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通俗史119武则天称帝

 金色年华554 2018-08-07
                   中古史--武则天篡唐称帝

       上集讲到唐高宗李治和武后将辅政大臣长孙无忌等人贬出京城以后,朝中再无名臣主持政务,唐朝政务管理能力就下来了。不过大唐的强盛是有惯性的,随后苏定方便相继灭掉西突厥和百济,李勣则灭掉了高丽,大唐发展到了顶峰。然后76岁的李勣去世,大唐贞观年间的名臣名将都没了,大唐对外用兵就开始不顺利了。
       自从吐蕃最忌惮的苏定方去世以后,吐蕃便开始攻打西域,这时已经攻占西域18州,葱岭以西中亚各国便相继摆脱大唐的管辖。
       唐高宗只好调集兵马对付吐蕃,并命令说:“任命金紫光禄大夫刘仁轨为陇州刺史,任命右武卫大将军薛仁贵为罗婆道行军大总管,率副大总管阿史那道真和郭待封等5万兵马护送吐谷浑王回归吐谷浑境内复国。”
       薛仁贵领兵进入青海以后便说:“乌海地势险要、毒气多,非快速刑行军不能成功,郭待封将军领兵1万守卫粮草辎重大营,我率阿史那道真等4万大军、轻装急进攻打吐蕃军。”
       薛仁贵率军进入乌海后,轻装突袭击败了多处吐蕃守军,缴获牛羊上万头,然后返回乌海城,派兵接应郭待封的辎重大军。
       但郭待封自持是名将郭孝恪的儿子,没拿薛仁贵的命令当回事,行军非常缓慢,没走到乌海城就被吐蕃的20万大军拦住了,粮草辎重全部被夺走。
       薛仁贵一看,辎重没了!只好退守相对坚固一点的大非川。
       但吐蕃调集了40万大军攻城,粮草器械不足的唐军被打的大败,薛仁贵只好与吐蕃元帅论钦陵约和,然后唐军退走,吐谷浑再次被吐蕃全部占领。
       结果郭待封被免官除名,薛仁贵被贬为平民。
       因暂时与吐蕃约和,吐蕃不再侵犯唐镜,刘仁轨便被召入朝中任太子左庶子。
       高宗便说:“许敬宗负责编纂的国史大多不实,你负责重新修改。”
       
       这时曾在唐朝留学、协助苏定方灭百济的新罗文武王金法敏、趁薛仁贵离开安东都护府的机会,支持高丽人叛乱,并攻打辽东战略要塞乌骨城(丹东附近),想断了唐军的通道。
       新上任的安东都护府都护高侃率右领军大将军李谨行(靺鞨族)灭掉叛军的过程中,文武王金法敏却趁机派兵攻打带方州,并攻占了原百济的大部分领土。
       唐高宗便下诏说:“封金仁问(金法敏弟弟)为新罗王,任命刘仁轨为鸡林道行军大总管,启用薛仁贵为鸡林道总管,任命李谨行为燕山道行军总管,率军2万东征新罗。”
       不久在大食帝国的逼迫下,卑路斯无法在葱岭以西立足,只好率领波斯部众逃到长安。
       而自负的唐高宗则改称天皇,武后改称天后。
       武后便趁机上表为八品以上的官员加工资等,唐高宗全同意了,武后的威望更高了。
       然后武后又广泛招揽著作郎元万顷等学士,让他们秘密参与朝政的裁决,既提高了自己的执政能力,又扩大了自己的势力、消减了宰相的权力,逐步架空唐高宗李治。
       这时刘仁轨的东征军进展的很顺利,相继在阿达城、七重城大败新罗军队,文武王金法敏便派使臣入朝请罪,李治没同意。
       不久,李谨行率粟末靺鞨兵打到买肖城(韩国京畿道涟川),双方一场恶战,互相伤亡都非常大,李治心里就没底了。
       因为此时唐朝的府兵制已经被搞烂了,各府征兵太困难了,根本征不到贞观年间的60万大军了,甚至连驻守各个边镇的士兵换防都困难了,同时单于都护府境内的突厥各部也相继开始叛乱,朝廷想给东征军增兵1万都很难了。
       正在李治和大臣们愁眉不展时,金法敏又派使臣入朝讲和。
       于是高宗便说:“召回金仁问,将百济划归新罗所有,将熊津都督府迁到建安(辽宁营口),将安东都护府迁到辽东城,在平壤设安东都督府,任命工部尚书高藏(原高丽王)为安东都督、封朝鲜王,以安定高丽国民。”
       从此唐朝与新罗便划江(大同江)而治了。

