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产品经理如何做到“细节敏感”?

 MrKujng 2018-08-08

细节感知能力的培养,来自于对场景建立的直观感受,随着经验的积累,形成一种条件反射。

产品经理如何做到“细节敏感”?

产品老司机往往都会形成一些自己的“套路”,往大了说,就是方法论。方法来源于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而方法论则是对解决方案系统性的归纳,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产品新人们都试图从老司机那里学到一些“套路”(方法论),就像希望自己掌握了一些心法秘籍,然后就独霸武林了一样。

现实是,就算听了、看了、学了这些“套路”,发现然并卵。当然,了解一些框架性的内容,还是有必要的,但关键不在于“知道”,而在于能“做到”,而且是长期能做到。

问题出在哪里?

在本人看来,问题出在:缺乏对问题场景的细节感知

如何理解这句话?

首先定义一下什么是“问题场景”,问题好理解,就是待解决的困难或障碍,场景是问题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目的、状态。“问题场景”从产品角度去理解,就是“需求现场”。

看过警匪片的同学都知道,警察对现场往往会经过严格的保护和勘察,用来发现和搜集对案件有关的一切细节。高级侦探们,往往能从这些案发现场的一些细枝末节中发现突破点,从而抓住破案关键突破点。他们能做到对案发现场的细节感知。

产品经理就像是这些侦探,除了对现象的观察外,对问题场景的细节感知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之一。

细节感知能力的培养,来自于对现场(场景)建立的直观感受,随着经验的积累,这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就像那些高级侦探们,多年的经验让他们足以对每一个环节做到细节敏感。这种能力不是学习一些“套路”能快速掌握的,是建立在潜意识里的一种长期积累形成的能力。

举一个例子:我之前经历过的一个产品需求,这个产品定位是一个给外勤业务员的一个客户管理工具,这些业务员每天都会去发展新的商家入驻平台,为了统计业务员的业绩,要求每个业务员发展的客户在入驻后都与自己建立绑定关系,证明这是业务员自己的业绩。

其中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业务员在发展商家后,在系统里与商家建立绑定关系用来记录自己的业绩,而业绩直接与收入和奖金挂钩。

需求已经很明确了。对于这个关键环节,原本的解决方案是这样的:业务员去拜访商家时,将商家信息录入客户管理工具产品,然后由后台的运营人员手动将业务员和商家建立绑定关系。

注意,这个方案里有这么几个问题:

  • 第一,绑定业务员和商家的关系是业务员自己的需求,而不是运营的需求,但这个操作却是由运营人员去完成;
  • 第二,运营人员后向绑定业务员和商家关系,会出现因为绑定不及时而出现业务员的业绩统计不到位;
  • 第三,业务员的数量是多数,运营人员数量是少数,如果业务员同时在多地开展业务,后台运营人员的效率是跟不上的。

对于以上三个问题,现有方案不管在效率上还是在成本上都非常低下。可以预测到的结果是,随着业务的发展,业务员会越来越多,发展的商家数量也会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业务员和商家绑定的动作也会越来越多。这时候,运营人员的工作量会明显增多,会出现因为运营人员人手不够而出现绑定关系效率低下。而增加运营人员来做这些低效的工作,成本又会提高。

综合来看,以上方案急需改进。

首先,“绑定关系”这个需求是业务员的,因为根据业务规则,这个动作直接决定了业务员的绩效。

所以这个业务动作设计要从现有的运营人员转移到业务员身上,只有这样,才能释放运营人效的同时提高绑定效率。因为,业务员有足够的动力去做这个动作,而运营人员除了把这个当做是一种任务外,并没有核心驱动力。

照这个思路,业务员在拜访客户并引导客户注册后,就在客户管理系统里直接输入客户的注册ID并当场完成绑定。这样即实现了快速绑定,也降低了运营人员的工作量。后期随着业务发展,绑定的工作量也不会因为业务员和商家的增多而增多。

基于上面这个例子,回过来看这里是如何通过“对问题场景的细节感知”来优化这个产品方案的。

  1. “问题”,也就是用户需求定义明确,业务员通过在系统里记录所发展商家的关系来证明自己的业绩。
  2. “场景”,也就是业务员在门店拜访商家,通过引导商家注册平台并做简要介绍来发展商家入驻。
  3. “细节感知”,这个“问题”(需求)的主体是业务员,为什么?因为直接跟他的业绩挂钩,说白了,跟他的直接收入相关。所以,业务员来做绑定动作的动机最充足。

同时,业务员在现场发展商家,在这个场景中,业务员通过输入商家的注册ID来实现绑定,操作成本最小。比如:如果有100个业务员同时在发展商家,这个动作可以同步进行,不需要安排运营人员来做后向操作。

就此来看,以上方案是一个系统性解决问题的方案,对比前一种方案和改进后的方案,效率和成本差距很大。而如果从纯理论逻辑角度分析,第一种方案并没有问题,但代入问题场景分析,就不是一种好方案。

细节感知,或者说做到细节敏感,是产品经理必须要培养的能力,这也是一种习惯。

这种习惯不是看一两本书或者听一两次讲座就能掌握的,这种习惯来自于产品工作中的每一次对问题的分析和总结,来自于对总结后的经验加以二次运用实践后形成的感知。

经过日积月累的重复,所谓的“产品感”就会慢慢形成。

所以,做产品,不会有速成,就像武林高手,一定是经过了长期的修炼并吸取日月精华后终成大器。那些学各种秘籍的,往往容易走火入魔。

介绍一套建立细节感知的方法,不一定有效,供你参考:

  • 定义问题(需求);

  • 具象化场景;

  • 明确关键动作并设计系统化方案。

可能比较抽象,是,确实很抽象。但我相信,时间长了,有些感觉你一定会获得,也会真正做到细节敏感。

#专栏作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