换了几个词:第二章的“陟彼崔嵬”,到了第三章变为“陟彼高冈”,到了第四章又变为的“陟彼砠矣”。第二章的“我马虺隤”,在第三章中变为“我马玄黄”,在第四章中变为“我马瘏矣”。这种表现手法在《诗经》中是极为常见的,叫做“复沓”,也就是将部分词句反复咏唱,形成一种回环之美,既稳定,又富变化。

 我们再来回忆上一篇《葛覃》,是颂扬“女工之勤”,这篇《卷耳》则是称赞“妇情之笃”。学到这里,诗经已经教会我们,作为女子,既要勤俭持家,还要深情专一。

《樛木》是一首祝贺新婚的民歌。诗人先以葛藟缠绕樛木,比喻女子嫁给丈夫。然后为新郎祝福,希望他能有幸福、美满的生活。诗有三章,每章只改易两个字,句式整齐,反复叠咏,表达出喜庆祝颂之情。

 木

 南有樛(jiū)木①,葛(gé)藟(lěi)②累(léi)③之。

乐只④君子⑤,福履⑥绥(suí)⑦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⑧之。

乐只君子,福履将⑨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⑩之。

乐只君子,福履成⑪之。

注释及译文

 

①樛(jiū):下曲而高的树。

②葛(gé)藟(lěi):野葡萄之类的藤蔓植物。《诗经》不止一处出现葛藟这种植物。如《国风·王风·葛藟》:“绵绵葛藟,在河之浒。” 是说葛藤绵延生长,蔓延到河边湿地上。再如《大雅·旱麓》:“莫莫葛藟,施于条枚。” 是说:葛藤无边无际生长,蔓延缠绕树枝树干。宋代王安石有诗云:“垣屋荒葛藟,野殿冷檀沉。”

③累:攀缘,缠绕。此处又作纍。“累”有三个读音:(léi)(lěi) (lèi)。读二声léi的时候,本意是名词:绳索。引申为动词:重叠、缠绕、捆绑之意。读三声lěi时,是指连续,多次,如积累。读四声lèi,一般指劳累。在这首诗里,读二声léi,缠绕的意思。

④只:语气助词。

⑤君子:此处指结婚的新郎。

⑥福履:福禄,幸福。

⑦绥:与妥通,安妥之意。

⑧荒:覆盖。

⑨将:扶助。

⑩萦(yíng):回旋缠绕。

⑪成:就。

《樛木》这首诗的写作手法是“兴”与“比”结合。我们在《关雎》中知道了“兴”是指通过一件事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情感。《樛木》是借藤缠树的美好画面,抒发对新郎官的祝福。“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这首诗中的“彼物”即“樛木”和“葛藟”,“此物”则是“君子”和“福履”——以樛木的得到葛藟的缠绕,比喻君子常得幸福相随,是很形象的。

诗经中,常以花草、藤蔓、雌鸟、牝(pìn)兽喻女子,而以高木、雄狐、牡兽之类喻男子。其中尤以树木喻男、花草喻女更为常见。如《邶风·简兮》的“山有榛,隰(xí)有苓(líng)。云谁之思?西方美人”。意思是:高山上有榛木,湿地里有苓草,心中思念的是谁人?那英俊的男子啊,那是从西方来呀!这里是用“榛树”比喻男子,用“苓草”比喻女子。我们今天学的《樛木》则是用“樛木”比喻结婚的新郎,而用缠绕樛木的“葛藟”比喻温婉美丽的新娘。藤缠树,树护藤,多么和谐美满的场景!所以有人说《樛木》是婚礼上的一首欢歌,倘若不用反复叠唱的方式,又怎么表达兴奋喜悦之情?三章描述葛藟缠绕樛木的形态有“累之”、“荒之”、“萦之”。三段只换了六个字,清代方玉润说它“反复叠咏,殷勤之意自见”。这表现了我们的先民淳朴、古老的婚礼祝福习俗。

《诗经》教我们“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种昆虫——螽斯。螽斯这么文雅的名字,其实就是我们民间常说的“蝈蝈”,外形类似蝗虫。这是一首祝人多子多孙的诗,诗人用蝈蝈多子比喻人的多子,这种写作手法叫“比”。还记得我们在上一篇《樛木》中学习过“比”的写作手法吗?“以彼物比此物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比就是比喻,是诗经中常用的艺术手法。