       不久吐蕃又开始进犯扶州(甘肃文县),李治便说:“任命尚书左仆射刘仁轨为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经略防御吐蕃。
       说明这时唐朝只能以防御为主了,同时由于经费不足,唐高宗给了镇守大使很大的权力,可以就地筹措经费物资等,以解决粮饷的不足,这就破坏了唐朝初期带兵将领没有财权的制度,为后期发展出地方节度使埋下了隐患。
        刘仁轨是名将,自然要想办法解决府兵制征兵难和军队战斗力不足的问题,于是就提出延长有战斗经验士兵的戍边期限,以刘仁轨的个人能力,他只能选择这个最容易实行的办法。
       而唐高宗的历史典籍并不精通,自然不晓得延长戍边期限的长期危害,便高兴的说:”这个办法好,一下子解决兵源和战斗力两个问题,就这么办。“
       于是唐朝的久戍之役便出现了,农民更厌恶服兵役了,逃兵便大量出现了。
       同时中书令李敬玄按惯例自然要控制边关大将的财权,刘仁轨就怀恨在心,并上奏请李敬玄担任镇守西方的重任。
       那李敬玄不会领兵打仗,便坚决推辞。
       李治却说:”刘仁轨如果需要朕,朕也亲自去,你怎么能推辞呢?“这是什么狗屁逻辑。
       于是李敬玄便被赶鸭子上架、接替刘仁轨为洮河道大总管兼安抚大使。结果李敬玄率18万唐军与吐蕃元帅论钦陵在青海交战,被好顿揍,多亏左领军将军黑齿常之率500人袭击吐蕃军营,逼迫吐蕃军后退,李敬玄才收集残兵返回。
       结果李敬玄被贬为衡州刺史,黑齿常之一战成名,升为左武卫将军,任河源军副使,收集残兵最多的娄师德也出名了,被任命为唐朝使者出使吐蕃,与吐蕃谈的很成功,回朝后便升为殿中侍御史,任河源军司马,掌管屯田事宜。
       这期间薛仁贵的部队在与新罗军的冲突中打了一次败仗,便被流放岭南象州了。
       随后吐蕃赞普便死了,他8岁的儿子器弩悉弄继位。高宗便命令秦州右军总管裴行俭(前安西都护府都护)领兵趁机进攻吐蕃。
       裴行俭说:“吐蕃现在是论钦陵掌权,大臣都团结和睦,不能进攻。”李治便同意了。
       不久,叛乱的突厥十部可汗阿史那都支率部众侵扰安西,朝廷商议讨伐他。裴行俭说:“吐蕃正处在强盛时期,李敬玄刚征讨失利,怎能又在西部边境酿成事故呢?现在波斯王死了,他的儿子泥涅师在长安,如果派使者送泥涅师回波斯继承王位,就从吐蕃、突厥两国间经过,借机用计谋解决问题,很容易成功的。”
       高宗大喜,“封泥涅师为波斯王,任命裴行俭为安抚大使,护送泥涅师回波斯继承王位。”
       于是裴行俭率领1000多精兵护送波斯王西行,过葱岭以后,先用假消息迷惑突厥人,并邀请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的酋长说:“我爱好打猎的兴趣从来都没有忘掉,谁愿意跟我去打猎? 表现好的人都有赏赐。”
       结果当地愿意跟随他打猎的年轻人超过1万人,裴行俭便带着他们偷偷地出发,离阿史那都支的大营十几里时,派最信任的人去向阿史那都支问安,回头又派人召见他。
       阿史那都支只好率500亲兵到裴行俭的军营拜见,结果就被活捉了。裴行俭又用阿史那都支的信物召集各部族酋长前来为他求情,然后把他们一起押送到碎叶城(吉尔吉斯托克马克城附近),随后阿史那都支的部众全部投降。
       裴行俭回朝以后,高宗亲自为他设宴,并说:”裴行俭率领孤立无援的军队,深入万里以外,不用作战就捉拿了叛党、平息了叛乱,可以说是文武韬略集于一身,特任命为吏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
       不久,李弘猝死后被立为太子的李贤已经长大了,并且处理政务明确公允,深受大臣们敬重,威望越来越高,结果就被武后设计个谋逆之罪废为平民了,武后的第三子李哲便被立为太子,并改名李显。
       这时唐朝边境的战事越来越多,突厥人阿史那骨笃禄又建立突厥汗国了,唯一能制住突厥的裴行俭也病逝了,唐高宗终于又想起了薛仁贵,便召见他说:”你的那些功劳,朕怎么会忘记呢? 现在辽西不安宁,瓜州、沙洲的路也不通了,西域贸易通道对国家那么重要,你怎么能安稳睡在家里,不给朕指挥打仗去呢?“
