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夏古老的历史当中,枹罕,这是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称呼,不仅仅我们临夏市有枹罕乡,而是在隋唐以前,它一直是我们临夏地区的故称。但大家不太清楚的是这个名称的真实的、本初的含义,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自从秦穆公时开始,开始称霸于西戎,秦国势力及于洮河、大夏河一带,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始设置了陇西郡,临夏大部分地区进入了秦国版图。秦
始皇统一六国后,天下置36郡,实行郡县制,临夏在公元前221年左右设置了枹罕县,属于陇西郡管属(见《河州史话》)。枹罕这一神密的称呼从此横空出
世。《辞海》中对枹罕的解释是“古县名,秦置;郡名,北周置”。《词源》的解释也大同小异,无非这是一个地称而已。公元344年,前凉君主张骏在太原二十
一年,始设河州,下辖八郡,从此临夏的名称中开始出现了“河州”这个地称。又由河州而枹罕,枹罕而河州的循环了几次,一直到唐朝,“河州”占了上风,唐朝
将隋朝设置的枹罕郡改名为河州郡以后,枹罕这一古老的称呼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河州从此就成为我们临夏的名称,一直到民国二年,北京政府将河州改为导河
县,但不久以“导河”与“导祸”音声相近,在民国十八年改称“临夏”。河州作为我们临夏的故称到此也告终,共用了将近1600多年。
虽然枹罕这一称呼已不再是对临夏的总称,对于枹罕这一称呼的含义,自古以来,见解很多。明代有一地方官在河州筑一园林,名枹罕园,在《枹罕园记》说:“陇西 临洮属州,故名枹罕,谓枹鼓罕少也。”这也是大多数人的理解,“枹”是鼓槌的意思,在过去的时代,鼓声常常用于争伐,有“枹”必有鼓,“枹鼓”也就成为战
争的代名词了。“罕”是少,是稀奇之意,那么,“枹罕”就是很少有战鼓声的地方,是一个没有战争的地方。这真是一个绝妙的命名,它寄托了一种美好的愿望,
那就是不要战争的枹鼓之声,渴求和平安宁的美好生活。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枹”是鼓槌,“罕”是“汉”的谐音,是壮汉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击打战鼓的汉子。
认为我们临夏这个地方的古人彪悍勇武,适于击鼓,故在军中司击鼓职责。这实在是一个令人发笑的、牵强附会的解释:难道战场上需要很多击鼓的人吗,显然不需
要的。战争需要更多的勇士,而不是更多的战鼓。
枹字出现的最壮观诗句当为屈原的《国殇》中的诗句:“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这是一句描写惨烈的战争场面的诗句,车陷马翻,但战士们仍拿着鼓槌——“玉枹”在击打战鼓,在这里枹就是指鼓槌,并以玉石为它的把柄。
为什么枹罕这一美丽的称呼在现代几乎消失了呢,它的神秘的面纱下面究竟有甚么惊人的秘密呢?
枹罕——最初是秦朝的一个县——命名始于秦初,那么秦朝郡县名称的命名有什么讲究或规律可循吗,根据秦朝三十六郡的命名来看,各郡的名称不是随便编造的,而
是根据旧名袭之,原来叫什么,就在原名的基础上来命名。枹罕的称呼可以说是渊源悠长、非常古老的了,它竟然出现在二千二百年以前,古老得令人吃惊。在秦人进入临夏地区以前,这个称呼可能已经用了非常长的时间了。
是不是我们可以这样想象“枹罕”的涵义:在夏商周三代以来,在这个地方
(临夏地区)很少有有战争,人们长期在僻静的这里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长期不闻战鼓的声音,因此称之为枹罕。如果这种解释是正解,那也实在让我们值得自
豪:在遥远的三代时期,我们这个地方竟然是一个世外天堂,美丽无比,实在让人向往的地方啊!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唐代文学家张鷟写的传奇《游仙窟》。这篇小说
写一个书生在仙人洞的奇遇,小说交代的非常清楚,故事发生地点就在我们临夏,小说中描述的景色美到极致,地点大概在永靖的炳灵寺一代。现摘录几句:“张骞
古迹,十万里之波涛;伯禹遗迹,二千年之坂蹬。深谷带地,击穿崖岸之形,高岭横天,刀削冈峦之势。烟霞子细,泉石分明,实天上之灵奇,乃人间之妙绝。目所
不见,耳所不闻。……人踪罕及,鸟路才通,每有香果琼枝,天衣锡钵,自然流出,不知从何而至。”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即是在唐代,一千多年以前,我们临夏也
有仙境一般的去处。