 斯

(zhōng)斯羽①,诜(shēn)诜②兮。

宜尔子孙,振(zhēn)振③兮。

螽斯羽,薨(hōng)薨④兮。

宜尔子孙,绳(mǐn)绳⑤兮。

螽斯羽,揖(jí)揖⑥兮。

宜尔子孙,蛰(zhé)蛰⑦兮。

注释及译文

(zhōng)斯:或名斯螽,蚣蝑(gōng xū),常称为“蝈蝈”。

诜诜(shēn):同莘莘,众多的样子。

:多。:你,也只被祝福的人。    

振振(zhēn):茂盛的样子。

“宜尔子孙,振(zhēn)振兮。”和下文的“宜尔子孙,绳绳兮”,“宜尔子孙,蛰蛰兮”都是说:祝福你的子孙多到世世代代繁衍昌盛。“振(zhēn)振”在《詩經·周南·麟之趾》中还将出现:“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这里的“振(zhēn)振”是指仁厚的样子。

 ④薨薨(hōng):很多虫飞的声音。这里形容螽斯的齐鸣声。薨薨也常用来形容各种其他声音,如雷声、鼓声、流水声、填土声等。《诗经·大雅·緜(mián)》:“捄(jū)之陾陾(réng),度(duó)之薨薨。”这里的薨薨用来形容填土声。宋代苏轼有诗云:“薨薨晓鼓动,万指罗沟坑。”这里的薨薨是形容击鼓声。

 ⑤绳绳(mǐn):延绵不绝的样子。《老子》:“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近代康有为《强学会序》:“夫中国之在大地也,神圣绳绳,国最有名。”“绳绳”还有小心谨慎之意。《管子·宙合》:“故君子绳绳乎慎其所先。”

揖揖(jí)“集”之假借,会聚的样子。宋代欧阳修诗:“我年虽少君,白发已揖揖。”

蛰蛰(zhé):多,聚集。唐代李贺《感讽》诗之五:“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侵衣野竹香,蛰蛰垂叶厚。 ”

《螽斯》全诗只有短短三章,而一共用了六组叠词,使全篇韵味无穷。就意象而言,蝗虫产卵孵化的若虫极多,年生两代或三代,可谓是多子的昆虫。诗篇正以此作比,寄兴于物,寄物寓情;“子孙众多,言若螽斯”,可见,华夏先民多子多福的观念,在尧舜之世已深入民心。

读到《螽斯》,让我想起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件知名度极高的藏品翠玉白菜,上有两只虫,一只蝗虫,一只螽斯。此件翠玉白菜原是永和宫的陈设器,永和宫为清末瑾妃所居之宫殿,据说翠玉白菜即为其随嫁的嫁妆。白菜寓意清白;象征新嫁娘的纯洁,菜叶上的螽斯和蝗虫则代表了多子多孙,多福多寿。

《诗经·豳风·七月》中说“五月斯螽动股”,预示着夏天的到来。所以有句谚语说“蝈蝈叫,夏天到。”还记得诗经的第一篇《关雎》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是描写初春的景象,寓意着,男女动情婚嫁于春天。而这首《螽斯》则是出现在孟夏季节,寓意着,婚嫁之后,接着就该在夏天孕育新的生命,繁衍后代了。这倒很符合中国道家顺应天时的主张呢。

《桃夭》是一首祝贺新娘的诗,用兴和比的手法,以桃树的花、果、枝叶,来衬托新娘的年轻美貌,以及在其成婚之后,“宜其室家”的祝愿。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huā)②。

之子于归③,宜其室家④。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⑤。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zhēn)蓁⑥。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 注释与译文 ——

夭夭:少壮茂盛的样子。

灼灼:形容花朵怒放,明亮鲜艳。华(huā):同“花”。

之子:之是语气助词,之子即子,是指这位新娘。

  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女子出嫁称为“归”。于:去,往。我们前面学过的《葛覃》中出现过“归宁父母”,归宁是指出嫁后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和顺、亲善。

  室家:其意有三。1,房舍;宅院。2,配偶、夫妻。3,泛指家庭中的人,如父母、兄弟、妻子等。此文的“室家”是取第二个意思:配偶、夫妻,在这里指夫家,下文的“家室”,“家人”均指夫家。古礼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孟子》:“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左传》:“女有家,男有室。

