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令节气 | 凉风至、暑气消,立秋时节学保养,安然度过“多事之秋”

 风吟楼 2018-08-08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时,北斗指向西南。太阳黄经为135°。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节气)以后,秋后下一次雨凉快一次,因而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

民间有句谚语,“立秋之日凉风至”。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虽说立秋以后,天气总的趋势是逐渐凉爽,但并不意味着气温会马上降下来,人们还会经历一段高温潮热的苦夏。此时暑气还未消退,养生要注意清热解暑,小心“阴暑”伤身。

由于夏季暑热湿盛,人体的毛孔是张开的,如果突然受凉,毛孔便会骤然关闭,时间长后会引起排汗机能迟钝从而中暑。立秋前后,天气依然十分炎热,许多家庭和公共场所都有空调,而且温度调得很低,长期在空调房中就会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而引发“阴暑”。另外,立秋时节,遇到台风降雨,突然降温,受到阴寒之气侵袭,也是诱发中阴暑的原因之一。所以,立秋时节养生要以清暑养心为主,不可过于贪凉。

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也就是说,秋天养生一定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夏秋之交,昼夜温差大,气温忽高忽低,往往是疾病多发的“多事之秋”。针对这一时期的气候特点,饮食起居既要防暑,又要注意御寒。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因此,可根据秋季的特点来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准备。

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

这一时节的饮食,应当延续暑天的习惯,平时可以多吃些薏仁粥、荷叶粥、凉拌苦瓜等消暑健脾的食物。但要注意,经过一个长夏后,人们的身体消耗都很大,特别是一些脾胃虚弱的老年人,在选择食物时,不宜过于寒凉,少吃西瓜、梨等性味寒凉的食物,多食可能伤及脾胃。

立秋是初秋向中秋转变的阶段,季节转换,湿气加重,早晚温差变大,哮喘、鼻炎等过敏性疾病、风湿关节病、心脑血管等疾病容易发作,应当注意天气变化,尽早预防。

立秋前后,天气仍然酷热难挡,暑气旺盛,最容易伤心,不少人出现了烦躁、失眠、恶心想吐的情况。如果出现这种状况,可以每天用10克山栀、20-30克百合泡茶。百合润肺清心,栀子清心除烦,睡眠不好的,在此基础上加点酸枣仁;如果光是胃口不好,可以用扁豆大麦泡茶,清暑运脾开胃;但如果表现为每天昏昏沉沉,又没有到中暑的程度,胃口不好,恶心想吐,这种情况以小孩、老年人居多,建议服用防暑健脾化湿开胃的饮品,如用佩兰泡茶。

立秋时节保养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多吃祛湿热的食物或药物。祛湿的药物最常用的莫过于香薷了。《本草纲目》称:“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

二是多吃一些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以促进脾胃功能恢复。《神农本草经》也把茯苓列为上品,称其“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除此之外,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也可多吃。

三是忌食生冷食物。尽管立秋后天气尚热,但阳气已开始收敛,阴气已慢慢增长,过食阴寒食物易损伤脾阳,应避免进食西瓜、香瓜等寒凉瓜果。

另外,可采用穴位按摩的养生方法。立秋期间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等穴位,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丰隆穴是化湿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补中益气、通经活络。以上3穴每天按100次,也不失为一种肠胃“避暑”的好办法。

(道教之音编辑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