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节日 | 元宵

 369蓝田书院 2018-08-07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径落梅。金吾夜不禁,玉漏莫相催。

——苏味道《正月十五》



灯会·烟火·百戏


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望明而终。

——《史记·乐书》


汉家祀太一,以昏时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

——徐竖《初学记》


汉代从武帝开始,有于阴历正月的第一个辛日(辛日属阳历干支记日系统)通宵达旦,灯火通明地夜祀太一神的官方仪式。而这往往被认为是民间元宵张灯结彩这个习俗的滥觞。但正月的第一个辛日未必是正月十五,所以这个联系略有点牵强。而且这个祭祀纯是皇家的,民间并无此传统。



西域十二月乃汉正望日,彼地谓之大神变,故汉明令燃灯表佛。

——高承《事物纪原》


汉明帝依照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燃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并令士族庶民都挂灯,此后相沿成俗。


张灯之始上元,初唐也,睿宗景云二年正月望日,胡人婆陀请燃千灯,帝御安福门纵观。上元三夜灯之始,盛唐也,玄宗正月十五前后二夜,金吾驰禁,开市燃灯,永为式。

——刘侗《帝京景物略》


唐代,受道教三元说的影响,正式形成了元宵节。“元宵”之名当是“上元节的夜晚”的意思。道教认为,正月十五上元节为天官的生日,于此日举行燃灯祭祀的活动。


无论是祭祀太一、燃灯敬佛、天官赐福,作为元宵燃灯习俗的起源都有理据。



自十三以至十七均谓之灯节,惟十五日谓之正灯节耳。每至灯节,内廷筵宴,放烟火,市肆张灯。

——《燕京岁时记》


元宵赏灯的节俗在唐代,规模已经非常盛大了。而且灯节非一夜,只是正月十五为正灯,唐代的灯会持续三天,十四至十六;宋代五天;明代从初八至十七,长达十天;清代从十三至十七,也是五天。


元宵节或许是一年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白昼为市,百戏杂耍,舞龙舞狮,锣鼓喧天。夜间灯会,张灯猜谜,烟花照天……俗谓“闹元宵”。


汤圆·走桥·约会




有馅的汤圆起源于宋朝,是当时明州(宁波)兴起吃一种新的食品,以黑芝麻、猪油、白砂糖为馅,糯米为皮搓成的圆子。因为汤圆在煮的时候,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

汤圆作外皮的糯米有御寒温中之效,然性黏滞。而它的馅也是比较甜腻,吃了不容易饿,但不宜吃太多,尤其是消化功能不好的人,少吃些。古人过节时吃的东西往往是比较肥甘厚腻的,如月饼、粽子、汤圆等等,因为平时不容易吃到。但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了,过节时这些传统食物不能吃太多。




元宵前后,赏灯夜饮,金吾梦池。民间击太平鼓,走百索,妇女结伴游行过津桥,曰:“走百病”。

——《大兴县志》


晚上如果吃撑了,可以出来走走。明清以来,妇女在元宵节夜间结伴外出散步,一人持香前边引路,且须去有桥处,此名“走百病”,又叫“走桥”,以祈祛病免灾。


相比七夕节,元宵节更像是中国情人节。旧时社会年轻女子平日不允许外出自由活动,只有在过节时才能结伴出游。未婚男女借元宵赏灯之际,“邂逅”下自己的意中人。回忆沉淀在诗词中,或男或女,有乐有哀。




上元·中元·下元


十五上元,七月中元,十月下元,为三官圣诞。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设坛致祭,有素食者,正、七、十斋居三月。

——《帝京岁时纪胜》




上元、中元、下元,合称三元,是中国人传统的祭祖日子。三元节又是道教节日,三官大帝下界巡游,道士设法坛做法事,为人们祈福消灾。


正月十五上元节,为道教三官中天官的诞辰。天官主赐福。此日民间有贴对联的习俗,上联“吉庆有余”,下联“天官赐福”。




七月十五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于此日举办。


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修行成就后,便思报答亡母的养育之恩。他用神通发现亡母正于饿鬼道受饥渴之苦。尊者持饭而往,母欲进食,食化火炭而不得进。尊者向佛祈求解救母亲的方法,佛陀于是宣说了超度父母六亲解脱苦难之法。此即盂兰盆会的缘起。


盂兰盆会与我国重视孝道的传统精神相符,因此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提倡,在民间盛行不衰。




民间亦有放河灯之风俗,河上飘浮的莲花灯,以“渡出冥孤独之魂”。


道教定中元节为地官的诞辰。此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鬼囚徒,亦得解脱”(《修行记》)。地官主赦罪


十月十五下元节,为道教纪念水官诞辰。水官主解厄。道士于此日设坛供斋蘸神,以祈解世间危难。古代三元节还有一些禁忌,如不能杀牲,忌判极刑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