有蕡(fén)“有”是语气助词,和叠词的作用相似,有蕡即蕡蕡,蕡是颜色斑驳的样子。桃实将熟,红白相间,其实斑然,所以这里的“蕡”是形容果实硕大的样子。

蓁(zhēn)蓁:树叶繁密的样子。学到蓁蓁,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之前我们学过的形容枝叶茂盛的样子的叠词。主要出现在《葛覃》中: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萋萋”和“莫莫”,和这里学到的“蓁蓁”,都是形容枝叶茂盛的样子。

《桃夭》全诗共三章。第一章借咏桃花在春光中的娇艳之状,比喻新娘的美丽娇媚。第二章则是对婚后的祝福,花开之后,自然结果,借果子的肥硕,祝愿新娘早生贵子。第三章以枝叶的繁茂祝愿新宁家庭兴旺发达,全家和乐安康。整首诗从开花,到结果,再到枝繁叶茂,语境极有层次感。《周礼》中有记载:仲春,令会男女。”朱熹《诗集传》云:“桃之有华(花),正婚姻之时也。”可见,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出嫁,故诗人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

《桃夭》开创了用花比喻美人的先例,自此以后用花,特别是桃花来比喻美人的诗词层出不穷,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唐代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唐代韦庄的《女冠子》中有“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还有宋代陈师道《菩萨蛮》词:“玉碗枕香腮,桃花脸上开”。后人在诗文中形容少女姿色,也常自然景物为喻,如杏眼、柳眉、柳腰、樱唇、梨涡、玉筍、春葱、金莲等。我们现在说女子的美貌,也常用“面若桃花”、“艳若桃李”来形容。新娘出嫁之后,诗人祝她“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宜其室家”的“宜”是全诗之志。宜者,和顺之意。新娘不仅要有艳若桃花的美貌,还要有“宜其室家”的美德。孔子说“里仁为美”,内在的仁德才是善美的人性。“艳若桃花,照眼欲明”只是“尽美”,而非“尽善”。若要尽善尽美,还需“宜其室家”。 

007.兔罝_国风_诗经讲解

兔罝是一首狩猎诗。那么兔罝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兔,即兔子。罝(jū):捕兽的网。兔罝:补兔子的网。诗人由打椿定桩的威武猎人,联想到保家卫国的英勇武士。你可能会问,这猎人和武士有什么关系呢?先秦时代,狩猎除了获得食物,也是一种重要的军事活动,通过狩猎,选拔士兵、习兵布阵。这些平时在狩猎场上追捕猎物的健儿,也能在战场之上发挥才干。  

  罝

(suō)肃⑴兔罝(jū),

椓(zhuó)之丁(zhēnɡ)丁⑵。

赳赳⑶武夫,公侯干城⑷。

肃肃兔罝,施(yì)于中逵(kuí)⑸。

赳赳武夫,公侯好仇(qiú)⑹。

肃肃兔罝,施(yì)于中林⑺。

赳赳武夫,公侯腹心⑻。

注释 译文  

⑴肃肃(suō):兔网繁密的样子。肃是紧缩的缩的假借字。我们知道,物不申则缩。布兔网的时候需要打绳结,绳子看起来就缩在了一起,所以“肃肃”在这里就很容易理解了。这个念成suō suō的肃肃在《诗经》中出现过好几次,意思都不太一样。其他地方都念sù。

《诗经·召南·小星》:“肃肃宵征,夙夜在公”这里的“肃肃”是急速、快速的意思。天不亮就快速出征,白天夜里都在忙于王事。

再有《诗经·小雅·黍(shǔ)苗》:“肃肃谢功,召伯营之。”此处的“肃肃”是严正的样子。是说:严正地修整谢邑,召伯苦心来经营。

还有《诗经·大雅·思齐》:“雝(yōng)雝在宫,肃肃在庙。” 在家庭中真和睦,在宗庙里真恭敬。这里的“肃肃”是恭敬的样子。

“肃肃”有时也作象声词。《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就是形容羽毛扇动的声音。

⑵椓(zhuó):打击。丁丁(zhēnɡ):击打声。布网捕兽,必先在地上打桩,就会发出铮铮的声响。

⑶赳赳:威武雄健的样子。

⑷公侯:周代所封列国爵位。周天子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这里的公侯,泛指统制阶层。干:盾牌。城:城池。干和城都用于防卫。这里借代能御外卫内的捍卫者。下文“公侯腹心”中的“腹心”同样是借代的手法,比喻最可信赖之人。公侯干城,就是王室诸侯强有力的保卫者。