       于是薛仁贵又被任命为瓜州(酒泉市)长史、右领军卫将军、并兼任代州(山西代县)临时都督。
        转过年来单于都护府的部将阿史德元珍投靠了叛乱的阿史那骨笃禄,并领兵进犯并州等地,薛仁贵便奉命领兵征讨叛军。
       阿史德元珍听说后就笑了,”早听说薛将军流放到象州死了,怎么可能又活过来?“
       薛仁贵听说后便走到阵前摘掉头盔让他们看,突厥人吓的大惊失色,立刻下马拜见,然后上马便逃,薛仁贵趁势挥军追击,斩杀上万人,俘虏2万多,突厥人听说后都老实多了,但转过年薛仁贵也病逝了。

       这时自负又虚荣的唐高宗已经封完泰山,又想遍封五岳。
       监察御史部门的官员李善感进谏说:”近几年粮食歉收,饿死的人到处都是,四夷又交相侵犯、军队连年出动,陛下应当静思治国之道,以消除灾害。现在广造宫室、劳役频繁,天下百姓无不感到失望,我作为国家的耳目,私下为此而忧虑!“
       唐高宗说:”这事不用再议,你对国家一片忠心,朕不怪你。“
       大臣们一听都非常惊讶,然后又都面露喜色。因为自从褚遂良、韩瑗等人死后,近20年时间都没人再敢直言进谏了。现在李善感直言进谏没被治罪,这可是天下太平的征兆啊!
       于是有人把这件事称为”凤鸣朝阳“,说明李治把贞观之治直言进谏的风气破坏的不轻。但李治并没有突然醒悟,他只是临死前因个人好恶而没有将李善感治罪而已。
       不久高宗李治就挂掉了,太子李显继位,就是唐中宗,但政务全部取决于皇太后武则天,武后马上给韩王李元嘉等威望较高的藩王加封三公,以安抚皇族的情绪。   
       但中宗李显很任性,不但打算任命韦皇后的老爸韦玄贞为侍中,还打算直接授给乳母的儿子五品官,辅政大臣裴炎坚决不同意,李显便大怒说:”我把天下交给韦玄贞都可以,难道还吝惜侍中的职位吗?“
       吓得裴炎赶紧报告了武后,武后便召集百官宣布废掉李显,李显说:”我有什么罪?“
       武后说:”你想将天下交给韦玄贞,  怎么会没有罪!”
       于是李显被软禁,武后的小儿子李旦继位,就是唐睿宗,武后便趁机临朝称制,掌管了全部朝政大权,然后大肆铲除异己,从底层提拔自己信任的人,许多不肯依附于她的朝臣及王公贵族被纷纷贬出京城。
       不久,被贬为柳州司马的李敬业(李勣的孙子)便在扬州联络了被贬官的唐之奇等人叛乱了,并由大才子 骆宾王代李敬业写了一份檄文,传遍天下。
       武后便任命左玉玲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行军大总管,左武卫大将军黑齿常之为江南道行军大总管,前往讨伐李敬业,很快就把李敬业等人灭掉了。
       这期间后突厥可汗阿史那骨笃禄东征契丹、北征铁勒九姓后实力大增,又趁机侵犯唐朝的地盘,突厥各部纷纷响应,安西都护府、大单于都护府相继告急,唐军作战接连失利,葱岭以西大部分地盘脱离大唐控制,漠北则全部丢失,丰州都督崔智辩也在五原河套战败被杀,后来武后任命左武卫将军程务挺为单于道安抚大使,才打败骨笃禄保住丰州。
       之前李敬业起兵时,宰相裴炎曾经劝武后还政于唐睿宗。这时武后便命令御史崔詧诬陷裴炎意图谋反,并把他斩杀,为裴炎求情的名将程务挺也被斩杀,受裴炎、程务挺牵连的将军、大臣则全部被流放或贬出京城。
       武后觉得仍然不放心,便下诏将朝政还给睿宗,想看看大臣们的反应。结果再没有一个大臣敢讨论还政于睿宗的事,吓的睿宗李旦更是坚决辞让,武后便继续临朝称制,并号称神皇,大赦天下。
       阿史那骨笃禄一看唐朝边境已无名将,又趁机向唐军发动进攻,唐军接连战败,连代州都丢了,神皇武则天只好派抵御吐蕃的左鹰扬卫大将军黑齿常之到北方主持边务,黑齿常之在河东(山西北部)数次将骨笃禄击败,突厥只好退回漠北。

       而武则天怀疑天下人大多想算计他,便又想出了一个广开告密之门的损招,并亲自接见告密之人,即使所言不实也没有罪,如果说的符合她的需求,就立刻加官重用。
