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项文彦《山水集》册

 百了无恨 2018-08-07
 ​    项文彦,字幼平,号蔚如、钵池山人、味愚,斋号渔山寄庐、山静日长寄庵,江苏淮安府山阳(今淮安市淮安区)人。他诗、书、画俱工,擅长描绘山水、人物等。他绘山水近学王时敏、王鉴,远参黄公望、倪瓒。光绪年间,他曾任河道总督署山东通济桥闸官,管理当地水利、航道。他的生卒时间无明确记载。有人据其丙戌年(1886)所作《梅花图》上的“蔚如四十后作”印章,考证项氏生于1826年之前。根据其学生吴天墀的生平可知,吴氏于宣统元年(1909)至民国二年(1913)在济宁州立初级师范学习,毕业后师从项文彦,不久项氏病故,故项文彦约卒于1913年。
​  济南市博物馆藏有十九开水墨、设色《山水集》册,收录了项文彦、黄易、张槃、秦秉文、宣鼎、心斋六位画家的作品。其中有项文彦作品六开,本文就其中四开进行评析。

  第一开为《山水图》(见图一)。画家先用淡墨勾勒出山体的轮廓,以长披麻皴自上而下纵向皴染,用干笔淡墨塑造山体的凹凸之感,再用细碎的小笔触在石块下部左右两侧渲染,借以烘托出石块的立体感。画家在近景缓坡上用浓墨以点叶法绘出数株树木。树木下有一矮亭,与树木形成高低错落的关系,并与雄伟的峰峦呼应。中景处,画家以不规则的笔墨粗写小树,表现出山体植被的郁郁葱葱。云气则用山体前后之间的留白进行表现,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画面中景与远景之间的过渡问题,也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和纵深感。

图一

  第二开为《仿徐幼文山水图》(见图二)。徐幼文即徐贲,为“明初十才子”之一,山水画取法“董巨”及元人,传世作品较少,有《蜀山图》《秋林草亭图》等。在项文彦的此临仿之作中,画面右上方远景两峰既远且淡。略居中位置是一座圆浑厚实的大山,以长短披麻皴绘成,再用淡墨烘染,山顶隐约露出留白的卵石状“矾头”,山凹处用浓墨、凸处用淡墨渲染。山间沟谷溪水流淌,山下水边有平坡碎石,湍急的溪流上架廊桥,岸边有山门、庙宇。画中树木的树干笔直挺拔。画家用看似随意的浓墨点叶,以湿墨层层积染,使郁郁葱葱的树木与山峦连成一片,表现出草木葱郁、气象温润的江南景致。画家在画面最下方有意留白,表现出大片江面,使之与山体相互映衬、对照,构成了虚实对比的效果。

图二

  第三开为《仿黄鹤山樵山水图》(见图三)。此作与浙江省博物馆所藏的王鉴《仿古山水册》中的第四开《仿叔明笔》极为相似。画面左下角有数株遒劲高耸的松树,近岸平坡草庐里有一人坐观湖水,对岸小矾头云集。整个画面有一种宁静清幽的气氛。王蒙绘画的特点是往往表现层次分明的丘壑和繁密的树木。此册页篇幅虽小,却通过运用矾头上星罗棋布的苔点以及丘壑分明的结构,把王蒙具有装饰感的细密风格表现了出来。画山体时,画家用笔粗而虚,画树时用笔细而实。画面中,多种皴法相互搭配,如表现山石兼用牛毛、折带、披麻等皴法;用墨则干湿并举,以枯淡笔为主,兼施浓墨,辅以松淡的干擦,令画面效果十分丰富。山与山之间的用笔繁简交互使用,富有节奏感,表现出山势雄伟、树木葱郁的特点。

图三

  第四开为《仿范华原山水图》(见图四)。画面右前方为一片隐隐流动的绿水,右下方上架圆拱桥与对面一低缓坡岸相连,有人立于桥上。水前方是巨石嶙峋的丘岗,茂盛的大树将丘岗严实地包围起来。丘岗之中有数栋大型庙宇建筑,远景渐次淡化。此作虽仿范宽,但只拟其意,不求形似。从整体的图式与画法来看,项文彦完全去除了范宽标志性的正面巨嶂大山,甚至也无中景小峰,而仅保留了大石横卧的近景。明显有范式山水图式与笔墨符号的部分,是画面左下方山石向右的下冲之感与右侧山石的向左横斜之势相互交汇,使整个山石有了上升的动势。另外,画中树木用墨反复渲染、树木前后用墨浓淡不同、山头多数用茂盛的树木衬托的画法也是范宽常用之法。此作体现了项文彦因袭“二王”将范宽山水风格“南宗化”的理想。

  

图四

  在董其昌构建的正脉画论影响下的晚明至清代绘画中,大量仿古拟古的山水册页所表现的已不是画家真实感受到的自然,也不再追求图式与造型上的新意,而是把重点放在结构与造型的规范化上,多是沿袭前人标准化的图式与符号。项文彦学“二王”,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董其昌及其弟子的影响。另一方面,这些摹古作品虽名为“仿拟”,实际上也不是对原作一成不变的临摹,而是利用前人的经典笔法、构图或造型等形式元素加以重新组合,构成规范化的形式符号和表现语言,使绘画既符合古人法度,又体现时人理解,也使仿古山水作品有了真山水所不具备的意态情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