 

 

我们来了解一下周朝初期的爵位。首先理清一个概念,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等是不同阶层,而我们所熟悉的公侯伯子男,都是在诸侯这个阶层的不同爵位。据说周公摄政的七年间共分封了71国,有53国分给了姬姓,这也说明了周朝的宗法和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个体系。

根据《礼记·王制》的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周康王之后,各诸侯国的实力开始发生变化,最初的爵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凡是王室的执政卿士都可以称“公”,作为诸侯的通称,是一种荣誉称号,或者后人追加的谥号。 

⑸中逵(kuí):即四通八达的路叉口。施(yì)于中逵(kuí),把捕兔的网放在兔子常经过的四通八达的叉路口。

⑹仇(qiú):通“逑”。匹配的搭档。好逑:在这里指好助手。

⑺林: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中林,林中。

⑻腹心:即心腹。比喻最可信赖之人,是借代的手法。“兔罝”应该是中国文学借代手法的开篇。 

 

 

 

《兔罝》整首诗写得铿锵有力,由猎手,联想到赳赳武夫,再将赳赳武夫比喻成公侯的“干城”、“好仇”、“腹心”,层层推进,可见身为士兵的荣耀。

诗经中直接或间接描写狩猎的诗有十多首,或歌颂英勇军威,或崇拜图腾宗族,或讴歌生命健美,或追求男女之情,当然有的也反映了百姓生活的困苦,我们今后都会一一学到。

《芣苢》描写了欢乐明快的劳动场面。深究其意,这还是一首求子之诗。为什么呢?我们先将全诗通读一遍,然后细细讲来。

采采芣苢⑴,薄言采之⑵。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⑶。

采采芣苢,薄言掇(duō)之⑷。

采采芣苢,薄言捋(luō)之⑸。

采采芣苢,薄言袺(jié)之⑹。

采采芣苢,薄言襭(xié)之⑺。

 

 

词句注释  

 

采采:采而又采。

芣(fú)苢(yǐ ):植物,可食。即车前。

薄言:发语词,无义。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取得。

duō):拾取,伸长了手去采。

luō):顺着茎滑动,成把采取。

jié):一手提着衣襟兜着。

xié):把衣襟扎在衣带上,再把东西往衣襟里塞裹。

反复叠咏是诗经的一大特点,而《芣苢》这首诗又特别典型。

全诗活泼明快,一共48个字,其中42个字都没有变,只换了6个字: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都是动词,刻画采芣苢的六个不同动作,烘托出劳动的欢快和富于变化,让我们脑海中很快出现出这样的画面:一群采芣苢的女子,三三五五,兴高采烈地在旷野中边唱边采,时而一颗一颗地采,时而一把一把地捋,时而用衣襟来兜,最后满载而归,喜笑颜开。让我们读的人都能感觉欢乐自得。劳动真快乐,是这首诗最直观的表达。

 

那么为什么说《芣苢》还是一首求子诗呢?

那要从什么是“芣苢”说起。

芣苢是一种植物,可食用可入药,经考证,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车前草。《本草纲目》载:“车前,又名芣苢、牛遗、车轮菜……其叶可做蔬菜,其子可入药,性甘寒,清热解毒,养肾利尿,久服轻身耐老,食之宜子,可治难产。”

在实践中,车前虽有不少功效,但助孕助产的作用是最有名的,对男女不孕皆有效。

 

所以这首诗,我们既可以单纯地理解为妇女们在采芣苢做菜,也可以理解为采了芣苢为得子。其实不管目的是什么,妇女们在采芣苢的劳动中,活络了筋骨,又愉悦了心情,这本身就有利于怀孕。正所谓乐而得子”。

想想现在,生活条件比古时候好多了,但是不孕不育的情况却很常见。

现代人运动少,作息不规律,精神压力大,常常焦虑,这直接影响脑垂体,而脑垂体又会影响激素分泌,这都不利于健康和怀孕,即便吃再多的补药,效果都不见得好。所以学会减压,放松心情,多运动,舒筋活血,以简单开朗的心境面对生活和工作,返璞归真,是现代人特别需要向古人学习的。