       结果四方告密的小人蜂拥而起,吓得人们几乎不敢出门、不敢说话。胡人索元礼获得了神皇的信任,一跃成为游击将军;流氓来俊臣获得神皇赏识,一跃成为御史中丞,尚书都事周兴则升为秋官侍郎。这些人都养了许多无赖,专门从事告密、诬陷活动,把神皇怀疑的任何人都想尽办法定罪、处死,朝廷内外畏惧他们超过虎狼。
       于是琅琊王李冲、越往李贞等人被迫起兵叛乱,神皇派兵把他们灭掉后趁机铲除李唐宗室,结果受牵连被处死的就多了去了。其中豫州受李贞牵连要被处死的有700家左右,将被籍没官府为奴的有5000多人。
       新任豫州刺史狄仁杰便密奏说:“他们都是被牵连的,臣想直言上奏,似乎像为叛逆的人申辩;想知而不言,又恐怕违背了陛下仁爱怜悯的旨意。“
       这话神皇爱听,便减轻了对他们的处罚,都流放到丰州,那些人都哭着感恩狄仁杰的相救。
       不久黑齿常之等人被周兴诬陷谋反,黑齿常之在狱中不堪所辱自缢而死,又一个名将没了。
       这下李唐宗室几乎被清除干净了,神皇武则天便在神都洛阳正式登基称帝了,并改国号为周,将李旦降为皇嗣,赐姓武氏,迁移到太子东宫居住。然后又大封群臣,大封武氏为王,结果李旦便成了武氏诸王的首要攻击目标。
       由于索元礼、周兴、来俊臣等酷吏害死的人实在太多了,每人都害死过几千人,朝廷内外的怨愤太大,当了皇帝的武则天便处死了索元礼,以平息怨愤。
       但人们的怨愤并没有减轻,并告发周兴与左金吾大将军丘神勣等人谋反,武则天只好让来俊臣审问周兴。
       来俊臣一看机会来了,便请周兴宴饮,并问周兴,”囚多不服罪,奈何?“
       周兴笑着说:”这很容易,取一个大瓮,用炭火在四周烤它,让囚犯进入瓮中,什么事敢不承认呢?“
       来俊臣便命人取来大瓮,四周架起炭火,然后站起来对周兴说:”有宫内文书要审问老兄,请老兄入瓮吧。“
       吓得周兴惶恐叩头认罪,但武则天却原谅了他。大臣们一看便纷纷上书要求处死周兴,武则天只好将他流放岭南,在流放的途中就被人杀死了。
       于是来俊臣就成为武则天唯一宠幸的酷吏了,权势更大了。
       不久骨笃禄了,他的弟弟阿史那氏环自立为后突厥默啜可汗,发现唐军有防备便率众西征。
       这期间魏王武承嗣派亲信张嘉福唆使洛阳人王庆之等数百人,上奏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宰相岑长倩、格辅元坚决反对,结果被来俊臣诬陷后全部处死,不过武则天也多了一些顾虑。
       于是在朝见王庆之时说:”皇嗣是我的儿子,为何要废黜他?“然后并不认可王庆之的理由,命令将他遣送出去。
       但王庆之为了在武承嗣那里立功,屡次求见武则天。武则天很不高兴,便命令凤阁侍郎李昭德杖刑他。
       李昭德将王庆之领到殿外,指着他对官员们说:”这个坏蛋想废黜我朝皇嗣,立武承嗣为太子。“并命令卫士将他摔倒,用刑杖狠劲打他,直到打死,他的党羽便散去了。
       然后李昭德向武则天进言说:“天皇是陛下的丈夫,皇嗣是陛下的儿子。陛下自己拥有天下,应当传给子孙后代作为万代家业,怎么能用侄子为继承人呢!如果将天下交给武承嗣,那么天皇就无人祭祀了。”武则天同意他的看法。
       这期间武则天为了笼络人心,大肆赏赐禄位,光存抚使举荐的人员,被试用为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的就几百人,有人就编了顺口溜来说笑这种事,被举荐的沈万全又补充说:“浆糊心的存抚使,眯了眼睛的圣神皇。”
       御史纪先知便抓获了沈万全,并弹劾他诽谤朝政。
       武则天则说:“你们只要使自己称职就行,何必怕人家说话!”
       就是说,武则天对政敌心狠手辣,不分好坏、不分功臣、不分名将,一律铲除,是个极其自私的人。但对政敌以外的官员大多比较宽容,对重要官员都能量才使用。
       所以武则天当政时期,唐朝的实力虽然下降了,但宰相、尚书等基本都是称职的人,朝政并没有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