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此君臣

 刘恩捐 2018-08-07

周郑交质

我们知道,郑国前三代君主在周王室都有很大的权力。第一代郑桓公,担任司徒;第二代郑武公,担任王朝卿士,位列三公,后期独秉朝政;郑庄公继承父亲的职务,继续担任王朝卿士。可以说郑君在周王室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正因此郑国被其他一些诸侯国看重,例如虢国肯借兵给郑伐卫。

但是独秉朝政久了的话,周天子就很不舒服。庄公继位二十二年来,忙于国事(看着不老实的弟弟),不怎么去成周上任。于是周平王想要趁此机会,把郑庄公手上的大权分散出去,于是虢公忌父就成了候选人。《东周列国志》的说法是郑庄公久不朝政,偶尔虢公忌父来供职,周平王和虢公言语投机,正好郑庄公一直不来上朝,那你就代替他管理政务吧。我们先不管虢公忌父是怎么回应的,先分析分析这段小说的情节。

我不知道历史上周平王是不是就这样说的,但是即使他是这么说的,这也仅仅是个表象而已。内在原因还是他作为周王室的代表和郑庄公作为诸侯的代表间的愈加尖锐的矛盾。自东迁以来,周王室逐渐式微,而以郑为代表的诸侯国却逐渐强大起来。这就让身为周天子的周平王很不好受,所以他想要采取措施打压或者说是限制一下郑庄公,于是他找来虢公忌父要分权于他。虢公忌父是个明白人,不愿意得罪郑庄公,于是委婉地拒绝了周平王。庄公虽然身不在朝,但他有众多耳目。平王要委任虢公这事传到郑国,庄公一听就很气愤,立马上朝面见周平王,并且表达了他的怨气(郑伯怨王)。周平王也知道自己没有实力和郑抗衡,所以表现的比较软弱,说了一句:“没有这事儿!”(王曰「无之」)于是庄公就假意要辞职不干,(他这只是表达怨气,并不是真想把权力交回去,而且他自信平王没有能力分他的权力,所以才会这么说)平王则奋力争辩自己没有要辞退庄公的意思。争论了挺长时间,最后为了缓和矛盾,平王又一次做出了巨大的退让,他提出了一个前无古人的解决方案,那就是把太子狐送到郑国当人质,把郑国世子忽送到成周当人质,史称周郑交质


为什么说前无古人呢,因为周天子作为宗主,是至高无上的,怎么能为了博得臣子的信任而和臣子交换人质呢?平王这一步棋真是自毁长城,东迁之后周虽日渐衰落,但表面上大家依然承认并尊重这个天下共主。然而平王这么一搞,从此可谓是礼崩乐坏。平王毕竟是天子,他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礼乐的风向标,他既然都不在乎礼乐,那么下面这些诸侯又何必拘泥于礼乐呢?君臣之分,至此尽废,王室威信扫地,沦落到和诸侯国等同的地步,天下纷纷多事矣!


《左传》本身有对周郑交质的评价,很有春秋笔法的味道,我们来看一看: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温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繁》、《采苹》,《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大概意思就是:诚意不发自内心,即使交换人质也没有益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来办事,又用礼仪加以约束,虽然没有人质,又有谁能离间他们?假如确有诚意,即使是山沟、池塘里生长的野草,蘋、蘩、蕴、藻这一类的野菜,一般的竹器和金属器皿,大小道上的积水,都可以献给鬼神,进给王公,何况君子建立了两国的信约,按照礼仪办事,又哪里还用得着人质?《国风》有《采繁》、《采蘋》,《大雅》有《行苇》、《泂酌》这些诗篇,就是为了表明忠信的。

史官从信义角度评价此事,但实际上也在谴责平王不遵守礼制办事,庄公身为人臣却做了出格的事。自此周王室愈加衰弱,而郑国则更加强大,逐步走向巅峰。

周平王年老气衰,软弱无能,无力对抗狡诈的郑庄公。但是后来上任的周桓王可不一样,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可不让着你郑寤生。那么郑国又将面临什么机遇和挑战呢?郑庄公又是如何应对的呢?咱们且看下回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