三代的记载实在是太少了,是不是真的战争很少,就不得而知了;但自东周、秦汉以来,说我们临夏这里没有战争,那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并且武王伐纣时,据《尚书》记载“羌、髳率师会于牧野”,羌、髳(正是当时我们临夏的古民族)也
是参加了周族灭商的战争的。而汉末的羌族大起义,战火绵延数十年,临夏地区恐怕难以独全,因为戎、狄、羌在临夏的活动时间可是很长的。到了东汉以后,宋建的割据,魏蜀的争夺,西秦的帝业、金的屠城……一切的一切,从此,战火是不比别处少的。
那么,“枹罕”这两个字,除了上面的解释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不为我们所知的含义呢,还有没有什么达芬奇式的密码藏在其中呢?《辞海》《词源》的解释是大同
小异,上面已经说过了,都是对“枹、罕”这两个字合起来的解释,是对它们作为一个地名的解释。但我却对这两个字分开来解释比较感兴趣,因为“罕”可不是一 个简单的字——尤其对我们临夏来说,据有史书记载以来,“罕”就与临夏联系在一起。战国时期,这里的西羌部落就有一个最早有记载的首领——研,并且他还有 一个人们较为熟悉的封号——罕羌侯,因为据《后汉书·西羌传》:“孝公使太子驷率戎狄九十二国朝见周显王。研甚豪健,羌中号其后为研种。”这个记载说明 “研”就是九十二国诸侯之一,《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枹罕为“罕羌侯邑”。这有可能就是很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枹罕”的称呼与羌族部众“罕”羌是脱不了干
系的,这里很长时期生活的部族叫罕羌,这里的郡、县名为枹罕,难道他们之间不会有一丝丝的联系吗,可以说,枹罕的“罕”就源于“罕羌”这个部族。
那么,“枹罕”的“枹”除了鼓槌的意义外,还有无更古老的解释呢。从古汉语专家王力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我有了其他的收获,“枹“意为:“1、房屋的 二梁。2、鼓槌。3、竹木筏子。《论语·公冶长》:“乘桴浮于海。”据该字典的解释,枹与“桴”在古汉语中是通假字,在古文里也常写作“桴”,这个解释告
诉我们,“枹”还有竹木筏子,小船的意思。把临夏地区与小船、木筏联系起来的地方有没有呢?有,很多。大夏河里放筏的历史是很长的。靠近黄河的地方,有的
是小船、竹筏,现在的皮筏子不是仍然很多吗。如果这样的话,“枹罕”是否可以这样解释:擅长放筏子的罕羌族的地方。我们可以为这种注解,也可找到一点蛛丝
马迹。
把罕羌这样一种马上民族与船只联系起来,未免让人难以置信,恰似天方夜谭一般,但请你不要生气,当你看了下面的历史记载,你就会恍然大悟,进而会心的一笑: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
这是明代嘉靖时《河州志》的记载:“河州,古为湖也,禹凿之,湖水泄之于河。”临夏城东不是有泄湖峡吗,上书中类似的记载还有:“泄湖桥,州东三十里。禹未
凿时,河州即湖也。即凿,导水入黄河,故名。两岸石凿禹迹犹存。”大禹导河的记载在我们临夏不是很多吗。“泄湖雷鸣”在过去号称河州八景之一,诗人们对这
里的大禹神工咏叹不已,清代康熙《河州志》就有一首诗人李苏的名为《泄湖峡》的诗篇:
诗前题记:峡,禹所凿,泄大夏水。石有二篆字,传系禹迹,类岣嵝文。
西倾大夏乱石中,一窍才开万派通。绝塞深沟埋禹迹,昔年平地凿蛟宫。奔流石破摧珠玉,激湍人惊骤雨风。咫尺河源同斧削,教余天外忆鸿蒙。从这首诗的记载,泄
湖峡中的石崖上在明清时尚有两个岣嵝文篆字,现已不存。当然文人们的对大禹的赞美、对泄湖峡美丽风光的赞美的诗文太多了,这里不再例举。
这些真是振聋发聩的记载啊!临夏大地在远古如果是湖,这水就不一般的多,那么这船和罕羌联系起来就有很大的可能了。闭上眼想一想,在大禹凿湖以前,临夏大夏
河谷是一个浩渺无际的湖泊,罕羌们在湖水中往来穿梭、渔歌互答,水鸟忽上忽下,叫声婉转,水波荡漾,水天相接。那也可算是是一个仙境吧。如果这是真的,这
样的地方没有枹鼓之声,没有战争,号称“枹罕”也实在合适不过了。
而这样解释的话,也是说得通的:“枹者,船也;罕者,罕羌部族也。枹罕者,即乘船捕鱼为生的罕羌部族们生活的地方。”而这种理解我认为更有可能,更能符合历史的真实涵义。
简单的两个字,让人有无限的遐想。大禹治水的时代距今四千一百年到四千二百年之间,如果枹罕的名称真正能与四千年以前联系起来,那它就是一个伟大的称呼。经
历了历史沧桑的变化,枹罕因为它的含义让人费解,在后凉以后逐渐被人们抛弃了,但这个美丽的称呼中也可能包涵惊人的秘密。临夏被人们成为“百谜之乡”,还 会有多少神奇的故事,多少历史的谜团,将会逐渐解开她们神秘的面纱啊!(君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