世上有一种爱情叫“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你深爱着一个人,为其望穿秋水,为其衣带渐宽而终不悔,为其消得人憔悴而无怨。但这份感情却隔着难以逾越的鸿沟无法如愿以偿。我们今天要讲述的这首《汉广》,就是描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心情。诗中写江汉间有一位樵夫爱慕着一位女神,虽不能如愿,却并不沮丧,明知爱无结果,却依旧深情留恋,为其远远祝福。这是多么敦厚大方,荡气回肠!我本人十分喜爱这首诗,正如《毛诗序》说:“汉广,德广所及也。

 

    广

 

南有乔木⑴,不可休思⑵;

汉有游女⑶,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⑷,不可方思⑸。

 

(qiáo)翘错薪⑹,言刈(yì)其楚⑺;

之子于归⑻,言秣(mò)其马⑼。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lóu)⑽;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jū)⑾。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词句注释——

 

乔木:高大的树木。

:息也。指高木无荫,不能休息。

:汉水,长江支流。

游女:汉水之神,或谓游玩的女子。

:行于水面,:潜行于水下。

:江水,即长江。:水流长也。

:桴,筏。此处用作动词,坐木筏渡江。

翘翘:本指鸟尾上的长羽,这里指高高之貌。

错薪:杂乱的柴草。翘翘错薪:高高的柴草。

:割。:灌木名,即荆。

古时女子经常用荆条来作发钗,所以男子用“拙荆”一词谦称自己的妻子。

:嫁。

:喂马。

:蒌蒿,嫩时可食,老则为薪。

:小马。

 

 

中国古典诗歌在情感表达上,不主张情感的纯粹宣泄,往往要通过一定的形象、景物来表达。第一章借乔木之高不可休憩,暗示女神不可企及。第二章和第三章则层层递进表达对女神的一往情深,和面对现实的冷静从容。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樵夫站在江边遥遥相望,面对浩瀚的江水,将婉转的情思,化作长歌浩叹。这位“游女”究竟是谁呢?有人说她是出来游玩的女子,也有人说她是汉水里的神女。神女也好,女神也罢,都是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诗经》中描写空灵至圣的女子有好几篇,《蒹葭》中“宛在水中央”的佳人,《野有蔓草》里“清扬婉兮”的美女,都属于这一类。

如果说“不可求思”包含了些许遗憾,那么同样是单相思的《关雎》,在经历了“辗转反侧,寤寐思服”之后,好歹也“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地将“窈窕淑女”娶回了家,可谓是皆大欢喜。可《汉广》里的男子,从一开始就知道这是一份注定无望的恋情,襄王有意,神女无情,根本没有努力的空间。佛家说,人生八苦,“求不得”便是其中之一。“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他明白自己和游女的距离,就如同广阔的汉水、迢迢的长江,永远无法泅渡。

《汉广》开头连用四个“不可”,虽然否定了被爱的希望,却阻止不了去爱的冲动。求不得,也舍不下。诗的第二、三章为我们描绘出一段幻境中的美好时光:“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樵夫说,如果有一天女子出嫁了,哪怕新郎不是他,他也愿为这女子砍柴燃薪,筹备婚礼,喂饱马儿,前去迎接,甘心为她忙前跑后。诗经中谈到砍柴,多与婚嫁有关。因为古时候的婚礼多在晚上进行,砍柴伐薪,燎之以炬。在短暂的沉溺之后,他再一次发出了“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的感叹。一首《汉广》读出了多少现实的无奈,和企慕难求的感伤之情?

求而不得,在很多人看来是痛苦的,是颓丧的,是愤恨的,再狭隘一点的人可能还会产生得不到就毁灭它”的想法。但是《汉广》这首诗,却将自私的爱升华成了不求回报,无怨无悔的情怀。单恋可以是痛苦虐心的,也可以是温暖洒脱的,这全看爱恋者的胸怀和智慧。

除了这首《汉广》,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可歌可泣的单恋故事。民国时期,有一位哲学家对林徽因长情一生,并为她终身未娶,他就是金岳霖。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赏至极,十分呵护,但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显出一种超脱凡俗的胸襟与品格。在林徽因逝世多年后的一天,金教授忽然郑重其事地邀请一些好友到北京饭店赴宴,众人大惑不解,开席前他才宣布:“请诸位来庆祝一下,因为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有心至此,一句“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是他对林徽因最深切的悼念。这样的单恋,跨越了生死,跨越了得失,平静而从容,这才是真正的天长地久。

木心先生说得好:使爱情的舞台上五光十色烟尘徒乱的,那是种种畸恋,二流三流角色。一流的情人永远不必殉陨,永远不会失恋。因为我爱你,与你何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